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2015年湖北省粮经学会获奖论文专题系列:全市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分析

 青龙李光明 2016-01-27

全市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分析

孝感市粮食局  汤春明(三等奖)


  随着粮食流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按照省粮食局《关于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的意见》“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地方粮食收储、粮食仓储物流、“放心粮油”市场、粮油产业支撑和粮食流通监管等五大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促进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分类指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使其仓储设施功能和技术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充分发挥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一、全市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呈突现趋势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根据调查,我市目前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情况为,集中种植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303户,种植面积24.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28户,种植面积达到9.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84亿斤;粮食生产合作社151家,其中经工商登记注册104家,入社社员人数9953人,资产总额229608万元,经营耕地面积37.2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8亿斤;全市共有粮食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48家,经营耕地面积32.7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69亿斤。全市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三大主体粮食种植面积94.4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34.4万亩的17.7%,三大主体粮食产量达10.33亿斤,占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45亿斤的23%,初步呈现粮食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呈现三大特点:1、土地流转发生三大转变。一是由小面积流转向大面积流转转变;二是由零星分散流转向集中连片流转转变;三是由农户之间流转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转变。2、土地经营突出四个明显。一是流转主体明显增多;二是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三是流转规模明显扩大;四是流转效益明显提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3、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自然条件与规模作业不配套;二是土地流转存在诸多困难;三是经营人才缺乏;四是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缺乏;现有晒场119个,面积47075平方米,仓容46533吨。拟建晒场185451平方米,计划投资963.5万元;拟建仓容35470吨,计划投资2168万元;拟建烘干设施39套,处理能力2035吨,计划投资650万元。

  对发展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1、加大规划引导力度;2、大力创新经营体制机制;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4、大力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5、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加大落实惠农扶持力度,争取相关优惠政策资金扶持。

  二、民营粮油加工企业在粮油产业中起支撑作用

  全市粮油工业生产企业实行改制后,基本实现了民营化,并且得到迅速发展,粮油工业产值、产业规模、产品档次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粮油产业中起到支撑作用。

  截止2014年底,在全市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187家填报单位中,有湖北禾丰粮油、孝感伟业春晖两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22家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有2家,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已创建湖北名牌14个、湖北著名商标6个。粮油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在上报的187家企业中,日处理原料200吨以下的企业有123家,占企业总数的65.8%;日处理原料在400吨以上的企业仅有12家,占企业总数的6.5%,大型企业屈指可数,要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规模效益还需不断努力。

  二是企业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不高。全市粮油加工业的生产量尽管保持增长,但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比,设备利用率仍然偏低。据统计分析,全市大米设备利用率为51%,面粉、油脂等设备利用率都低于40%。

  三是粮油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粮油中小企业加工水平仍停留在粗加工状态,综合利用率较低,在全市主产品大米生产上,去年的副产品约115万吨,分散在一百多家大米生产企业,除小部分综合利用外,大多只能粗加工或贱卖,综合效益难以发挥。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多数粮油加工企业的深加工水平还跟不上市场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效益难有大的突破。

  根据做大做强粮油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吃湖北粮”的要求,立足我市粮油工业发展实际,如何将我市粮食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还需要各级政府及加工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是进一步为粮油工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粮油加工业是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为粮油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使粮油工业做大做强。

  二是加大孝感两大园区建设。按照“园区规模化、功能多元化、产业聚集化、信息网络化、设施现代化”的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大孝感粮食物流产业园和安陆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园两大园区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场多元主体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形成产业经营规模集群发展,力争2-3年的努力,将两大园区打造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粮油产业园。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抓龙头带动。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着力培植一批实力强、品牌响、水平高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在项目建设上,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粮油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粮油加工转化增值,推动本地粮油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化、粗级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化,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上规模、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粮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依托本地优质粮源,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粮油产品,支持粮油加工企业争创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积极构建粮油品牌体系,努力打造一批产品知名度高、市场份额高、产品附加值高、信誉度高的国家级和省级名牌,逐步实现主导产品名牌化、名牌产品产业化,不断增强我市粮油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粮油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引外联、靠大联强,引导本地龙头企业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高起点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品牌推动和强强联合,推动我市粮油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非国有经济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主体地位突出

