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情商高就是能不好好说话偏要好好说

 工学一体化 2016-01-25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美国小伙子去面试一份高管工作,他非常能干,工作背景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但他的几个竞争对手从经验上来讲显得更有优势,相比起来这个小伙子显得有点儿嫩。
 
这是个群面,五个面试官也都不是什么善茬儿,不是德高望重的美国律师就是前美国政府官员,就只有一个中国女的,据说好像是做人才发展和培训的。
 
面试进行过半,小伙子发挥得很不错,但是他明显年轻于其他几位竞争者的资历却一直像一个”White elephant in the room” (房间里的白色大象),不容忽视却被集体忽略因为谁都不想碰这个话题。

这个问题不好问,总不能说 You are too young, too na?ve? 你小子看上去这么嫩怎么干这活儿啊?
 
终于,那个中国女的觉得这个问题再不好问也得面对,否则即没有尽到责任又对这个小伙子不公平。于是她开口问道(为保护隐私名字为杜撰):

“Look, Peter, you’re so blessed with such a baby face,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ose who think you might be too inexperienced for the job? 

The reason I’m asking is that often time being the only woman in the room and the youngest, people don’t take me seriously, so I‘d like to know how you plan to overcome that? ”

看起来有点儿啰嗦,但一看就是一个情商高的人问的。为什么呢?我们来拆解一下:

1
把负面的事情用正面的说法表达
“You’re so blessed with such a baby face”
 ”你很幸运地长着一张婴儿脸“,言下之意你只是看上去年轻并不代表真的就那么嫩(他也有40了),并没说你经验不够。

2
用“假如”转换问题将矛盾弱化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ose….” 你会对那些觉得你太年轻的人说什么?
 
这个问题之所以没人问是因为问不好就会显得很尖锐。可这个“假如”转换问题把在座的所有面试官都摘出来了,不是我们觉得你年轻而是“那些人”。

这样的问法把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弱化了。

3
给别人一个原因
”The reason I’m asking is…….”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带着好的意愿对别人说一件事,但话到了别人的耳朵里却变成了另一个意思。

误解不就是这么来的吗?别人就应该理解我们良好的意愿啊?不理解那是他的问题!

可是你忘了,别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他也许猜不出你为什么这么说。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良好的意愿点出来,给别人一个原因,不要让人家猜
这个女面试官的良好意愿是她也经常因为自己常常是屋里最年轻的女性而不被别人重视,因此她很关心这个小伙子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怎么应对?
 
结果是小伙子听完这个问题,如释重负,总算有人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为自己充分解释一下。接着他非常坦诚地回答了他打算怎么面对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在,我可不可以弱弱地说一句,我就是那个问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的那个中国女的。

(此处掌声 嘘声)不带这么吹牛逼吧?


其实今天这篇分享不是为了臭显摆我有多牛逼,我一直觉得自己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能从身边特别牛逼的人身上看出人家为什么那么牛逼,而且还能总结并分享出来。


能问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不是一天学来的,年轻时候的我还不是说话咄咄逼人,处处要彰显我有多聪明,我有多牛逼。

可岁月这把杀猪刀让我从身边真正的牛逼之人学到了所谓真正的情商高就是明明可以不用好好说话还偏要好好说话!


我以前的老板,公司里的很多高管,还有我曾经接触过的政界商界的大人物,以他们牛逼哄哄的才识和职位,他们完全可以盛气凌人偏偏要春风细雨,可以咄咄逼人偏偏要轻声轻气,可以张牙舞爪偏偏要平和淡定。


而这就是沟通之“道”,也是做人之“道”。要说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不过就是我们常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到刚才那个案例,我之所以那样问这个小伙子是因为我也面试过,我能想象坐在那个位子上的紧张,尤其是这么一份百万年薪的高管工作谁能不在乎结果呢? 更不要说一个人对着五个面试官,这压力得多大啊?我想让他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并打消他人顾虑。
 
而我之所以引用自己的例子是想让他知道,我不是在评判你,我能体会因为年龄和性别不被别人拿正眼夹的感受。但同时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被面对。

有意思教练这个公号里经常跟大家分享一些沟通方面的干货,尤其是如何和国外同事沟通。那些都是沟通之“术”。但所有的沟通之“术”都基于刚才讲的那个“道”。 当你心中有“道”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你的沟通之术也定会不同。
 
沟通之”道“显而易见却需要长期修行才能真正内化。看多少鸡汤也没用,就需要摔足够的跟头才能明白,所以林语堂不是说过吗“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我很幸运在年轻的时候就摔过足够的跟头,而且总是能和牛逼之人一起共事,学到了很多“道”和“术”。

这么幸运的好事儿不能独闷儿,如果能够分享出来,能跟大家一起修沟通之”术“,行沟通之“道”,那每个人不都可以变得很牛逼吗?
 
这就是有意思教练想做的!请继续关注,同时也希望大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