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建盏初识

 语言罐头 2016-01-27

 

[转载]建盏初识

   

        我国古代的茶具历史悠久,早期茶的饮用相对粗放,因此茶具也以陶制为主,并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渐渐地随着饮茶的进一步精致化,到了唐代开始出现专用茶具。到了宋代,饮茶更加普及,上至王宫贵族,下到乡野村夫,茶饮已成为宋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人饮茶较之唐人更加细腻和精致,并且更讲究艺术化,点茶和斗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于是宋代的茶具又有了新的面貌。对于茶饮的神往则直接刺激了茶具的生产,全国各地的窑场林立,生产的茶具数量惊人。其中汝、官、哥、钧、定各窑生产的茶具,在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黑釉盏也以其清新质朴的特质而一枝独秀。

        黑釉盏是宋代最典型的茶具之一,它是应点茶、斗茶的需要而大量生产的。黑釉瓷器在我国几乎与青釉瓷器同时出现,青釉瓷器的含铁量少于百分之三,而黑釉的含铁量一般在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九之间。汉晋时期浙江德清窑就以生产黑釉瓷而出名,到了唐代黑釉瓷发展很快,但均得不到官方的喜爱,但到了宋代,黑釉瓷地位得到了大副提升,成为贡品,特别是福建建窑的黑釉盏得到了宋皇室的宠爱。这不光同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有密切的关系,还同这时点茶和斗茶的饮茶方式有关。 

        斗茶的标准,一是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贴紧盏沿不退为胜,谓之“咬盏”,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谓之“云脚乱”。因宋人推崇白色的茶汤,故“宜黑盏”。“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大观茶论》中也认为“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代的黑釉盏以建窑为代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贡茶苑位于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龙凤团饼茶的生产也进一步刺激了建窑瓷器的发展。

         北宋宫廷之所以舍近求远要南方的建窑进贡,除去以上原因外,是因为建盏还具备了其它茶具所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

        一是造型奇特而朴实,建盏规格以中小型居多,适宜茶水饮用,造型口大足小,使茶末易于沉淀和倾倒,适宜饮茶功用。

        斗茶时,投茶量与用水量都有严格的讲究,《茶录》载茶与汤要适量,否则“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投茶量可以称量,但注水量则不好掌控。

        建盏当中数量大宗质量上乘的束口碗,在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有一道环形的凸圈,恰恰起了约束茶汤份量的作用,使汤水的份量可以控制在凸圈以下。

        凸圈可以使茶汤就犯其下,点注茶汤过程中,一边用汤瓶注水,一边用茶筅环回击拂,手轻拂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这时盏中乳雾汹涌,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者绝佳,在斗茶的过程中,凸圈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二是建盏胎体厚重。斗茶须先预热茶盏,点注后也要保持一定温度。建盏胎骨厚重,铁质含量多砂粒细匀有致,可增强隔热效果,保持茶汤温度。

         三是因为建盏釉色美丽,宋代茶汤呈鲜白色,点注时的茶水掀起阵阵白沫,在建盏黑釉的底色衬托下,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加上还有兔毫、鹧鸪、毫变等纹饰,从白色的茶水中透射出来,使茶汤绚丽多彩,令人赏心悦目。

 

下面就让我们一点点的揭开建盏的神秘面纱。

        建盏为建窑所制,建窑是我国南方的宋代名窑,遗址在今福建省的北部,具体位置在今建阳市东北境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南部与建瓯市接壤。

        在历史行政区划的沿革中,建窑名称的由来,与建阳县无关,而是渊源于宋代建安、瓯宁二县治所所在的建州。

         建窑兴起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清代尚一度残余,这是建窑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黑釉瓷器是以氧化铁作为主要着色剂的瓷器品种,它是从青瓷派生出来的。宋代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建盏”,瓯的本义是碗,盏的本义则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说是小碗。

        通过对现有建盏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将宋代建盏划分为三种规格,:1大型碗,口径在15厘米以上,2中型碗,口径在11-15厘米之间,3小型碗,口径在11厘米以下。

        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但局部又有所不同,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从口沿入手,结合腹部及底足的变化,可把建盏区别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

