分享

深度好文!农行39亿票据案苦酒是如何酿成的?

 北书房2014 2016-01-25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证券关注我们!

证券研究院 |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湖南省怀化市银行监管分局 莫开伟


中国农业银行1月22日晚间发布公告,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造成这一重大金融风险案件原因是2名员工涉嫌非法套取38亿元票据;由于涉及金额巨大,公安部和银监会已将该案件上报国务院。


该重大案件一披露,立即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且又正面临年末春节期间资金敏感时期,因农行该案发生对银行间资金市场正常资金清算带来紧张气氛和利率攀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使央行通过中短期货币操作工作向商业银行多释放流动性。同时,这起案件让广大民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日益完善、几无漏洞可钻情形之下,加上又在首都北京皇城“天子”脚下,居然会发生这么影响恶劣的惊天票据窝案,这不能不让人猜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底怎么了?


认真分析一下这起票据窝案,便不难发现,这起案件作案手段其实相当笨拙,根本不属于高智能金融犯罪。农行北京分行与某银行进行一笔银行承兑汇票(下称银票)转贴现业务,在回购到期前,银本票应存放在农行北京分行的保险柜里,不得转出。但实际情况是,银本票在回购到期前,就被某重庆票据中介提前取出,与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回购贴现交易;但资金并未回到农行北京分行账上,而是非法进入了股市,农行北京分行保险柜中原来封包入库保存的票据则被换成报纸。直到股市暴跌,资金断链,无法填补窟窿,才终于“纸包不住火”。


可以断言,该案发生并不是因为该行内控机制不健全,也不是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最关键是严密的内控机制得不到认真落实,形同虚设;对监管部门风险提示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些因素叠加一起,终于酿造了票据窝案这杯苦酒。


有如下几个因素能支撑这个观点:首先,监管部门监管提示没能引起足够重视。银监会在2015年底就专门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各地银监局对商业银行上半年票据业务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了商业银行存在不审慎行为,并存在与票据中介联手,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非法牟利及违规交易等行为;文件发出后,各商业银行虽进行了紧急自查,暂停部分票据业务操作,但因为追求票据贴现高回报,无视风险,部分票据违规业务可能没得到制止,仍悄无声息地进行,以致养痈遗患。


其次,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得不到落实。银行在重要岗位上,专门规定了定期轮岗制度,但在这起票据窝案中,却再次凸现了银行内控制度执行力的软弱。一个年仅32岁的年轻员工,靠着他的深厚背景,在一个岗位上履职5年岿然不动,严重违背了岗位定期轮换制度,给其犯罪创造了契机。再次,重要业务多人监督得不到落实。银行在办理重要业务上,规定了严格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但从农行北京分行票据窝案,可发现相互监督制度竟然是这么可有可无和滑稽可笑。因为这起案件是一个典型的窝案,单靠一、两个人是无法达到作案目的的,这就表明犯罪嫌疑人完成作案全过程时,必然得到相关人员同流合污,大开绿灯;或慑于作案人员深厚背景,对其犯罪睁只眼闭只眼,以至票据转移如入无人之境。如该案中承兑汇票贴现之后本应锁在银行保险柜里,但却早已被中介提出,并到另一家银行贴现,保险柜只剩下一堆报纸;如果没有同行配合、不是同行慑于作案人背景而放弃严格把关,作案怎能得逞?


最后,内部自查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银行内部大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监控部门,行使对下级行经营业务风险监管,但由于相互间千丝万缕联系,风险监控往往也是打马虎眼,走走过场,难以真正发现问题;即便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消化,无法形成行业监管震慑力。据农行北京分行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此前一年,该行内部曾进行好几轮现场检查,但对票据交易都采用了自查方式,没有对可能形成的风险隐患引起足够重视,因而给票据作案大开了方便之门。


显然,农行这起票据窝案能在严密内控机制之下顺利发生,使银行内部防范机制成了泥作的,根在内控机制执行力不到位,使内控机制成了停上嘴上、挂在墙上、躺在文件上的“纸老虎”,无法产生威慑力。同时也再次敲响了金融监管警钟:有内控机制不执行比没有内控机制更可悲、更可怕,商业银行既要重视内控机制建设,更要提高内控机制执行力。若此,方能确保金融创新业务情况下,始终保持经营定力,防止各类金融案件再发生!


轻点图片,长按扫码,更多精彩给你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