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讯 家长们都说自己为孩子好,但孩子也这样想吗?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部门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的共计325个区县,11万余名四年级学生、7万余名八年级学生和他们的3万余名班主任参与了调查。 调查发现,部分家长离孩子眼中的“好父母”还有一段距离:言传身教不完全一致,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这种现象到八年级则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孩子经历着巨大的身心变化,内心对父母的“期许”也发生着变化。有些家长并没有捕捉到这些变化、真正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这一错位是导致青春期亲子冲突增加、亲子亲密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最想拥有 一个“温暖的家” 询问学生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四、八年级学生选择“有温暖的家”的人数比例(39.3%、49.4%)远高于“有钱”(1.2%、1.3%)、“有社会地位”(0.6%、0.9%)、“有权力”(0.6%、0.6%)。可见,孩子都将家庭作为他们最重要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的重视和对温暖家庭的渴望。 从学生选择“有温暖的家”的人数比例上看,八年级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四年级。这说明,八年级学生更加看重家庭,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重要性。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明显减少、渴望独立,与家长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但家庭在他们的心目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调查结果表明,与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相比,孩子们更看重家庭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温暖的家代表了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充足有力的家庭支持、接纳互信的家庭氛围,它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暖和谐的家庭对孩子身心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父母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焦虑等消极情绪,父母温暖的情感能促进孩子合作、感恩、负责任等积极社会品行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榜样 榜样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在对孩子最崇敬的榜样调查中发现:“父母”居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榜样的第一位。 四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25.8%)、“老师”(22.5%)和“科学家”(14.2%),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29.1%)、“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14.6%)和“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12.1%)。也就是说,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都视父母为自己最崇敬的榜样,说明他们对父母持认可的积极态度,能够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以父母为榜样,榜样是直观的、真实的、具体的、可亲近的,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更容易接纳、更能引起共鸣。父母应该利用“榜样的力量”,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关注的不等于孩子想要的 家长更关注孩子哪些方面?孩子希望家长更关注哪些方面?若家长关注孩子的方面和孩子希望家长关注的方面一致,家长和孩子达成共识,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和指导。若两者出现错位,容易拉开亲子间的距离,甚至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 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四、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前三位是学习情况(79.8%、79.9%)、身体健康(66.6%、66.5%)、人身安全(62.2%、52.2%),其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对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的关注。这表明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倾向。众多研究都表明,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家长不能厚此薄彼,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心理健康与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其次,四、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四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前三位为学习情况(49.3%)、身体健康(45.1%)、人身安全(40.4%),而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前三位为兴趣爱好或特长(60.3%)、心理状况(39.9%)、身体健康(38.4%),其中选择“兴趣爱好或特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这表明与四年级相比,八年级学生更希望家长关注自己除学习以外的成长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 将学生认为家长最关注的和学生希望家长关注的进行对比后发现,在四年级学生眼中,家长最关注的和自身希望家长关注的均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四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关注的内容分布比较集中,选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差距在30%以上;而四年级学生希望家长关注的内容分布比较“分散”,不集中,也有不少学生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同伴交往。这就表明与四年级学生感受到的家长关注相比,他们更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同伴交往。 在八年级学生眼中,家长最关注的方面与学生希望家长关注的方面存在错位,渴望家长对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关注也愈加强烈。虽然青春期的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他们仍然渴望父母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并不是希望家长什么都不管。这提示,以合适的方式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八年级家长重要的功课。 父母言传与身教间存在距离 对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两成的四、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行为。有23.7%的四年级学生和28.6%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主要在诚信、讲礼仪和遵守公共规则方面。四、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曾经“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42.2%、63.7%)的比例最高。这个结果表明,家长在诚信方面的表现较差。 结果还发现,八年级孩子对家长行为的评价更低。与四年级相比,八年级学生报告曾经看到家长“乱扔垃圾”“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说脏话、粗话”和“答应我的事情从不做到”的人数比例分别高11.0、18.0、13.9、15.8、21.5个百分点。 进入青春期,孩子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好争辩,不会盲从他人的要求。若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现出不良行为,孩子会认为父母言行不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家庭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调查也发现,报告家长不良行为很少的八年级学生中,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为32.8%;报告家长不良行为很多的八年级学生中,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等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学生比例最高,为22.9%,而选择父母作为人生最崇敬的榜样学生比例较低,仅为6.3%。这说明,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和态度,这对八年级孩子的影响更大。 在小学阶段,孩子具有崇拜权威、服从权威的心理特点,对父母更容易持积极的看法。进入初中阶段,由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孩子以理想主义看待周围的事物,对父母变得挑剔,甚至放大在父母身上看到的不足,从而影响对父母的看法。当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家长更需要注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 专家点评 / 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是基于2017年全国具有代表性样本的数据做出的专题报告,其质量与规模在全国同类研究中更具有代表性,特别值得细心研读。其中,“孩子眼中的父母”部分,准确而清晰地反映出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看法和评价,尤其值得父母们反省和改进。 1孩子最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调查报告发现,在四、八年级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有温暖的家”居首位,人数比例远高于“有钱”“有社会地位”“有权力”。 笔者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做过许多类似的调查研究,其结果与这次调查报告高度一致,中小学生最渴望的就是“有温暖的家”。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即孩子在12岁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感情,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而只有“温暖的家”才能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八年级学生认为“有温暖的家”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居首位,人数比例为49.4%,比四年级高10.1个百分点,说明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明白“有温暖的家”是何等重要。这个数据实质上是孩子向父母呼吁:捍卫家庭!珍惜家庭! 2父母当反思:你在哪里失去了他。孩子既然最渴望有“温暖的家”,最需要亲密的亲子依恋,这些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质条件,却为什么会出现亲子冲突甚至深深的代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关注与孩子的需要错位。 首先,这组数据与全国同类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其次,这明显是重智轻德,是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也忽视了孩子的实际需求。 四年级学生最希望父母关注的三个方面的确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但八年级学生最希望父母关注的三个方面则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逆反是青春期的典型表现,逆反更是独立长大的需要,但过于严重和猛烈的逆反可能会付出代价,甚至是承受不起的高昂代价。其实,并非每个孩子必然严重逆反,而父母关注与孩子需求的错位是导致青春期亲子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 3不是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个偶像与榜样的研究发现,五年级时榜样影响力达到高峰,八年级时偶像影响力达到高峰。一般来说,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发生变化。 调查报告显示,父母在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居第一位,这本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也是最佳的教育条件。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报告发现,两成多的四年级学生和近三成的八年级学生报告,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不良行为。例如,“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等。 不同的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不论报告父母不良行为有多少,依然选择父母为榜样的比例最高。可是,八年级学生则不同了,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比例最高。 4细读调查报告会发现,该报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客观性和权威性,更在于其细致入微和深入浅出的学术性。例如,谈到父母关注与孩子需求的错位时,报告甚至分析出四、八年级男女生的细微差别:四年级男生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人身安全,女生则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八年级男生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女生则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之所以如此,与男女生发育的特点差异有关。比如,小学男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可能比女生晚一年左右,男生更喜欢运动,女生更喜欢情感交流。 总之,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读懂孩子,而不可忽视的是,孩子有一种天赋的能力就是研究大人,他们甚至能够听懂成年人语言后面的语言。所以,父母和教师不能以哄孩子的心态从事教育,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才可能教育好孩子。 (作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据《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