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一种奇迹是偶然(一)

 佛陀在我心中 2016-01-28
/Kira小序/

        高中最后时期的我,就是个一腔热血的愤青,憋着股劲儿,一直想等爆发的那天。后来我整理电脑时,发现那时还写过更矫情的电子版长篇随笔 ——《请记住我最璀璨的青春》,全部是在自己失意的时候写的,不停地反思,为什么我不可以更好一点,也在不停地怅然,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却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到《没有一种奇迹是偶然》就完全是以胜利者姿态在写回忆录了,对那些中途让人失落的一个个不圆满的小结果只字未提,应该说,是完全不在考虑内了,而只记得自己一步步努力付出的过程。

       历史的车轮就是这么有趣,从来都是成王败寇,你不知自己要踏平多少过去自己的尸体,才能得到一个运气比较好的结果。而之后如果不用些方式为这些尸体立碑,很容易就忘本了,就会有得来容易和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而其实,如果高考败了呢?那我的故事就该和《请记住我最璀璨的青春》串联起来,拼凑成一个“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突破自己天花板”的无可奈何的故事。那也要坦然接受,也要继续走呀。

       我在看到686总分的那一瞬间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太好了,我不用复读了。”呵呵,我早打算好如果成绩不满意,一定会再读一年,算好这一年我要付出的代价,并全盘接受。好在,我保住了自己一年的青春,也确实挺感谢自己这么争气。

       作为个案,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吧,方便参考。我从小是那种平时上课答问题答得很差,除了写作业之外不愿多花一分钟学习的学生。当时老师布置背诵任务要家长检查签字,我都是爸妈直接帮我把字签好,其实我完全没背。但奇怪的是,我一考试分数就奇高。小学和初中都是全校有名的尖子,小学一直是第一名,初中一直是年级前十。杯具的是,初中在班级里总有一个学霸兼班长碾压我,就算我考年级第三,他丫考年级第一噢。所以我万年老二的龟壳一直背了整个初中。

        后来顺利进了重点高中的理科重点班,我们班高考那年680以上考了10个,一个清华,一个北大,若干C9。680什么概念?满分750,按百分制单科每科都要平均90。所以我一直觉得考研比高考对自己的要求松多了,相当于每科上80就有400了,但换回高中的我答一张80分的卷面,讲真,很差了。btw一本线580多好像。我在班里一直是那种让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懒骨头,先在年级50名左右徘徊,又在30名左右徘徊(年级前400能上一本),模考一直是640左右,稳定而拔不上那个尖儿。高手如云,重新洗牌。

       所以面对最后高考的结果,真的非常知足,我标题也说是“奇迹”,毕竟知道自己离最高的智商和最高的努力还是有差距。努力就无悔,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拿冷饭出来炒炒,对高中学弟学妹是激励,对如今的自己是鞭策。

       尽管正文语言大概会很幼稚,但也看哭了不少阿姨。没有什么大删改的原版呈现,高三的文笔了。那么,故事开始。


写于 2016.1.21 晚


  


序幕
  
 
今年春天,老爸在新家阳台种下一棵紫藤和一棵凌霄,但不久紫藤就枯死了。6月25日,出分那天一早,老爸激动地告诉我,家里的紫藤发芽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预兆……
           
           等分的最后时刻很难熬,大大小小的数字在我的脑海中闪……630、670、650、590……但是我的内心一直在告诉我,如果只是粗略估的670+,我是不会满意的……终于,宣判的时刻到了。

   686……或许对于诸位高手,这样的分数会令他们扼腕拊心,但于我而言,这足以让我怀疑,这一切会不会只是一场梦。数学141英语140理综230(240满分)……(话说理综真心觉得哪里扣多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看过太多高考励志文,受它们影响太深了,当时我就在想,等我高考也像他们一样上了清北,一定也要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作为纪念。而今,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必定要为自己的高三作一篇小小的记录,永远留住这段难忘的日子。

   那么,让我开始吧……
 


Chapter 1 流年

   距离高考151天,这是一个分水岭。

   在这之前,面对学习,我只有一颗态度端正的心,和临考前为了保分而鼓足的干劲……我杜绝抄作业,以至于死皮赖脸理直气壮的把答题卡拖到最后一个上交,在高一一开学就被英语老师认为是一个不服管教的学生。也有连续一周不写数学,让数学老师直接把拳头抵到我下巴颏,恨不得立刻给我两脚的时候。

   高二的时候我玩游戏到了疯狂的地步,平均每个星期六晚都会鏖战到三点之后,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那些弱智游戏如此不抵抗,总之就是不由自主的会扑很多时间在上面;我喜欢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大包小包的背一堆有用没用的回家;我喜欢几个点几个点的泡在贴吧里淘歌掏图,在走廊楼道里和室友唱近来偏爱的单曲循环;一有时间就自拍,闲着没事翻翻家里订的《飒漫画》,还有每月必备的日本时尚杂志;又莫名其妙地和各种同学有了各种纠葛,把日子弄得喜怒无常……