1束口碗,口沿曲折,外缘向内收缩,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依口沿、腹部的差异,分为三种。

2.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造型较丰满,依腹部深浅的差异分为两种。

3. 撇口碗,口沿外撇,弧壁。依腹部深浅的不同分为两种。

4.敞口碗,仅见一种形式,敞口,腹较浅,壁斜直或微有弧度,有中、小型器,口径与通高的比例多大于2:1

        上述各类碗式中,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在历次窑址发掘出土时数量都很多,因此它们都是建窑最典型的器物,其中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撇口碗,敞口碗则是宋代流行的式样。

        从成型工艺看,建盏的口沿较薄,唇部呈尖圆状态,制坯时口沿以下胎体逐渐加厚,至腹底部及足部最厚,大约是口部的2倍左右。碗体初成后经过修坯处理,口、腹交接部位旋坯痕迹较明显,在腹部与足部交接处进行旋削,用竹刀把多余的坯坭削掉,于是腹底部形成一周明显的棱脊线,这道棱脊线又可视作施釉时所预定的界限,即釉水所达到的标准位置线,简称施釉线。

        建盏形体规整,器物的口沿、腹部交接部位,线条衔接流畅,表面较圆滑,反映轮制技术水平是娴熟而规范化的,工艺上追求严谨的作风,充分体现了浑厚古朴的艺术韵律。

        釉色是建盏最吸引人的地方所在,也是建盏制作当中难度最大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

        成型后的建盏,采用蘸浸法施釉,从器体釉水的状况观察,它的施釉过程大体是:首先把晾干的碗坯倒置,用手捏住碗的圈足,取水平方向向下浸入釉浆,接近碗坯腹部施釉线处停留,缓缓来回转动,使坯体均匀地吸饱釉浆,胎釉互相黏连,然后从釉浆中取出经过风凉再装窑焙烧。

        烧成后的碗体,釉水通常作垂流状,口沿釉药极薄,最薄的地方只有1毫米,呈赭褐色近似露胎状,口沿以下釉药逐渐增厚,腹内底中央与腹外底的釉药沉积最厚,有的可达7-8毫米,腹外底的釉药一般聚集至施釉线,形成一周圆圈的厚层,有一部分则因垂流过重的缘故而超越施釉线至腹底部及足根部,聚成圆珠状。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说,建盏“滴珠大者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建盏的袖,属于我国古代结晶袖的范畴,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由于火候与窑温的不同变化,呈同出各种各样奇特的花纹,这种花纹,与一般的釉上釉下彩不同,它不是人工绘制的图案,而是釉水本身产生变化的结果,在陶瓷工艺学中称之为“窑变”。建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结晶釉的窑变花纹,但由于烧成的不可控性,花纹的形状也不可能固定于某一种形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建盏都具有窑变的效果。

        烧成后的釉色复杂多变,归纳起来,可划分为黑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五种类型。

        在这五种类型中,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一部分是纯粹的本色产品,大部分则以底釉的形态而存在,窑变花纹则从釉层中透出而浮现于釉面。

        杂色釉是区别于黑色釉的副产品,一般没有窑变花纹或者花纹不甚清晰。兔毫、鹧鸪、毫变等都是成熟的结晶釉,具备窑变花纹的特征。

单色釉建盏主要分为两种。

一、黑色釉,黑色釉又可分为乌黑、绀黑和青黑三种。

乌黑为纯黑色,乌黑如漆,表面非常光亮,后人称为乌金釉。

蓝黑,黑中泛起天青色,釉水滋润,是建窑的典型釉色。宋代文献中的“绀黑”,诗文中的“紫瓯”指的就是这类釉色,其中有一种深沉厚重的,宋代文献称为“青黑”,是建窑中的珍贵釉色。

黑褐色釉,以黑色为主色调,但带有稍黄或泛红的色泽,光泽度较浅。

二、褐、白、紫、青杂色釉,由于釉药在焙烧过程中,产生了黑釉以外的其它各种颜色。釉色虽然是非纯正的黑釉,但他们的釉药成份构成是相同的,只是变异的现象而已,在质量上多属次品,常见的有褐色釉、白色釉,紫色釉,青绿色釉。