  全市粮食仓储物流建设的总体格局是建成“三线二点一体”的粮食物流体系和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建设全市粮食物流“三条线”,到2020年,分别建成以汉川、应城为主体的汉江水路物流线;以孝南、孝昌和大悟为主体京广铁路物流线;以安陆、云梦为主体的汉丹铁路物流线。

  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建好全市二个物流“节点”。一个以湖北春晖粮食现代产业物流园,另一个是安陆禾丰粮油食品工业园。

  三是充分利用仓储设施和粮食加工能力优势,建成全市“多位一体”物流体系,1、加强全市仓储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充分利用全省中心粮库建设的有利时机,实现“一县一库”目标,在全市建成8个中心粮库,并不断完善和提升功能,作为全市粮食现代物流的骨干仓企业,以适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2、发展区域性物流网络,充分利用各县(市、区)仓储设施、加工设备、运输条件较好的企业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和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粮食收储企业,形成区域性物流网络;3、加强全市仓储设施能力建设,提升粮食物流功能和收储能力。

  全省粮食物流建设的规划是“一个中心、两条通道、十四个重要节点”,通过争取,孝感于2010年底被纳入规划。春晖和禾丰是我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两家大型民营粮油经营集团企业,其中湖北春晖粮食现代产业物流园和安陆禾丰粮油食品工业园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纳入全省十四个节点之中,并且这二个物流节点在全市整个物流体系中占主体地位。

  湖北春晖粮食现代物流园将建设集“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统一的农产品综合物流园,采取“合纵”和“连横”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调剂余缺、平抑物价”的运营平台,实现具有现代会展、产品集散、连锁经营、价格发现、检疫检测、信息传递、产销对接、分拣加工、物流配送、农技培训等十大运营体系的区域性现代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辐射鄂东、鄂北地区。目前项目已完成四方稍装载点3000平方米站台中转仓已建设,新建10000吨立筒仓群已完工,新园区工程占地面积1292亩,正在征地中。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湖北省粮食行业五强龙头企业之一,安陆“禾丰粮油食品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计划分两阶段建设。第一阶段规划期为2014-2018年,投资5亿元,分别建成仓容10万吨粮食物流园区和原粮烘干区、10万大米生产线及配套质检中心,建设年产10万吨淀粉糖项目,建设年处理2万吨大米蛋白粉二次提取项目、年处理5万吨米糠油综合利用项目和油罐储存区,投资1.2亿元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第二阶段规划期为2018年以后,主要建设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方便面和休闲食品项目。工业园区现已完成征地730亩。

  目前项目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建设用地指标亟待解决。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建设进度。特请求省粮食局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扶持。

  (1)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央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请求省局将“孝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列为全省粮食系统重点项目,并出面争取省政府批准和报批国家粮食局、发改、国土等部门,加快优先安排和落实解决建设用地指标。

  (2)增加物流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湖北春晖粮食现代物流园第一期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现已投入资金5500万元(其中,发改委投入物流建设资金650万元,财政下拨专项资金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4350万元)。由于目前企业资金比较困难,请求上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

  (3)加强对“孝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指导,请求省局帮助策划和申报,争取在国家、省级重大改革领域和政策投向中挤进重大专项,让大项目带动粮食物流中心大发展。

