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医宗:叶天士

 中医程桂生 2016-01-26

        在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既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史书称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可见当时其知名度之高。后人对其医术总结说:诊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常多变通。史书亦称“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
        民间则普遍传说其为“天医星下凡”。传记载其处理“疑难证”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
        虽然史书盛赞其独一无二的高超医术,但对于民间广传的叶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却又不敢相信,称其为“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因而“不具录”。若以当时老百姓的反映而论,叶天士可谓中医史上医名最著者。民间传闻,特别是全国性的,绝非空穴来风,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医星下凡”的说法也只有这一回。史官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录”其超常医案,实为一憾。
        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加之求知如渴、广采众长,先后共拜师17位,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除精通医术外,叶天士在其它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后人说他“固无日不读书也”。他在医学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
        现摘录《叶香岩杂病论》与诸君分享
        人在气交,法乎天地,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形色脉象,更询起居致病因由。盖病有见证、有变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论药必首推气味,阳伤取药之气,阴伤取药之味。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肺位最高,辛宣则通,微苦则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肝恶刚喜凉,肾恶燥喜暖。大意上焦宜通宜降,中焦宜守宜行,下焦宜潜宜固。用药大旨如此。
        不但分三焦,更须明在气在血。凡人脏腑之外,必有脉络拘伴,络中乃聚血之地。气分不效,宜治血络。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脉络为病,非辛香何以开郁!议宣通气血方法。(若)经年累月,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驱逐,当以虫蚁,向阳分疏通逐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
        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隶于阳明,八脉纲维一身。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久损不复,当以味厚质静,或血肉有情,填实精隧,取其通补奇经。奇经之结实者,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十三行国医馆  中医学硕士  程桂生中医师  摘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