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旧式里弄的冬寒夏暑

 老庄. 2016-01-26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旧式里弄里的冬天是略显孤寂冷清的。那时候没有空调、地暖御寒,零下八度的低温经常光顾,棉袄、棉裤、棉鞋、棉帽齐上阵,里面还少不了尼龙裤、棉毛衫、绒线衫,头颈里还有绒线编织的领套。

        屋内屋外的温度相差不大,一身冬衣是内外兼用,如包粽子一样将衣服裹在身上,人就显得木然了。实在冷的话,就把煤球炉子拎到屋里取暖,再用开水冲个橡皮做的热水袋捧在手上,算是奢侈的享受了。

        那时候的护肤用品是蛤蜊油,就是将润肤油盛放在蛤蜊壳里,五分钱一个,而粉红色的防裂膏是它的升级版,8分钱一盒。至于再高档一些的当数香气袭人的 雪花膏,男孩子闻得而难得一用,否则似有娘娘腔之嫌,不过大人如果带孩子“出客”去,也会在孩子的小脸上略施粉膏,赢得个香扑扑的小脸。

        寒风肃杀的冬夜,弄堂里家家户户早早地关门落栓,用开水冲好汤婆子,用一只帆布袋将汤婆子包好,以免烫痛皮肤。汤婆子塞进“被头洞(沪语:被 窝)”,人从“被头洞”上面进去,用脚顶着汤婆子“开路”,将身子钻入冰冷被头洞中,哆嗦着,蜷缩着让身子慢慢变暖,尽量保持不动,以免洞里的温暖漏出 去。

        晚上八点不到,弄堂里的人进“被洞”了。有时弄堂里时不时传出卖糖粥,卖长锭等叫卖声,在冰冷的寒夜里透出一些活气动静来。

        早上,天亮了,人缩在“被洞”里不舍得出来,眼睛看看窗棂上的冰棱,畏寒之心布满全身,于是探头探脑地、慢慢把上身探出来,迅速地将昨夜添盖在被子 上的棉衣、绒线衫、棉毛衫一件件穿起来。再把棉毛裤拿到“被头洞”里暖一会,在被子里用手将它穿上两腿,然后下床三下两下穿上棉裤、棉袜、棉鞋。

        用嘴呼气,看到白气,知道外面世界很冷,冷得很无奈,尤其是看到挂在墙上的毛巾,昨天温暖柔和的毛巾已变成一条冷漠的硬棍,生生地传递着寒意。

        冬日里只要出太阳,弄堂里的主妇们就抓紧洗衣物,然后晾在竹竿上。可是半天不到,衣服也被冻僵成块了,不得已再将竹竿收到屋内,因为据说此时去揉搓衣物,会伤衣料的。

        当然那是当时的“妇人之见”,但在缺衣少料、买布需布票的年代,这个耸人听闻的“据说”成为主妇们的共识,把“冰胶”的衣服收回屋内慢慢回暖,让衣物里的水分蒸发掉再晾到屋外晒太阳,就成为一种集体遵守的行为。

        夏天的弄堂充满了激情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傍晚时分,西晒太阳余威未尽,此时正是家家户户打水淴浴的时光。

        条件所限,洗澡热水或是自家煤球炉子里烧出来的,或是花两分钱到弄口的老虎灶上泡回来的。当然老虎灶也有自己的经营门道,在灶头旁边拉上一个门帘,里面放上大木盆,只要花上八分钱就可以畅所其浴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延长服务链。

        当然,大多数人家还是不愿意为每天的洗澡而破费的。顾家的男人会为女人在家里放上木盆打上热水,等到女人洗完了再把水倒掉。而男人自己则常常短裤赤 膊,拿上毛巾肥皂再拎上一桶水,身上打湿搽上肥皂后,将一桶水从头浇到脚,就神清气爽地完成了任务。男人的这种洗澡充其量只能算冲澡,而女人在家里木盆里 的洗澡不失为淴浴。

        夕阳还未落下时,弄堂里由稀粥、烂饭、毛豆、咸鱼、酱瓜等组合成的晚饭,基本上已经落肚了。家家户户已经用脸盆脚桶盛满自来水浇湿地面退热。

        记得当时弄堂里还有老井的,冰凉沁人的井水先冰镇西瓜,然后用来浇地。晚饭时分,在石库门的天井,客堂、门口,手拿蒲扇纳凉。

        小孩坐在小矮凳上,大人坐在竹椅上,老人或坐在藤槁椅上或倚躺在竹榻上,有的看书,有的吹笛,有的拉琴,有的三五成群打牌算24点、争上游,有的两 人对弈象棋,有的四人四国大战陆军棋,也有的小孩子玩跳棋、五子棋的。实在无聊的顽童就手拿蒲扇对打,口中念念有词曰:“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若要借 我扇,过了八月中”。真是活脱脱一幅都市消暑的市井图。

        纳凉时最诱人而又触人心驚,让人又爱又怕的就是听“鬼故事”,讲的人搜肠刮肚,胡编乱造,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渲染气氛,听的人汗毛林立,欲走还住,欲听又怕,听了后还有半夜做噩梦的,脑子里都是恶鬼狰狞的獠牙和尖锐的长甲。

        夜幕降临,暑气消退,乘凉人收櫈撤摊,各自回屋里厢睏觉。但在盛夏酷暑38度以上的高温里,老房子就如蒸笼,即使再默念心静“自会凉”也是难以入眠 的。于是睡在弄堂里就成了不二的选择。将木板搁在长凳上就成了床,男女老少以天当被,以弄堂为房,在谈笑细语中昏沉睡去,直到天明被倒马桶车的铃声吵醒。

        如今,当年住在旧式里弄里的很多老居民都已经搬进了新建的楼房,有了独立的私密空间和所谓的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但愿的是,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里,能够继续演化邻里亲情,让守望相助的社区基因生生不息。


(作者:羊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