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哪些作法是错的?哪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会特别大? 今天,我们来说说一份最新公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本份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共同进行。 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及兵团,开展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共调查11万多小学四年级学生和7万多中学八年级学生(初二),也调查超过3万名班主任,从孩子的角度、班主任的角度,来看待家庭教育状况。 整份完整报告,如果有家长有兴趣,可以私信向我索取,这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从家长的角度,梳理出几点对我们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考虑到数据看起来很枯燥,我会将数据放在图片中,大家可以直观看到图片上的比例,我们重点说说从这个数据中,我们能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同时,教授的建议会放在最后部分,家长们可以重点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一、你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尊重?对孩子不够尊重的表现有:孩子做错事时不听解释就批评,不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总是打断孩子的话,孩子和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不允许孩子表达,家长要求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不会耐心说明理由。 数据表明,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是不够耐心和不够认真,对做错事的接纳度,有10%以上的家长会不听解释而直接批评。 更多的家长,接近20%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叫你做就做,不要问那么多!”这样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尊重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以上行为的家长,可以做的改变有: 1、给予更多的耐心,这样的耐心体现在用更加平等的语气,比如:我们商量一下,这件事你怎么看。 2、你的尊重,也许只需要体现在多和孩子沟通5分钟,多给孩子一个解释机会上。 3、孩子犯了错,意味着有了一个改正的机会,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剥夺孩子犯错权,就是剥夺其成长权。所以家长们要对孩子犯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你有跟孩子沟通吗?调查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居然有高达25%(4年级)和21.8%(八年级)的家长,从不或者几乎不花时间与孩子谈心! 类似的还有,不问孩子学校或者班级发生的事情,几乎不与孩子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不或者几乎不和孩子一起谈论电影或者电视节目。 不论孩子处于10岁时的儿童时期,还是14岁时的少年时期,有高达四分之一左右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趋近于零! 但这似乎与现实情况不一致,很多家长的感受是,每天会与孩子沟通,但数据不会骗人,孩子有这样的感受,做为家长,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想想看,你跟孩子谈论最多的,是不是学习?是不是写作业? 我们,已经不那么关心身边孩子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的眼里,只有作业和学习。也唯有作业和学习,是孩子呈现给我们的一份回报,似乎存在这样的等式:父母辛辛苦苦花钱给你读书==你要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就有好成绩==有好成绩就说明你优秀==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 那么,我们到底对孩子关心的都是些什么事呢? 后面有这方面的数据,我们先说说这样的沟通。 这种沟通恰恰是解决孩子与父母间误解、冲突的重要手段,不与孩子谈心,你就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有哪些烦恼?碰到什么难题?有什么家长是可以协助的? 很多家长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家孩子都在想些什么?那你得想想,是否有跟孩子好好谈谈心过? 记住,沟通是双向的,那种坐下来,你说得口干舌燥,却不听孩子心声的,那种不叫沟通,那种叫述苦。 孩子为什么年龄越大,与父母渐行渐远,当他小时,跟你是无话不谈,彻底的敝开心扉,之后就是说心事,说事情,打招呼,一步一步的,我们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了。 那么,应该怎么跟孩子谈心呢? 结合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内容 调查报告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1、聊聊近期热映的电视电影,综艺节目也不错。 庭妈总是和庭宝一起看超级大本营,虽然在我看来实在是太无聊了,但她俩就能看得津津有味的,一起讨论,关系好得不得了。 2、谈谈身边的事情,家里的事,小区的事,亲戚的事,可以拿来跟孩子交流的,都能在沟通中增进与孩子的关系。 3、谈论学校与同学间的事情。 当家长和孩子谈论这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也就能很好防止出现校园霸凌现象的出现。 4、最后,谈谈心,认真的,在彼此都轻松的时候,好好聊聊,这种事情,很适合在睡前沟通。我和庭宝,最喜欢在睡前聊聊学校的事情,说说同学的事,这样的交流特别温暖,真心建议家长们能和孩子这么做。 5、当然了,可以聊的话题远不止这些,报告里列出的,家长不跟孩子交流的事情,就是我们可以在接下来,多多和孩子沟通的事情了。 这些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做人的道理、安全知识、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传统文化等等。而这些,家长可以利用到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那就是读书,用读书来建立起一种沟通的方式,并且带给孩子以上的成长内容。 三、作为家长,你对孩子成绩的期望是?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有趣的数据: 有45.9%的四年级孩子家长和42.7%的八年级孩子家长,期望孩子成绩是“班里前三名”,换句话来说,超过90%以上的家长,孩子成绩进入前三名的期望是一定会落空的。 而在班里前十名的比例是29.8%(四年级)和42.7%(八年级),怎么理解这样的数字? 四年级时学的是基础内容,家长对孩子期望较高,接近一半家长希望孩子班里前三,75.7%的家长要求孩子班里前十名。 而到八年级时,前三名要求少了一半,前十名增加一半。家长认识到孩子面临的学习难度增加,因此目标有所调低。