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条用人原则经受了历史检验

 圆角望 2016-01-26

    自己世故圆滑的,往往以别人的有棱有角为短;自己因循守旧的,往往视别人的敢说敢闯为短;自己唯唯诺诺的,往往视别人的胸有定见为短;自己敷衍塞责的,往往视别人的认真负责为短;以至自己吹牛拍马的,也会视别人的实事求是为短。

    封德彝奉命举贤,却久无所举,因而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诘问。此公这样为自己辩解:“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这话使人想到在他几代之后的李林甫。李林甫说“野无遗贤”,人才都被唐明皇启用了,封德彝说“未有奇才”,人才尚未出现,二者着眼点不同;李林甫是一手遮天,顺带着拍几下唐明皇的马屁,封德彝是求之过苛,唯所谓“奇才”是举,二者的性质也不同。然而,殊途同归,其结果都是压制人才。或许封德彝说的“非不尽心”不是假话,但识别人才的眼光出了毛病,再“尽心”又顶什么用?

    李世民严厉批评了封德彝:“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几句话,不仅说到封德彝的要害之处,而且还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这就是“用人如器”。

    人如器,各有所长,用人亦当若用器,各取所长,这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断脱颖而出,为我所用。“十邑之内,必有忠信”。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问题都不在于有没有人才,而在于有没有发现人才的眼光,如果事先精心设置了至善至美的人才模式去衡量人才,求全责备,就难免会万马齐喑。唐代贤相首推房、杜,这是历代有识之士所公认的。然而,无论是房玄龄,还是杜如晦,其实都各有所长,也都各有所短。房玄龄善谋,点子多,想得也很周全,却不够果断,缺点儿魄力。杜如晦能断,很有魄力,却又没有房玄龄那么多的点子。李世民每每与房玄龄商量国家大事,举棋不定之时,总是说“非如晦不能决”,等到把杜如晦请来了,最终用的还是房玄龄的点子。这房、杜二人幸亏都是封德彝同一代的大臣,用不着封德彝去推举,要不,恐怕连他们也会被封某人的人才模式淘汰的。

    求备取人往往就是“以己长格物”。然而,“红肿之处,艳如桃花;溃烂之处,美如乳酪”,此类事也是常有的。“以己长格物”的“长”,是否真的就长,与此相对应的“短”,是否真的就短,也得打个问号。自己世故圆滑的,往往以别人的有棱有角为短;自己因循守旧的,往往视别人的敢说敢闯为短;自己唯唯诺诺的,往往视别人的胸有定见为短;自己敷衍塞责的,往往视别人的认真负责为短;以至自己吹牛拍马的,也会视别人的实事求是为短。魏徵批评时政,不留情面,在封德彝看来,这就是一个致命的弱点。“魏徵书生,未识时务,信其虚论,必败国家”,这话就是他说的。然而,历史早有结论,魏徵这位“书生”以及这位“书生”的“虚论”并没有败了大唐的社稷,倒是对于贞观之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丹霄殿设宴,请王珪当场品评房玄龄以下的诸位大臣。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唯允,臣不如彦博。处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王珪说的是这些大臣各自的长处,李世民用的也正是这些大臣的长处。贞观之治,百世称颂,同李世民的这一用人原则,必然有很大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