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HNYZL 2020-12-31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下班前一小时,王琳接到通知,第二天早会上要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这次工作汇报关系到本部门的去留。

负责APP制作的同事家里有事请假了,刚来实习的大学生小李毛遂自荐,王琳觉得小李肯定不能胜任,就拒绝了。

王琳想起综合部刘丽会制作APP,而自己平时帮助她不少,想来她能帮这个忙吧,刘丽一口答应。

没想到,下班一个小时后,刘丽还没准备好制作APP要用的资料,就说自己的婆婆在家里摔了,要赶紧送医院,帮不了忙了。

王琳心想完了,明天就直接上场吧,做最后一搏。

这时,办公室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说:“我会做APP,不是很熟练,但一夜的时间应该够了。”

王琳看过去,是小李。

一夜时间,小李完成任务,加上王琳精彩的解说,给总经理留的印象很好。

王琳不解的是,为什么小李当时没有下班回家?

过了很久以后,王琳才知道,那天被拒绝后,小李听到了刘丽和另一个人的交谈,刘丽嫉妒王琳,不想让她出风头,就想先答应然后放她鸽子,让她失去这份工作。

其实小李刚来,对王琳并不熟悉,她就想帮一帮这个被欺骗的人,至于能不能帮上,她也没有把握。

后来,小李留在了王琳的部门,一年后就成为了副手,王琳的左膀右臂。

王琳感慨自己竟然不会识人,被平时和自己交好的同事捅了一刀,差一点跌了跟头,幸好遇到了善良的小李。

我对王琳说,人性从未改变。

你帮助过的人未必会在你有难的时候帮助你,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知恩图报。

而善良的人你没有帮过她,你遇到困难她也会帮助你的。

一个人的善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是识人的艺术。

用人要先识人。

识人不能看表面,要想办法看到他真实的一面;用人不能有偏见,要从实用性角度来考察这个人。

我建议王琳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古代圣贤识人用人的故事,去看看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故事,他会识人,更会用人。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01

魏文侯识人有一套,通过“忠臣”豫让行为的另一面看出,豫让只是“奴”,而非忠臣。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正式被当时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封为诸侯。他在位27年,任用了西门豹、子夏等贤才,为后来魏国成为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司马光还是其他的后世史家,都赞美过他的贤明。

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会识人。

比如魏文侯认为豫让不是忠臣,最多算个“奴”。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说得就是豫让。豫让的主公智伯为人昏庸,不仅挑起战争,更是引起三路诸侯联合攻打,智伯在战场上被赵襄子所杀。

豫让知道这件事后,发誓要为智伯复仇。他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往自己脸上涂毒药,毁了自己的容颜,然后又吞了热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可即便如此,豫让的复仇计划还是失败了,后来,他拔剑自刎了。

在传统的价值观里,豫让是忠臣。因为他为了替君主复仇,自毁容颜和声音,承受了极大的痛苦。

而魏文侯看到的是豫让愚蠢的忠诚。因为君主在位时,豫让没有辅佐君主避免灾祸的发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识人的艺术在于看到人的另一面。

就拿豫让来说,不顾一切紧跟昏君的人,只能被称为“奴”,而真正的忠臣则是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利益,去贡献自己一切力量的人。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豫让

02

魏文侯能够摒弃自己的偏见,从实用角度出发,用可用之人。

魏文侯当政之前,如果一个人没有钱,无论他的品德和才能有多高,都不能被称之为“贤才”,更没有资格进入官场。

魏文侯当政期间,改变了这种现象。他先是拜德高望重的子夏为师,后来又拜子贡的弟子田子方为师。他们二人都师承孔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魏文侯拜田子方为师时,臣子魏成想不通,他对魏文侯说:“虽然田子方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毕竟是一个没有土地和财产的人,称不上是贤才,怎么配当老师呢?”魏文侯听后则表示:“田子方虽然没有财产,但只要他德才兼备,就是国宝。”

这件事流传开来后,魏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几乎整个中原的人才都开始向魏国流入,小贵族、平民阶层的人才在其他地方谋求不到发展,也都纷纷投奔魏国。

一时间,魏国人才济济,政治、经济、文化十分繁荣。

魏文侯任命李悝、翟璜为宰相,以乐阳、吴起为将军,并任命西门豹等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为官。这些出身于不高的官员,在政治军事上发挥起重要作用,为魏国的崛起夯实了基础。

我们用人就应该本着实用主义的立场,摒弃自己的偏见去识人,接着,再从实用角度出发,看这个人能给团队带来哪些来好处。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魏文侯

03

在工作生活中,如何运用识人用人的艺术呢?

一、用人前,一定要先识人。

唐太宗李世民在病床上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很有才能,但你刚登基之时,他未必服你。我现在贬斥他的官职,如果他因被贬斥而心生怨气,那么就立刻杀掉他;如果没有,等你登基后,就可以让他管理三部。”

唐太宗把正在担任太常卿的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

李世勣不负所望地显示出了忠君的一面,没有任何抱怨地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几天后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过了几个月,唐高宗任命李世勣成为管理三部的仆射。

这个故事告诉我么,在进行团队的重大任命时,领导应该对要候选人进行考验,看清他的真实性情再做决定。

这个也是说,识人不能停留在看人表现出的基础认知,需要学会用逆向思维,看到人真实的一面。

如豫让,虽然他确实是一个忠臣,但却是一个愚蠢的忠臣。

因此,我们要学会跳出原有的思维圈,客观全面地去审视人才。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唐太宗

二、用人要本着实用主义的态度。

用人的时候,只要人才适用、能用,那就大可忽略他的出身。

本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不顾出身地重用能臣,或者在需要的时机罢黜能臣,这是用人应有的态度。

楚汉相争初期,项羽的势力远远大于汉中王刘邦。但是,刘邦重用屠夫樊哙,乱臣陈平,以及受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后,刘邦靠他们打败了项羽,创建了大汉江山。

识人用人需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去审视所遇到的问题。

只有摒弃偏见地去识人、用人,我们才能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刘邦

实际情况要比理论来得复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才,去鉴别认识,去知人善用。

这是一项大技能。

《资治通鉴》| 识人时透过表象看本性,用人时摒弃偏见取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