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君主,一生无败绩,战功赫赫,死后还成了神仙

 田牧 2017-11-23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君主,一生无败绩,战功赫赫,死后还成了神仙

史小强1天前

人才能不能得以施展才能,关键是在于选用者的识拔能力,世人称唐太宗明于知人,善于用人,征诸史实,殆非虚语。贞观晚年,他指出了自己的用人经验,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

知道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又人才有长短,也是不必兼通。

是以公绰优于大国之老,子产善为小邦之相。绛侯木讷卒安刘氏之宗,啬夫利口不任上林之令。舍短取长,然后为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归纳起来主要是:

知人要兼明善恶,用人要舍短取长。世谓知人难,用人尤难。但唐太宗却能知人善任,主要是他的用人政策具有辩证思想。知人要兼明善恶知人难,难在不易尽知。“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指出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好坏善恶自有客观标准,本人和他人的看法难免掺杂主观的成分,故处理好知人问题上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要有辩证思想,对人言要区别对待,既不可不信,又不能全信。作为罗致人才的君主也要全面分析,唐太宗也是如此。

他对辅佐大臣的才干得失,总是区分优劣、全面衡量的。正如他评价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品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也没有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这些议论无不恰到、中肯,正是唐太宗明辨长短、兼知优劣的表现。

在唐太宗看来,兼明优劣只是知人的一个方面;其的另一方面则是“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人有才能,就得举用;举用之后,发现劣迹,不得姑息,必须斥退,由此可见,唐太宗的知人之明是包括了解人才两个阶段的全过程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即要在了解的前提下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考察加深了解。为什么说使用是了解人才的第二阶段呢?其原因正如唐太宗所说的:“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偏识”的认识限度所致。还曾被举之土“厚貌饰词,不可知悉”,可以伪装惑人,制造贤才的假象,遂造成了知人之难。所以,使用过程中的考察,实为补救主观上了解人才难免片面的举措。

为此,魏征十分强调:“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

唐太宗不仅有知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的辩证认识,而且还认真付之实现。即位初,他就指示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举荐贤才,几月没有看见动静。他掩饰不住求贤的急切心情,斥责封德彝失职。封德彝辩解:“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驳道;“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乙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他认为人才不会没有,关键是在于物色,如果不是去发掘人才,也就不能发现人才,必不知人。另一方面,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在使用时考察官员的才行,以加强了解,加深知人。他曾对魏征说起:“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贤才能起到表率作用,不肖则败坏吏治,故他对“在官如有善事”的良吏,具列姓名于屏风之上,对“百姓已受其弊”的“恶迹始彰”

的官员,则决不宽贷,必加“刑戮”。用人要“舍短取长”

知人固难,而用人更难,难在善任。如果说知人是善任的前提,那么善任就是知人的结果。要使任人各得其所,必须理解“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的道理。

对此,唐太宗深有认识。贞观元年,他驳斥封德彝“于今未有奇才”时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贞观二十一年,他又一次重申:“人之行能,不能兼备。

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很少与此同时,又在《金镜》里总结了“舍短取长,然后为美”的用人经验。唐太宗解释用人必须“舍短取长”时,作了“用人如器”

的比喻,是十分贴切的。正如器物不能做各种用途一样。人也不可能兼备全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谓人才,自然会有自己的短处和毛病,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目光看人,就会有眼不识人才。唐太宗在用人过程中,遵循“舍短取长”的方针是很成功的,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等人,就是舍短取长的范例。房、杜的短处是不善于理狱和处置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唐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相才。史载玄龄“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杜如晦可发挥所“剖断如流”的长处,与房玄龄贴然配合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都是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不通经史,唐太宗不想让他担任学馆儒林之职。

基于他忠直、秉公办事的长处,一度被任为大理少卿。戴胄处于干练,案无滞留,敢于犯颜执法,能拯太宗量刑过失,使太宗发出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的赞语。这不仅是对戴胄的好评,也是对唐太宗“舍短取长”的“用人之道”的赞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