  (4)由单一资金支持转变为多方位优惠政策扶持,比如土地、金融、税收、信息、科技等。

  四、在粮食收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国有与民营并重

  根据全市近十年来所形成的新的粮食生产特点,仓储设施格局不断调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设施的总体布局初步成为国有与民营平分之态,全市共有仓储设施总量为48亿斤,其中国有22.2亿斤,占46.3%,民营企业有25.8亿斤,占53.7%,民营企业仓容量已明显超过国有粮食收储企业。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仓储设施量增长迅速,并形成集中之势,其25多亿斤仓储设施中有近80%主要集中在十几家大中型民营粮油集团企业之手,形成了完整的粮油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产业化经营链条,其布局也日趋合理。尽管民营企业仓储设施总量较大,有超过国有企业之势,并且都是新建仓库,但其设施的质量不高,“三项储粮新技术”设施的配套的应用较差,管理不规范,需要加以引导和改善。民营粮食收储企业已成为全社会粮食收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加强对其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指导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和设施的功能提升,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上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全市国有粮食仓储设施中,具备机械通风设施能力仓容量占98%,有环流熏蒸设施仓容量占75%,具有电子测温检测能力仓容量占80%,同时开展了低温、准低温和气调等科学储粮技术的应用。据普查统计,3月底全市共库存粮食207793吨,其中安全粮207793吨,实现安全储粮100%;库存中达到准低温储存51868吨,占储粮总数的25%,机械通风储存191304吨,占储粮总数的92.1%,环流熏蒸储存90933吨,占储粮总数的43.8%,计算机粮情检测储存134586吨,占储粮总数的64.8%。11月底全市共库存粮食257407吨,其中安全粮257356吨,实现安全储粮99.9%;库存中达到准低温储存66063吨,占储粮总数的25.7%,机械通风储存257407吨,占储粮总数的100%,环流熏蒸储存178913吨,占储粮总数的69.5%,计算机粮情检测储存197142吨,占储粮总数的76.6%,实现人工冷源储存粮食4324吨。这些技术的使用对粮食库存的安全和规范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粮库的“四散”和信息化管理上比较落后,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造和功能提升,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仓储设施因历史原因,过去是点多面广,设施严重老化、年久失修,近几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行,采取减灶撤点、保留优质资产、处置边远闲置资产和资源整合的措施,以储备中心库为主体,以骨干收纳库为支撑的新的仓储设施布局初步建立,形成了“666”的仓储设施格局,即有2家中央直属储备库,仓储设施容量6亿斤,按照“一县一库”原则设立8家中心粮库,有仓储设施容量6亿斤,全市现保留有27家粮食收储企业,有仓储设施容量8亿斤,按照全市仓储设施布局规划,拟设置骨干收纳库14个仓储容量建设为6亿斤,使国有企业仓储设施容量保持在18亿斤左右,基本能够满足粮食收储的需要。但现有收纳库仓储设施质量比较差,需要进行维修改造,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产粮区的收储作用。

  根据孝感“危仓老库”的实际情况,对省局实施《骨干收纳库维修改善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1、在骨干收纳库的安排上要综合考虑,合理布局。有些产量稍小的县、市在粮库的规模上可以控制,但必备的点不能减少,否则会影响当地粮食的收购,一个县、市最低需设2-3个粮食收储点。

  2、在维修改善资金的投入比例上,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因为现有的粮食收储企业本身运转困难,财务状况较差,设施改善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又担负粮食收购的职能,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建议维修改善费用的补助比例由40%提高到60%。

  3、在骨干收纳库维修改善的标准上,建议可提高“三项储粮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和人员素质要求,适当降低仓库隔热和温控要求,以降低仓库的维修改善成本。

  4、以后要重视和加强对全省骨干收纳库的统一管理,既要严肃粮库的资产设施管理,又要实施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综合管理水平。

  五、要大力发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

  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促进农民减损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一五”以来,国家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2011年、2012年、2013及今年,我市分别推广农户丰产仓1000套、2000套、1000套、2500套。试用后的农民普遍反映,新型粮仓改变了传统储粮方式,推广了科学储粮技术,减少了储粮损失,称该项目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惠民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资金配套问题。该专项建设需要地方财政提供20%的配套资金,一些财力不足的县市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推广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户自筹资金有难度。农户还需自筹20%的建设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三是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宣传力度和对农户的技术指导还不够。

  发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建议:

  一是财政补贴需要继续提高。建议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少或逐步取消农户投入,提高农户科学储粮的积极性。

  二是在延伸服务链条上下工夫。要认真做好农户科学储粮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户储粮装具使用技术指导和科学储粮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户的科学储粮意识,使科学储粮转变为农户的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拓宽项目,如加大绿色环保储粮新技术、新装具的研发推广,推广粮食干燥、清理、烘干、防虫、防霉等技术应用。要针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经营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开发推广适宜规模化生产农户的储粮设施,如开发储粮规模超过100吨的农户储粮粮仓等。

  三是将推广应用科学储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科学储粮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居住条件的改善,如何按照“新农村、新粮仓”的发展思路,把推广应用科学储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助农储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投入新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与新粮仓”、“新房与新粮仓”建设,真正做到“新房与新粮仓”建设三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使建仓费用降低,外观更加整洁协调。这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仅仅依靠粮食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本专题所用文章全部由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授权转载)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可以直接识别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