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姐嫁给板儿有何伏笔?

 中原高考678 2016-01-26


巧姐,王熙凤和贾琏的独生女儿。虽然她在前八十回中戏份很少,但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在后面四十回中,必然是重要人物。今天我们从巧姐嫁人,谈谈她的结局。

专栏 | 巧姐嫁给板儿有何伏笔?

巧姐,王熙凤和贾琏的独生女儿。在前80回里,岁数还小,她的戏份儿不多,给人以模糊的印象。那巧姐可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与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以及她妈妈王熙凤并列,而且排位在李纨、秦可卿之前,所以对她绝不能小看。

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给起的,她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会“遇难呈祥”,而且都是“从这个巧字上来”。巧姐应当在80回以后,也就是贾府被抄家以后,她的精彩戏文才会上演,而且是惊心动魄、险象迭出的。许多凶险事出于“巧”而化解。刘姥姥的预言一定会得到实现。

专栏 | 巧姐嫁给板儿有何伏笔?

80回后曹雪芹的原文迷失了,看不到了。程本的后40回里,巧姐的确遇到了险事,的确也得到了化解。在刘姥姥的帮助下,许配给了一个“家资巨万,良田千顷”,农村周姓财主的少爷,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这些描写情节平庸,文字也十分乏味,根本没有显示出“金陵十二钗”的身份。

按照前80回的伏笔,贾家被抄了家,府里的局面来了一个大翻转,所有人的处境都落得十分悲惨。巧姐如同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小舟,历经多少次凶险,都因“巧”字而化解,又因为一个极巧的机缘,巧姐和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结了婚,纺线织布,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农家少妇。

专栏 | 巧姐嫁给板儿有何伏笔?

巧姐嫁给板儿——这有什么伏笔吗?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那个热闹场景里,有一个细小的情节,往往被人们忽略。巧姐和板儿相遇了,巧姐抱着一个大柚子(香橼)玩,见了板儿的佛手又去要佛手而相争,在场的人把柚子和佛手换过来,才算平息。其实,这段100多字的段落读起来没劲,好像游离于故事之外。其实这是点睛之笔。早在清朝就有人指出,香橼象征姻缘,佛手用以指点迷津,未来必成夫妻。在第5回,宝玉神游太虚境时看到巧姐的册子上画的是“一个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已经暗示出结局是落在贫寒之家;而财主家的儿媳妇有仆妇伺候,用不着她来干体力活儿的。

曹雪芹的笔下没有闲文,《红楼》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无用的。板儿是作者精心安插的人物。不然,去掉这个板儿;让巧姐嫁给财主家少爷,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不会有什么影响。可见,这一对小儿女的巧遇、互争佛手,就是暗示她俩未来结成连理。

专栏 | 巧姐嫁给板儿有何伏笔?

“万艳同悲”——金陵十二钗是悲剧人物,每个金钗都有不同的悲剧下场。对于巧姐这位荣国公府里的千金小姐来说,沦落到下嫁农村的贫寒之家,纺线织布干粗活儿,那绝对是悲剧。可是,家庭的大变故之后,巧姐成熟了,她对过去那种锦衣玉食、却又彼此钩心斗角的生活感到厌恶,也不抱什么希望。出了公侯之门,到了农耕之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耕织的闲暇,坐在瓜棚之下享受天伦之乐,会别有一番生活情趣。

巧姐经过一系列的脱胎换骨,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蜕变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这很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原意,也是对悲剧人物下场的另一种安排。他对社会底层人物、对青少年通常是给以同情和关注。那个社会是不可救药了,但他对未来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所以,他让巧姐作为农妇继续活下去。

点评

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前两恨是陪衬,最后一恨才是重心。80回后的原著迷失,令多少人扼腕叹息。因此,巧姐的结局也只能凭想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