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传统输供水技术:竹筒引泉

 梦泽赤子 2016-01-26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2012-08-08 10:5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唐代诗人李群玉写过一首《引水行》,描写南方山区用竹筒把泉水接引至生活之地的技术及其景观意境: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李群玉描写了这样一幅场景:一条从深岭中引水的竹连筒被固定在山壁的半腰,下方便是山道,“竹龙”与山道相伴延伸,以致道上的行人久久听到头顶上的竹渠里水流奔淌的哗响,但闻水声而不见水影,是很奇妙的体验。

    竹筒引泉是古人巧纱利用自然材料构筑的输供水技术,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串接在一起,连接成封闭性的水渠,形成规模或大或小的引水系统,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诗意风光。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在元人王祯《东鲁王氏农书》中,这种设施的专业名称为
“连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阁(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如药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诗所谓'连筒灌小园’。”把空竹筒节节相套,沿地面蜿蜒,或者用支架一路架设延伸,从泉源处一直布设到池塘、厨房、浴室、菜园等处,就形成了农业时代的“自来水系统”。一节节的青竹筒相联不断,看去宛如长长的龙身,所以古人也称连筒为“竹龙”, 王祯更在咏诗中戏呼其为“卧龙公”。

    仅仅根据唐诗中的描写即可知,至晚在唐代,这种“连筒”引水设施就已经非常普及和发达。如杜甫《引水》一诗专咏白帝城的大型竹筒引水系统: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从诗中可以了解到,瞿塘峡两侧山石坚硬,无法打井,于是,人们就用无数的竹筒连接成长管,顺着地势蟠曲绵延,在白帝城的西侧形成一套竹制引水渠,将长江水引到城中。看来,当时整个白帝城的生活用水都是依赖这套“连筒”系统来解决,从“万竹蟠”而“接筒引水”的形容来看,该系统的规模相当的可观。

    装设竹连筒时,水源必须处于地势较高之处,这样流水才会沿着筒管自动向低处流。山岭间泉瀑众多,位置错落,于是,在山居生活中尤其容易见到这种设施,如马戴《题庐山寺》一诗呈现的远绝人世的唐代山寺:

   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东谷笑言西谷响,下方云雨上方晴。鼠惊樵客缘苍壁,猿戏山头撼紫柽。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斜引入茶铛。

   禅室是茅屋,由荆条编成围墙,孤栖在云来雨往、鼠跃猿攀的峻岭半腰上。这种寒俭至极的清修生活却有着一种城市中人难以享受到的奢侈,就是可以把由万山深处奔来的山涧水用竹连筒一直引到阶前甚至室内,当隐僧煎茶招待远来的雅客之时,拿了茶铛到竹筒头下,便有清甜的泉水泻落铛中。

    宋哲宗绍圣初年(1094年),苏轼以“诽谤先朝”罪,被落职降官,贬谪惠州。他虽为逐客,仍体恤百姓。苏轼得知广州市民饮用咸水,常患疾疫,便建议从二十里外的蒲涧山用竹筒引水到城。并考虑到路长日久竹筒可能堵塞,还建议在每根竹筒上钻一小孔,以验通阻。离开惠州时,苏轼写信给王敏仲,推荐罗浮山道士邓守安于广州城用竹管供水的意见。苏轼信中说:

    “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广惠间敬爱之,好为勤身济物之事,常与某言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茆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得小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视修葺。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更不在言也。自有广州以来,以此为患。若人户知有此作,其欣愿可知,喜舍之心,料非复塔庙之比矣。然非道士至诚不欺,精力勤干,不能成也。敏仲见访及物之事,敢以此献,兼乞裁度。如可作告,差人持折简招之,可详陈也。此人洁廉修行苦行,直望仙尔,世间贪爱无丝毫也,可以无疑。从来漕帅诸公,亦多请与语。某喜公济物之意,故密以告。可否更在孰筹,慎勿令人知出于不肖也。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划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

