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知者众乐乐 2016-01-26

(一)

谈起天津沈阳道的历史,要先说到民国时代,离沈阳道不远的劝业场和天祥商场,那里除了剧场、戏楼、茶馆之外,还有很多字画店、装裱店、古玩店、杂项店。同样距沈阳道不足两公里的鞍山道与山西路交口处的张园“大罗天”,也是天津古玩店扎堆儿的地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想买卖旧物,要去国营的委托店。全天津最大的委托店在滨江道,一楼一进门,柜台里是照相机和手表,侧边是字画、扇子,二楼卖皮货、家具,各种家庭旧货都有。

80年代的沈阳道,设立了“居民旧物调剂市场”,很多人把家里用不着的衣服、手套、暖瓶拿来以物易物。很快古玩摊主看聚集了过来,从钱币、印章、玉器等小杂项开始,古玩生意慢慢在沈阳道扎了根儿。一开始没有门脸儿,高级点儿的用四根竹竿搭个棚子,一张桌子摆上东西;更多的是“包袱斋”,一块包袱皮儿往地上一铺,摆几本书、两件瓷器、一块表,就是一个地摊儿。不过,那才真是收藏家的乐园,身上带几百块钱,就能在沈阳道随便买东西,街面儿上见不着假货,摆出来的都是老东西,够不上年代的连看都不看,不像今天,新仿造的文物卖得比老货还好。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沈阳道的市场为嘛要在周四开?这和天津周边古玩市场的开始时间有直接关系,北京潘家园是周末市场,天津周围地区的新兴市场则在周一到周三之间开市,所以沈阳道慢慢就固定在周四。前来卖古物的外地商贩都提前住在周边的小旅馆里,北京人周三晚上就来了,有些老买家,早在开市之前就会去小旅馆里先淘一批货,生怕漏了好货。

(二)

想当年,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等文化名家经常到沈阳道造访,王世襄先生对杂项很感兴趣;马未都先生曾经看上一个紫檀方凳,花了几万块钱买走;冯骥才先生喜欢民俗物件。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喜欢跑旧货市场,甚至跑到天津,看家具,看葫芦,看花鸟鱼虫,看古董玩器。他是沈阳道的常客,出于对明式家具的喜欢,他喜欢在沈阳道的老摊主那看看老家具。一位老摊主介绍,王世襄来到家里,总是坐一坐,喝壶茶,看看卖主新收上来的货。

二十多年前,天津沈阳道一位玩家,打晋中弄回一辆马车,榉木带篷,车身玲珑,车把车边包以白铜,上有簪花。冯骥才先生听闻,立刻打电话给近处的朋友:“不管什么价,按住,半小时就到。”这段故事,后来被沈阳道的人们传得绘声绘色。名人收货,卖家手辣,二人遂以15000元买下,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轰动整条街。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二十多年前,马未都先生常来沈阳道淘宝。用他自己的话说,满地的各类古董像勾魂一样勾着他去。现在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里展出的不少明式老家具,都是来自沈阳道。那时候“地摊儿上都有卖官窑的”,有一次,马未都先生看到有人拿出了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砖,一问200元,当时就买下了。据他说,这块砖现在怎么也得值个十万八万的。

80年代,两三百元能买个官窑的盘子,到了500元是一大关了;几百块钱能买一个黄花梨的家具。那时候根本没人认识老家具的材质,老家具在旧货店里堆得小山一样高,你眼光好,就钻进满是灰尘的仓库里去挑吧。店里的老师傅也不一定搞得清,统称硬木家具,几十元一件。这段疯狂的交易期被收藏界称为“八五狂潮”。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收藏古董的经历,有捡漏儿,就有错过。早年间,马未都曾在沈阳道与一件成化年制瓷器失之交臂。有一次,马未都在沈阳道,碰到一熟人,抱着一个小罐跑过来:“马先生,您给我瞧瞧,这东西花300元买的,我实在闹不明白,是什么啊?”马未都一看,脑袋“嗡”就大了,这是个成化官窑的青花小罐,画得非常淡。马未都当时心说:“我怎么没早一步抓住这罐子呢?”于是,他说:“这是个成化的小罐。”这人还表示迟疑。后来马未都问那人:“要不加点儿钱,你卖给我?”那人说:“那不行,那不行。”他就把东西拿走了。10年后马未都又碰到那人了。问:“你那小罐还在吗?”他说:“哎呀,让我贪图小利给卖了,我卖了30万。”马未都说,如果那个小罐子搁到今天,大概能值2000万元。

