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善用仇家与布衣宰相升迁路 谈李世民如何将“用人如器”精髓发挥到极致?

 淳帧通安 2020-04-13

通过“玄武门之变”政变上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获得政权的道路上,尽管众说纷纭。但在他治国方略上,特别是用人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用人如器”,始终坚持“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的用人原则特别深得人心,而广为后世千古佳话!

▲ 唐太宗“用人如器”用人之道编辑

话说,在当年的秦王府,若不是李世民身边围绕的一帮贤臣良客在最关键时刻,帮助李世民当机立断,那么,在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中,最后谁输谁赢都还不一定呢!当然,李世民也正是因此买了这个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吧,在之后自己登上皇位的主政生涯,对人才发掘的重视更加是不遗余力的。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如器”精髓:“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讲到唐太宗用人之道在于:“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体现了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求,以及用人原则,他将对人才的选拔比作“器物”而独用所长,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如果要用李世民自己的原话诠释即是: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这句话,通俗一点来讲,大致意思是:如果你是人才,哪怕曾和唐太宗有仇有恨,他都不会因此而放弃对此人重用的想法。如果你一无所长,纵然和唐太宗沾着特别近的血亲关系,那么,对不起,这样的亲缘“冗员”,唐太宗是宁可放弃而不愿意给他一份可以养活身家的差事干的。

▲ 跟唐太宗学用人编辑

在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对人才的选拔上“用人如器”的说法,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宫》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苛责右仆射封德彝等人道:“得到人才乃天下安定的根本。我让你们替我广罗人才,你们却未尝有所荐举,这是怎么回事?”

封德彝忙替自己开脱道:“臣愚岂敢不尽情,今未见有奇才异能者。”唐太宗毫不客气地说道:“前代明工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唐太宗李世民此话的大概意思是要告诉封德彝:贤才的发现,是择其长者而用之。在历史上,哪个朝代没有贤才呢?难道他们治理国家都是向别的朝代来借才使用的吗?朕让你们寻找贤才,你们迟迟未果的原因,恐怕不是天下没有贤才,而是你们根本没有用心去寻访,使得贤才因此而被遗漏,所以才在这里说当今天下没有贤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才的发掘和任用上,比如,唐太宗时期善于纳谏的大唐名臣魏徵(又名魏征),以及在唐朝后来官至宰相的马周,这都是唐太宗“任人唯贤”亲自选拔的人才,并且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地步。

唐太宗李世民“任仇为贤”:魏徵的发现与任用

大家都熟知,贞观名臣魏徵以纳谏名留青史。然而,魏徵曾经却是太子李建成阵营的骨干臣子。在玄武门之变之前,魏徵曾数次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而且要先下手为强,而李建成当时并未采纳。

▲ 唐太宗与魏征编辑

在玄武门之变后,夺位胜出的李世民找到魏徵责魏徵道:“你为何要屡次离间我们兄弟?”魏徵毫不惧色也就罢了,他居然怼李世民道:“若太子早日听从我魏徵之计,必定不会有今日之祸。”对此,李世民不但不怨恨,反而“改容礼之”,并和当时都曾是太子李建成部下人物的王珪、韦挺等人主动达成和解,并倾心任之。当然,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匡扶大唐盛世基业的股肱之臣!

唐太宗李世民“唯才是用”:布衣宰相马周的善于发现与提携

再说唐初名臣,布衣宰相马周,他也是李世民慧眼识才亲自发现的一位。

贞观年间,唐太宗让满朝文武上书言事。这档子事对文臣还好办,但是对于武将出身的官员,无疑不是一大为难之事。中郎将常何,原本是一介武夫,对上书言事之事更是文墨不通半点,那要怎么办呢?

▲ 太宗皇帝让我写奏疏 我该咋办呢?编辑

常何很幸运,此时,正好有马周客游长安暂住在常何家里。于是,马周就帮常何起草奏疏,而且前后所言二十余条,皆中事理。这让唐太宗对常何的异常突出表现大为诧异!

难道常何是个文武全才吗?之前怎么没被发现?带着这个疑问,唐太宗特意召见了常何,在问明事由后,唐太宗立刻通知要召见马周,而且在等待马周的过程中,唐太宗几次遣使去催促。可见,唐太宗对人才的渴求真正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唯恐见面有半点差池的夜长梦多。

▲ 马周:臣乃布衣 何劳太宗皇帝几回请编辑

唐太宗纳才“不拘一格”:特设弘文馆 特查官员之优劣

在李世民即位之初,思贤若渴的李世民把对发掘人才,提拔人才的事情看得特别重要。

为了方便人才的发掘和引荐,唐太宗李世民特意在弘文殿侧置弘文馆,以此招揽并精选天下文人儒士,而置于馆内。另外,他还将所有都督、刺史的名字书写于在室内屏风上,并将他们每人的善政功绩写在相应名字的下面,以此方便对比考察官员之优劣,并从中发现人才。

比如像当时的名士姚思廉、虞世南等人,他们都是以本官兼学士的身份,太宗允许他们轮流到馆内值班,以方便随时与他们讨论政务上的事情。

▲ 唐太宗特设弘文馆 广纳贤才编辑

结语:

自古道,治国贵在人才。也正是唐太宗这种“用人如器”之“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在对人才的选拔上“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旷达胸怀,才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从而为大唐盛世的开创奠定了坚实根基。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也为后世历代效仿,并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可借鉴意义。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