 

窑变建盏

        建盏的窑变花纹,变化多端,但大体上可以划分兔毫、鹧鸪斑、毫变三种类型。

[转载]建盏初识

 

        兔毫纹,是建窑最为流行的品种,在黑色釉层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故而得名。呈现的色彩有灰白、灰褐、黄褐、青蓝、蓝灰等,民间有俗称“银兔毛”、“金兔毛”、“蓝兔毛”等,其中心焕发银色光芒、纹理流畅的最为名贵。

[转载]建盏初识

        兔毫盏的烧制过程为铁釉经过高温燃烧,铁结晶与釉向下流动,由于流动速度不同而在黑釉中透出状如兔毛细长的流纹。

  银兔毫

[转载]建盏初识

 

[转载]建盏初识

 

  鹧鸪斑,鹧鸪是闽北一带的常见鸟类,其体似山鹑而稍大,通体羽毛呈黑色,分布着许多卵圆形的白斑,建窑工匠正是受此启发,创制烧造出类似花纹的黑釉白点碗盏。

[转载]建盏初识

 

[转载]建盏初识

  说到鹧鸪斑建盏,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建窑瓷器所具备的高雅文化品位和独特的艺术韵味早在宋代就已把前来学佛的日本僧人所倾倒。

宋代天目山佛教寺院林立,东有昭明寺,西有禅源寺,东北有香云寺,享有“禅林之冠”的美称,吸引了许多日本僧人来这里修行,僧人们使用建盏喝茶并把它带回国,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盏,伴随着日本茶道的兴起和独成体系,建盏被当作珍品受到推崇,武士贵族之间举行盛大的茶事,往往以拥有建盏为荣耀。

        在日本,建盏被视同瑰宝,一直被当作珍品在日本的茶道艺术中赏玩、观摩和研究。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收藏天目碗的宝库,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天目一词起初只是专称建盏,后来推而广之,成为黑釉陶瓷的代名词,一直使用至今。

        建盏在日本的出现同时还给日本陶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相传日本人加藤四郎因不甘心其父仿造宋瓷失败,追随日本高僧来到中国,在福建学习制瓷技术五年,回国后,在今名古屋一带开窑,制作黑釉,闻名全国,被称为“濑户黑”“濑户烧”从而开创了日本瓷业的先河,被后人尊为日本的“陶瓷之祖”。

 

        回到前文,在日本,14世纪后,有关茶道茶具的著述中,描写建盏斑点花纹时,出现了“油滴”、“曜变”、“星建盏”等命名,此类名称在我国的文献中却未曾见到,仍应归入鹧鸪斑范畴,但日本的相关命名,近来也被我国的陶瓷著述所应用,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所以,鹧鸪建盏又可以细分为正点鹧鸪斑,油滴鹧鸪斑,曜变鹧鸪斑。

  正点鹧鸪斑:斑点呈圆形或卵圆形,呈银白、纯白、卵白色,圆点较大,分布较疏朗而错落。正点鹧鸪斑盏釉面白色斑点不论其尺寸、外观都与鹧鸪的黑底白斑的胸毛极相似,宋黄庭坚有“纤纤棒,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的诗句。

 

  油滴鹧鸪斑:盏内斑点大小不一,呈银灰、灰褐、黄褐诸色,分布或密集或疏朗,状如沸腾的油滴,又好像水面上滴上油珠一样熠熠生辉。

[转载]建盏初识

 

[转载]建盏初识

  油滴是建窑黑釉茶器中的名贵珍品,其形成原因也很复杂,因此存世量也不多,油滴的形成是由于铁的氧化物高温下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

  有的油滴盏釉面呈现细小密集的斑点,在底釉的映衬下犹如夜幕中的繁星,而得名星建盏。

[转载]建盏初识

 

[转载]建盏初识

  曜变鹧鸪斑:圆点散布稀疏,而且有的相聚合成虫体状,焕发出彩虹般的光芒,由于具有特殊的光耀色彩变化而得名。

        曜变斑广布于碗内壁,形状不甚规则,排列也无规律,外壁上可见到很弱的青紫色光彩,这种光彩是从器表薄膜状的黑釉表层中闪耀出现的,能够随着所视方向移动而移动,被称为“神秘的光芒”,斑点和青紫色光彩是曜变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特殊的变异品种,十分稀少。

