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 论】你能不在批评现场吗? ■江永龙

 广羽人三九 2016-01-27



你能不在批评现场吗?


江永龙



  2015年11月18日第44期《书法报》第25版刊登胡传海的文章《从赵冷月说他真的被气死了说起——谈书法批评》,从人性深层、精神追求高度和批评之于书法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剖析深刻,直点关键。在激赏之余,也引发了一些想法。

  现今的书法研讨会,仍有艺术虔诚者欲通过研讨,了解他人怎么看待自己作品的优劣,以批评者的眼睛反观自照,修正自己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但世风日下,这种人已是凤毛麟角,难得一遇。时下多数的书法研讨会一方面研讨会主体或者说对象,主要是想给自己造势贴金,沽名钓誉,抬高自己在书法圈的地位。求批评是假,要表扬是真;另一方面与会人员大多显得比较配合,知晓批评对象心中所求,一团和气,一片赞誉,其乐融融。

  书法研讨会之类宜少而精,要么不办,要办就要办得真诚,要收到实效。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模式去搞,必然还会虚华不实走过场。这不仅无益,还会败坏风气。怎么搞?可否彻底改变一下模式?研讨会主体或者说批评对象,你能不在批评现场吗?

  可否将研讨会的组织委托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安排人员做录音。之后,再由第三方根据录音整理出与会人员的发言,但发言者的姓名要隐去,用个代号表示即可。然后,将整理的文字交予研讨对象,让其独自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去消化接受。如果这样,相对来说,被请的参会人员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讲真话表实意的可能性就会大为提高。

  当然,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完全取决于研讨对象。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渴望听到真诚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如果不想“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所有的想法都徒劳无益。  

  改革开放后,书法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有目共睹的进步。今日书坛繁荣的背后,虽也有诸多让人诟议之处,但“好的不是同来的,它必然伴随着坏的一起来”。我们相信人心向善,书法批评定会趋善向好。书法界一定有继续健康前行的内动力,书法人一定会越来越理性地对待批评,并积极采取批评对象不在批评现场之类切实有效的创新模式。

  我们期待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