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家长期望。 为什么?全班前十名的名额就只有10个,而现今都是大班制,一个班人数达50-60人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仍旧意味着大多数家长的期望还是会落空。 这也往往说明,为什么家长总是对孩子抱着不满意的态度,实在是给的期望值偏高所致。孩子的压力也大。 让孩子正常些,有些家长是否可以考虑,给孩子在期望上减减负呢? 四、你会和孩子一起读书吗?调查报告显示,与孩子一起读同本书,或者是一起看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没有做到的,既没有形成习惯,也没有形成氛围。 四年级的孩子,有一半以上的家长,是不与孩子读书或者是最多每月1-2次的读书。到了八年级后,不一起读书比例高达65.4%。 当然,这也有现实的原因,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往往很大,一方面需要很多时间来学习和写作业,另一方面却是家长会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也是挤占大量时间。 孩子越早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就越有利。同时,读书也是一项可以有效提升亲子关系的高品质陪伴的重要方式。通过读书,可以将很多人生道理、知识、理念和价值观给到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跟孩子亲子关系不佳,完全可以从亲子阅读上来快速提升。你无法跟孩子讲清楚讲明白的道理,看合适的书就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还不包括读书所带来的专注力提升、能坚持、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大幅提高、眼界更加开阔等等好处。 所以,家长们,花点时间,陪孩子读读书,获得的远远超出想像。同时,越早亲子共读效果越好。孩子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在学习和作文方面会有很大帮助,读题、审题、理解等等方面都会有良好表现。 五、孩子眼中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与很多家长想象的不一样,孩子眼中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呢?既不是有钱,也不是社会地位和权力,排在第一位的,近四成(四年级)和五成(八年级)的孩子们,选择的是:要有一个温暖的家。 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和权力,都不影响他们对家的渴望,一个有爱有氛围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温暖。 同时,在父母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出所料的,学习情况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这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眼中最大的区别:你跟孩子要的是成绩,孩子跟你要的是家的温暖与关怀。在这里,家长们是否需要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有没有给了孩子他们想要的呢? 孩子也是最有感情的,他们不要你多有钱,多有权力,多有社会地位,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都远远不及一个温暖的家来得重要。 你愿意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吗?你想怎么给孩子温暖的家? 这是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事情。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对温暖的家的渴望,比四年级的还高10%的比例,此时在父母的眼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是叛逆、反抗、无法沟通,实际上,在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孩子对亲情却有更多渴望。 这说明什么呢?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有机会。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绝望。而家长们的努力方向,就是更加的明确和清晰了,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心爱,温暖孩子的心,从而提升亲子关系。这是大有可为的事情。 六、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漠视,非常危险在孩子们认为家长最关注的方面,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情况,第二位的是身体健康,第三位的则是安全。 而心理状况的重视程度极低,这表明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家长不能“厚此薄彼”,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心理健康与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八年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健康重要性重视不够,也是导致各种孩子轻生、跳楼等问题频发。 在初中阶段,孩子面临的学习任务更重、学习压力更大,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反而是给孩子心理“加压”。家长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多与孩子沟通谈心,帮助孩子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成长。 写在最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智慧与担当。 在本份调查报告之后,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据此提出了三个建议: 1、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学习上的“超常”者更重要。 我们要培养的是超人吗?也许,“正常化”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也更有前途。 2、让孩子在大量日常非目的性交流中了解规则和道理。 教育是融入到生活之中的,父母与孩子的生活化教育,用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让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去学习和成长。 3、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去教育欣赏和尊重,对其发展更有益。 尊重带来的就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和自尊,有自尊的孩子,珍惜自我,珍惜生命,也更加愿意为了自己而去努力学习和成长。 看到这里,你是否同意教授的观点? 以上的调查报告,是否带来一些思考呢?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