那时马未都是沈阳道的常客。一大早起床,坐早班6点钟的火车到天津,8点下了火车,就直奔沈阳道。正好赶上吃早点的时间,一推门进到卖主的屋里,人家正喝粥呢,也会给他盛一碗,有油条吃油条,有咸菜吃咸菜。吃饭的当口儿,他就跟卖家儿聊聊最近有什么东西,看看有什么好货。马未都说,天津是土洋结合最好的城市,受商埠文化的影响,天津人做生意积极和气,不像北京大爷,一副爱买不买的熊样。按说沈阳道是个生意场所,人员又杂,难免引发些个冲突,但客客气气的天津人总能一笑泯恩仇。每当讨价还价不成的时候,天津卖主最爱撂的底牌是“我有本儿管着呢”,言外之意买主得加钱。每逢这时,马未都就知道生意成了。在马未都看来,买主唯一能掌握的就是知识,当他看见每件令人心动的文物时,就会深切感受到知识就是财富。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三)

1992年,沈阳道正式成立了“古物市场”,搭建了许多铁皮屋子。这里几乎隔不了几天就会有传说诞生。有人曾见过一筐光绪时的官窑粉彩,卖价几千元,当时竟然没人要;一对紫檀太师椅,三千元,居然卖不出去,这些东西放到现在每件都能值套房子。

天津本地知名收藏家的初次淘宝经历都和沈阳道有关。沈阳道虽然汇集了全国古物玩家,却充斥着地道的天津味儿,那些“捡漏儿”和“值钱”只是传说,更多分享的也是玩物收藏的情趣。

沈阳道上的“老人儿”至今还遵守天津古玩行诸多规矩或习惯。无论是经营古玩还是收藏古玩,进这个圈儿就了解和懂得行内的规矩或习惯,否则便进不了真正的古玩圈,也就少有机会上手真正的古玩。

80年代以前,天津古玩行里还讲究拜师傅,出来遇上同行先问你是谁的徒弟。这叫先问道儿。这条街上,瓷杂、字画、家具、钟表几大门类,哪一门都有高深学问。如果不拜师,光有这爱好,自己钻这里边的文化和门道儿,那可连门儿都找不着。

有些规矩是入门师傅就传授。好比,您是卖主儿,您拿过来的东西,我不能接,说声“您搁在这儿”,等撂下我再拿,这叫【不过手】。这是买瓷器的讲究。为的是怕我一接没接好掉地上了,算谁的?这是师傅教的头一招儿。还有买东西先得问价,甭管10块还是10000块。问完价儿再摸,不问价不能摸,这也是规矩。师傅传徒弟,一出师就先告诉你这个,都是老辈子分清责任总结的经验。

买家询价的时候,只能问古玩的卖价,【不能打听买入价和来路】,这些商业信息对外绝对保密。同样旁边有人询价时,你作为第三者也应该回避,而不能站在旁边傻看。

东西买“打眼了”怎么办?从有古玩行业,就约定俗成,买假了不能找人退货,有句话叫【买假了拽墙上去】,自己眼力不行嫌难看,也不敢跟人说,怕同行笑话。

自己家东西卖漏了,卖家也不能反悔,更不能找买主找后账,行里这叫【翻把】。古玩行讲究的是“一诺千金”。过去哪怕只是口头达成交易,对方连订金也没付,店家这东西也不能卖给别人。买家也必须在约定时间跟人家交易,不能晚上觉着不值了,明天人就不去了。

东西出了店门儿,店家不能到处说买主是谁,得给买主儿保密,这叫【不刨根儿】,泄密的卖家不地道。

这次你【捡着漏儿了】,讲究的买主下次买人家店里的东西给钱要厚道点,这是【买你的道儿】,能交朋友的意思,大家心知肚明,下次好东西还留给你。

讲究的买主看古籍字画要先戴上手套再摸东西。这几年,手里夹着烟,夏天一手油汗,用手指头沾上唾沫翻东西的太多了,老板看在眼里腻歪在心里,在行里这叫【没传授】。再让人说一句“您跟师娘学的吧”,这就是骂人了。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多年以后,当古玩财富神话从地摊转向拍卖行、鉴宝节目和收藏家博物馆,草根地摊不复当年辉煌。真正的古玩退场,大量仿货涌入,手串、宝石、蜜蜡遍地。老摊主感叹老玩意儿不如新货好卖时,地摊市场正在向休闲消费转型。早年在沈阳道起家的古董商转向鼓楼和文化街发展,也有的退出古玩圈开工厂、饭店、博物馆,也有的隐居闹市区,再不问古玩圈儿的事。

王世襄马未都冯骥才常逛天津沈阳道,混古玩行必须懂的那些规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