附了兔毫盏,鹧鸪斑外,建盏还有一种十分稀少的品种毫变盏。

        毫变盏具备的三个特点:1.它是一种毫毛状的花纹,不同于通常的兔毫,2.它的花纹呈色与免毫常见的呈色不同,3.数量稀少。

毫变纹的主要特点是:呈条形或片斑状均匀散布,色彩有黄、红和橙褐色。

 

釉色的探秘

       建窑黑釉瓷器的瑰丽奇特,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热烈的称赞和推崇。由于其工艺早已失传,通过近些年陶瓷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其烧成奥秘也逐步得到揭示。

         1.胎釉形成有肌理,科学实验表明,建盏胎土采取的矿物原料有莫来石、石英、方石英及铁的氧化物,胎土的配方是含三氧化二铝的耐火红土与另一种可塑性较大的软泥合成,故有乌泥,紫泥之称。

其基本特征是含铁量较高,具备制成黑釉的良好基础,即使这种袖的铁含量不高,在建盏炉烧的过程中,也能够把胎体中富有铁的成份熔入釉中而带至釉面。

        建盏的釉为古代石灰釉类型,酸性较多,黏性强,所以釉易厚挂,色调深沉。从铁的成份比例观察,兔毫釉大体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体构成的,在毛筋的表面或背面稍微向下密集排列着许多不透明褐色小球,但口沿处并没有褐小球,而是由褐色的小针状的结晶三氧化二铁组成,在陶瓷工艺学中,此类釉被称为分相析晶釉。

        黑色釉、鹧鸪斑釉、毫变盏和杂色釉的胎釉化学组成与兔毫釉的化学组成是雷同的,它们所用的原料、配方也一样,只是由于烧成工艺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釉面形态。建窑瓷器是在龙窖中采用还原焰约1300度烧成的,这种持续焙烧约70小时左右,由高温冷却至1000度约20小时,如果烧成操作火候恰到好处就可以形成鹧鸪斑釉类中的油滴纹。油滴是气泡自釉中出现的痕迹,以此作为中心的三氧化二铁结晶而成。

         在烧成油滴的过程中,如果高温缓慢冷却结晶形成的后期,温度突然升高后又迅速冷却,使形成的油滴中的铁的结晶进行微量溶解,受快速冷却的影响,在铁结晶体的周围形成薄膜,则会形成鹧鸪斑釉类中的曜变纹,但是这种操作的难度极高,成品率极低。

        如果温度在烧成后期提高较多,则油滴散开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分会流成兔毫纹,偶然也形成毫变盏。如果温度过高或冷却过快,就会使釉水下垂如漆,形成纯黑釉,无免毫纹现,如果温度太低或火焰气氛不当则褪变为其它杂色釉,这里有窑位偏差的远因,也有烧成技术常握不合时宜的情况。

        2.龙窑结构的改进,通过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建盏是在龙窑的还原焰中烧成的,建窑的龙窑,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先依山坡挖出斜状槽,然后砌成长条形拱项和窑炉,看上去像一条斜状的卧龙。为了保障建盏的质量和提高数量,建窑的窑炉,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宋代建窑黑釉瓷器的生产,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兴旺期 北宋早期,相当于10世纪后半叶;

旺盛期 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相当于11世纪至13世纪前半叶。其中高峰期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相当于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前半叶。

衰落期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相当于13世纪后半叶。

        建窑流通的大体范围是:从宋朝都城汴梁、杭州到大陆东南地区以及东亚日本、朝鲜等国,其投放国际市场的时间,开始于北宋晚期,经南宋时期至元代初期为止。

        与盛唐时期向往军功的博大文化气象不同,宋代是个重建孔孟思想体系的理学盛行社会,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闰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人的心境和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斗茶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使用建茶和建盏品茗给士大夫阶层以无限的情趣,他们在其中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超脱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我国古代的饮茶艺术也因此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盏是一个美妙的社会文化载体。

 

 

 

                      2009年9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