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杜威先生认为孩子是教育的基础,学校和学科是教育的工具,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学校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这也是教育本身被社会高度关注的原因所在。 李政涛先生在他的《教育常识》中提出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儿童生命的生长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在生命生长的不同阶段,在接触不同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同类型儿童存在的问题、困惑和障碍是什么?怎么去解决它们? 先生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到上海剧院去看“今夜妻子不在家……”这部比较暧昧的话剧,令人不解的是,这样的成人化的剧情竟然有接近一半的中小学生做观众,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时不时会引来阵阵哄笑,其中不少是稚嫩的嗓音爆发出来的清脆笑声,甚至笑到喘气不止。这样的场景,先生看不下去了,看了不到一半,就赶紧离场。这样的举动在先生看来无疑是“一种教育眼光”。 但是光有这样的教育眼光还不够,先生进而提出教育的眼光需要独特的想象力,具有道德的重量,对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的现象保持敏感和谴责的同时,还承担了建构的重负。 先生给每个置身于教育当中,或者居教育之外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够光做教育的批评者,还需要做教育的践行者。这样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建立在未来的基础之上,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节,从而让孩子们置身社会中不能够明辨是非,进而形成了许许多多不良的习惯,酿成了许许多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杜威先生认为学校的教育要为未来预备着什么,这样的预备更多的是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适应环境的意志和生活幸福处事的习惯,可惜的是,学校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这些东西,只是把教育的目的局限于升学率上面,反反复复在知识本身打圈圈,这必然会使很多孩子对于光怪淋漓的社会存在困惑,乃至形成偏见,从而产生偏激行为 社会上,许多大人在产生各种不雅行为之时,很少顾忌身旁还有孩子存在,说话粗俗不堪,行为猥亵不已,这自然会给如白纸一般的孩子带来不好的印象,如果没有孩子父母在旁边及时纠正,说不定,这样的言行就会被孩子无限期的认可,这自然会给本来就教育目的不明确的学校带来麻烦。 孩子有许多行为来自于对大人的模仿,如果一个孩子喜欢骂人,我们常常会发现他的周围肯定有人是这方面的杰出者,如果一个孩子喜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我们相信,这个孩子肯定见识过这样的事情,家长没有帮助矫正或者家长本身就是这样的行为制造者,可以说,孩子的行为常常是模仿于社会本身。 有些人主张把学校教育封闭起来,实行所谓的军事化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孩子们迟早要奔向社会,这不是学校封闭所能够解决问题的。网络间,经常会有孩子因为不堪重负而走上绝路,有人归结为耐挫力没有很好地培养,我觉得这与学校本身教育的内容有关系,一旦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差悬殊,再加上性格孤僻,自然会出现这样的偏激行为,从而酿造了人间悲剧。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需要始终如一地做社会生活的指引者,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存在困惑、障碍时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孩子们指导是非,不至于迷失了成长的方向。 杜威先生认为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李政涛先生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社会上的成年人除了对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的现象保持敏感和谴责的同时,还承担了建构的重负。这无疑给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能仅仅做看教育的人,也不能成为仅仅做教育的人,需要既看教育又要做教育,这样的围绕儿童的成长的独特敏锐性和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加美好环境的建构性给教育本身提供了最好的出路。 教育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以色列教育非常成功,原因不外乎此!(钱永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