    早在九百年前,邓守安就能为广州市设计出这样一个十分完善的城市的供水计划,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除提供生活用水之外,连筒的最大意义当然在于农业灌溉。我国唐代已用竹筒引水和筒车汲水,据白居易《钱塘湖后记》载:“北有石涵,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顷。”笕即引水竹管。至晚在唐代,这种设施也被运用于园林设计之中,如李端《题郑少府林园》一诗便有“竹筒传水远,麈尾坐僧高”之句,提供了彼时用连筒为位于乡野的私人园林提供水源的实例。

    到南宋初年,做了太上皇的宋高宗喜欢灵隐寺冷泉亭的景致,孝宗便下令在德寿宫建造了一所“冷泉堂”,“凿大池,续竹筒数里,引西湖水注之”(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凭借一条几里长的竹连筒把西湖水引到皇苑之内,形成人工湖,然后再在湖畔堆叠大石仿造“飞来峰”,对西湖景色来了一番仿真复制。这无疑是利用连筒制造人工水景园林的最强案例。

    实际上,如果水源与连筒的终端出水口之间有很大的落差,架设者再有意让出水口采取高昂的角度,那么,在自然原理的作用下,出水口喷出的水流会激射向空中,形成抛物线式的水柱,即“激而高起数尺”,类似喷泉的效果。明代的《农政全书》中关于“连筒”的插图就特意展示了这一可能性。《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皇宫中天子夏日避暑所在的翠寒堂,“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如何能够在公元十二世纪的皇家园林中形成“寒瀑飞空”的景致?有人猜测是采用了水车提水。不过,水车的供水功力有限,似乎难以制造出“飞空”的激射喷流。既然当时能够“续竹筒数里”在德寿宫制造出一个“西湖分湖”,那么,如此的推设也就有可能成立:翠寒堂的这一处“寒瀑”乃是以皇苑外山岭中地势高处的活泉为水源,架设竹连筒,一直沿至寒翠堂“层峦奇岫”的假山顶上,依靠水压形成横空劲射的喷流。
    到了明代,这种技术被更进一步地组织到园林设计当中,赋予了小型室内景观的特色。如田艺薪
《煮泉小品》中就谈到,把竹筒穿壁延入一山厨的室内之后,要架设在造型奇特多姿的山石上,再在出水口下安置干净的大缸,竹筒流出的水声铮淙可爱,汨汨不绝,给幽静的私人园林增设了声音的背景效果。山厨显然并非烟熏火燎的普通厨房.而是专门为接水而设的小房间,大约会附设在茶室附近。

    事实上,竹筒引泉技术直到今天还留存于不少地方。在孙子兵法诞生地苏州穹窿山,传说孙武就曾用竹筒引智慧泉之水入茅蓬屋。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在广东连南县南岗千年瑶寨,至今仍在使用这一古老的供水技术。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福建罗源县的霍口、飞竹、西兰、中房、洪洋等乡,梯田水源缺,开渠引水困难,为此采取架设水管引水灌溉农田。水管用毛竹筒(每根一般7~8米长)。一般用单条,有的2~3条连接而成,视灌溉面积而定。引水方式有斜架,亦有利用水的压力从一个山头引到另一个山头,俗称“压水”。由于竹材易腐,水管每隔1~2年需整换一次。50年代后,随着引水渠道的修建这一地区的竹筒引水设施才逐渐淘汰。

    云南罗平县大水井乡,全村158口人的生活用水,全靠竹筒引来的一线清泉: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这一技术还被当代小资用在了家装造景上: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北京门头沟区王平地区办事处安家庄村境内的京西十八潭,也保留了竹筒引泉: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海南黎族人用竹筒从山上引来山泉当作生活用水,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才把竹管改为不锈钢管的;不过,出了村子,在一些山脚下,如今还有人用较短的竹子引水,大伙儿在外头采摘蔬菜、瓜果后可就地洗净,有时的确太渴了,从家里带出去的水又已喝完,干脆用手接水解渴。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阳朔龙脊老寨竹筒引水洗衣:

且看南方泉水输送的传统技术:竹筒引泉

主要参考文献

1 竹筒引水 源远流长.北京青年报 历史纵横版.2010年11月22日

2 周芳纯.中国竹文化概要(一).
3 孟晖.竹筒引水入山厨.缤纷家居,2010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