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名现象告诉家长: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孩子,不是班里的前三名

 气定神闲1706 2019-12-15

前几天老公参加了高中同学的聚会,回来感叹说,没想到现在这帮高中同学混得最好的竟然是以前上学期间那个成绩平平的同学,而当初的学霸,经常得班里第一名的同学,现在竟然泯然众人矣,虽然也比大多数人好,但也总觉得和他以前学霸的名头不符。哎,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来真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们当家长的也别只看孩子分数。我说,没想到参加了同学会,竟然还悟出了教育孩子的真理,如果我们家娃以后每次考试都是倒数,我看你在不在意。老公反驳道:当然不是不重视孩子分数,而是不能以分数论一切,别总想着让孩子当班里的前三名,有些孩子真不是那块料,有些时候家长逼得太紧,孩子压力也大。

没想到老公还能对教育发表出一番见解,而且这番见解我还挺认同。学霸高处不胜寒,每个学霸都顶着很大的光环和压力,尤其是高中的学霸。以前曾经听当过20多年高中班主任的姑妈说过,教学期间,经常会遇到第十名现象,就是这些学生平时考试的时候几乎都是徘徊在班里的十名左右,不显山不露水的,但到了9年级开始发力,成为班里的黑马,高考成绩也是史无前例的好。

第十名现象的由来:

1998年,杭州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在这些正上大学或者已毕业的学生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第十名”现象。就是那些在第十名到二十名左右的同学,在毕业后反而更有创造力和潜力,在事业上表现的更出色,而那些备受老师宠爱,经常在班里保持前三的学霸,反而以后各方面平平。于是这位老师就提出了所谓的第十名现象,后来这个现象更多的运用到高中阶段。

第十名现象的学生在高中都有这些共同特点:

首先:在七八年级的时候,成绩都比较稳,班级排名大约都是在班级第十名到二十名之间来回徘徊。

再者,也并不是书呆子类型。这些学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踏实学生,所有的时间都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上课也不是那种特别认真老实的学生。而是挺活跃,上课的时候也有闲心去做别的事情,该玩的时候玩得挺嗨。往往这两类学生在九年级的时候可以迎头追上,成为班级里的黑马,在高考中表现出色,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这些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力股。七八年级的时候,虽然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没有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了,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差。而九年级都是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和总结,由于以前留的有后劲,于是他们很能钻研,探索,能够学得进去,在九年级的关键时刻能使出全力,一鸣惊人,这样他们往往能胜过那些只知道苦读书,力气已经用尽的学霸。

为什么排名前三的学霸日后容易暗淡,却会出现第十名现象?

只追求学习成绩的孩子,知识面狭窄,其他能力差

除了极个别极具学习天赋的孩子,大部分学生的学霸名号都是靠死读书得来的。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上,很少涉猎其他的课外知识,虽然专业能力强,但忽视了人文能力的培养。而社会不仅仅是高分就能混得如鱼得水的。而那些第十名现象的学生,专业知识也不差,但在学校期间兴趣爱好广泛,各种技能都有培养,在社会上更游刃有余。

只追求学习成绩的孩子,心理压力大,得失心重

那些在班里经常排名前三的孩子,整天都活在各科老师和家长的重点关注下,谨慎的维护着学霸的光环,成绩稍有下降,老师和家长轮番上阵。导致心理压力很大,成绩稍微落后就诚惶诚恐,这样得失心会比较重。然而步入社会,风雨和挫折都会难免的,如果得失心严重,经不起挫折,很难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很难成功。

而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老师不太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反而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同时他们没有争班里前三名的心理压力,学习较为轻松,张弛有度,心态比较平和。而这样的人往往更能适应社会残酷的压力和竞争。

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成绩

当然这个现象也是把教育简单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现象的论点和依据都显得很薄弱,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受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个人走上社会能否成功真不是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是智商、情商、人际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比拼。但这个现象让老师和家长明白:不要再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的标准,一定要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培养。当然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的成绩确实是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家长的目光要放长远,不要只盯着孩子眼前成绩的得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