   那时的我面对着未来,眼前一片迷茫,没有长远目标的生活,惫懒得一塌糊涂。以为仗着自己那点小聪明,只要能混个三五十名,就还说得过去,就足够了。

   高一初开学的时候,把班里最好的学生叫出去还有我的份……杨哥(班主任)曾半带认真半带调侃地跟我说:我看你上高三能进年级前十。呵呵,我从小学就被冠上潜力股的名号,一直到高中,也没能逃脱,现在看来,还得一直戴到大学,杨哥说我这油水榨了三年还没榨干净,我暗想我真是颗坚强的花生。总之,后来,因为不被纳入杨哥心目中的绝顶好学生范畴,他对我基本就放任自流爱答不理了。

   高二后期,我爸请全体老师吃了顿饭,结果回家把我骂一顿,他说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只有一个字——懒!……杨哥对我爸关于我半夜三点还在玩电脑的投诉表示无法想象不可思议,滕哥说我英语从来不够班里平均分,连生物老师也说我计算能力强,一到死记硬背就不扎实,这点我倒是颇为怀疑,我不认为生物老师有那么了解我,也不认为我有这样的特点,她大概只是人云亦云的从众罢了。老师们的一致意见是,像我这样的,顶多就是个山大水平了。那天,老梁(物理老师)有事没去,事实是,贯穿整个高中的,只有老梁一个人坚持对我有信心,不论我学习上遭遇怎样的瓶颈,他对老爸的回答永远只有斩钉截铁的一句——没问题。我想,这也是我在最后时刻,一个很大的动力。

   我从不认为那些吊儿郎当的日子是一种蹉跎,我很感激它们让我的学生时代至少颜色不是灰白,当然,我也不否认,如果我从一开始就埋在书本里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好学生,在学习上会混的比现在更好。不过,我生来不属于那样的一类人,何况现在的结果也不赖,不是么?

   其实,151天之前,也有一段注定难忘的日子,那对我高三尾声的备战,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启发。



Chapter 2 插曲

   那段日子,与会考有关。

   高二临近期末时的会考,如今想来确实给人以奇妙的回味。

   那时,我已经住校一学期了,高中的第一次住校。最初大的原因有二——一是我超差的时间观念导致迟到不计其数,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我是一个替班级荣誉和个人名誉着想的人,住校至少能保证不迟到吧,于是我住了;二是我和爸妈关系实在太好,一回家就滔滔不绝“老梁老杨”个没完,外加吃吃水果,再和老妈沾沾光看看电视,再看看杂志报纸,以至于虽然回家没干活,但睡觉时间依然晚的恐怖= =,住校至少能保证早点睡吧,于是我住了。

   我始终相信,什么事,只要我重视,我就会尽我百分之百的努力把它做好。
   自古,我就是大考兴奋型,以及,大考发挥型。
   关键时刻不瞪眼者,傻B也。

   考政史地前,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副耳塞。晚三捧着政治书,在教室哇啦哇啦地狂背,第一次有了学到兴奋的感觉。
回寝室,是我和大菲的“二人世界”,大菲在屋里,我在阳台,两个人打着手电,我貌似是把政治背到十二点半了……那时的我觉得能学到那个时间真的是很晚了……

   会考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大菲扎了很萌很萌的发型,吃到了大菲妈妈做的很香很香的猪排,在考场与考场间奔波穿梭得很high很high,考的时候达到了很好很好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最后那个很华丽很华丽的结果——全A。

   接踵而至的期末考试让我想把这种好状态一直保持下去,会考的简单题目做得我觉得正常的题目难度暴涨。期末考前复习几乎是会考的复制,在阳台复习物理,只是……后来莫名其妙地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好在96分的物理让我不需要为这段思路错乱的阳台复习埋单。

   这次期末,我拿到了高中的最好成绩,年级18。
   我以为,这是对那些没看好我的老师的一次有力回击。
   我以为,只要是我想做到的事,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我从而理所当然地以为,这是我学生时代的重要转折,从此我就要成为埋头苦干的大好学生了。

   不久后华丽登场的暑假对我幻想的埋头苦干路线宣判了死刑。

   和小伙伴们在暑假自习室不亦乐乎地打斗地主,打保皇,去隔壁棋牌室搓麻将;看男生们打篮球,然后像彩子一样给大家拎水;在墙角打PSP,几乎只用最顺手的一个招通关《战神》;完成了三国杀的入门和进阶……

   没有任何各种班的困扰,每天像一只无忧无虑的2B小鸟,幸福的暑假就这样幸福的过完了,幸福的我发现似乎整个夏天又变回一样的吊儿郎当了……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我终究一无所获……

   唯一的一点贡献是,假期的最后关头,我买了两个很好看、封皮很有质感的本子,把生物和化学作业剪成了拉花,把题和知识点永远留在了这两个本子上。我喜欢剪刀和胶棒的组合,它让我想起了幼儿园做的手工,更重要的是,让我觉得踏实。也许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到毕业时,两个本子,记满了我的各种红橙黄绿蓝靛紫的批注,圈圈点点,2B评论,QQ表情,信笔涂鸦,以及加起来1000多条题和知识点。那是我一笔不小的资本。

   高三的上半学期,因为受够了住校的无法洗澡,我重新开始走读。
   心中似乎隐隐地感到要使劲了,但是找不到对路的感觉,一回家就全面瘫痪……
   有关于理想和目标的第一次小小转机,出现在2011年10月,孟老师和Iain与我正式而认真地商讨起了传说中的香港大学……

To Be Continue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