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字海探赜持之以恒 ——记四川大学教授赵振铎

 三姑书斋 2016-01-26
 
点击上方“古文献学微刊”关注我们


赵振铎先生


      又是一年蜡梅香。走进四川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赵振铎的家,只见客厅的花瓶里插着一束蜡梅,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蜀中冬日难得的阳光映照在窗台上,窗外正对着从望江楼蜿蜒而来的锦江,赵振铎沏上两杯清茶,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治学往事。

承继家学 探究语言

  “读小学时,每天6点就要起床,先读一篇《诗经》,才能去上学。”回忆起少年求学阶段所受家学的启蒙和训练,赵振铎说道。

  赵振铎1928年出生于蜀中书香之家,家中学术氛围浓厚。他的祖父赵少咸也是一位语言学家,父亲赵幼文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学者。

  赵振铎翻开书架上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四卷)》,将其中祖父赵少咸的名字指给记者看,而相隔不远就是赵振铎的名字。祖孙之名同列其中,堪称学林佳话。祖父赵少咸对赵振铎的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小学时随祖父读《诗经》,中学时跟着祖父读《说文解字段注》,每天5个字,用了3年时间才仔仔细细地读完。进入大学,赵振铎在学习音韵学时觉得窒碍难通,祖父告诫他,音韵、文字、训诂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基础,一定要学好,没有这个基础没办法做出好的研究。在祖父的训练下,赵振铎在传统“小学”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赵振铎到北京大学进修,师从著名理论语言学家高名凯等学者,这对他此后治学影响很大。回顾走过的学术历程,赵振铎认为,一方面得益于家学渊源,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语言理论学领域的训练。

真积力久 精研《集韵》

  治学几十年,赵振铎在语言学的学术田地里辛勤耕耘。1975年起,他参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担任常务副主编兼编纂处副主任,到1990年完成。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撰写《字典学》、《训诂学纲要》、《中国语言学史》等学术著作。2006年赵振铎获得中国辞书学会设立的首批“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2013年《集韵校本》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集韵》是宋代大型官修韵书,保存了宋以前大量字音、字义,具有很高的汉语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研究价值。赵振铎最早萌生做《集韵》研究的念头是在1956年,当时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不过着手展开工作是在《汉语大字典》工作完成之后,此时的赵振铎已经62岁了。赵振铎与夫人鄢先觉到各地图书馆搜集《集韵》相关书籍资料,2000年退休之后全力投入《集韵》研究工作。

  《集韵》全书要融会贯通很难,非真积力久,难窥门径。赵振铎说,自己的《集韵》研究是按计划、分阶段逐步推进的。首先,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方法,从校注长编开始。2006年,他推出《集韵研究》一书,这是一部概论性的著作。其次,展开梳理校订。他于2013年完成了《集韵校本》。他现在正在撰写《集韵疏证》,全书十卷,目前已完成了约一半。《广韵疏证》是赵少咸的学术代表作,赵振铎克绍箕裘,致力于撰写《集韵疏证》,待此书完成后,两书堪称音韵学的“双璧”。

持之以恒 嘉惠学林

  谈到自己的治学历程,赵振铎特别强调说,治学一定要持之以恒,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完成,在生活和工作中还要有平常心。目前,赵振铎除了《集韵》研究,还有从2012年起参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担任《汉语大词典》(修订版)副主编,负责策划、审读稿件等工作。

  赵振铎带着记者走进工作室,屋内摆满了各类语言学的大部头著作和参考书,工作桌上除了笔记本电脑,还有放大镜等工具,老先生每天就在这里伏案治学、探赜字海。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上、下午各坚持工作两三个小时,晚上会看新闻和体育赛事,尤其是球类比赛。赵振铎年轻时曾是排球好手,现在遇到转播排球比赛更是必看。

  赵振铎一边说着,一边启动电脑,熟练地操作起来。他打开一段《集韵》文本,先是标点句读原文,然后修改双行夹注等注释格式,遇到怪字、生僻字在文本里标出,随后会在书稿上一一写出。记者看着他熟练操作电脑及相关软件,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

  赵氏以学传家,三代学人精心治学,为学界奉献了《广韵疏证》、《三国志校笺》、《集韵校本》等著作。记者此行领略了一位语言学大家的治学历程,也折服于赵振铎的学术家风和学术家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曾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采编:青埂不肖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