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妈们能否拯救京东?

 陈大笑 2016-01-28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新营销 > 电子商务 > 大妈们能否拯救京东?


强哥喜事连连,但京东何时盈利,始终是个尴尬的话题。

       天猫与京东,是不同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前者只专注做平台,和券商一样,无论股民赔了赚了,手续费都是不可避免,效益大大的,轻人力、轻结构,也使经营费用成本最低。后者则是电商自营模式的不二代表,看似毛利更高,但由于自身费用庞大,营销和经营经验不足,盈利理论上看似简单,做到却很难。医药领域越来越多的新企业,放弃自营转做招商,也是出于同样道理。  

  大咖秀?初级秀?  

  京东上市前,高调宣传自营模式毛利率更高,未来比阿里更加值得期待。上市后,虽然不乏新增了大牌品牌秀、团购、旅游、预售、众筹、白条、企业采购等新亮点,但除了赚上一些广告费和店面费,能否靠商品营销,和物流配送真正获利,始终令人疑惑和划问号。

         一个成立逾十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巨头企业,尴尬地不盈利,也成为电商低效营销,与经营症候群的典型代表,何况电商在税收方面,与实体店完全不在一条水平线。如果未来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电商又将如何生存?  
 
  尽管淘宝APP植入,如影随形,个人却仅选择了京东。原因很简单,物流、质量更胜一筹,支付更加灵活和保险,也正是从受赠的礼品卡开始体验,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管理和服务上的不满意,在国内现行商业水平条件下,先给强哥点个赞。

          微信再强大,还有一多半人群尚未使用;支付宝再强大,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习惯其他传统支付方式。面对一半以上的空白人群,是始终让其成为空白,还是增加多种适合选择,包括礼品卡之类的贵宾礼遇,和市场培育值得马董思考。强哥似乎更加从善如流,植根于市场。  

 

  商业危机气息潜藏  

  为培育市场,积累用户评价,上市之初,大幅优惠,试图培育使用习惯,但由于没有价格优势,只能是看起来很美的一锤子买卖,随后偃旗息鼓。

         很多新上市的企业,只能靠倒挂的价格吸引眼球,甚至整个品类,集体不盈利,众多企业尚未长大就已垮掉,而且具有行业普遍性。

         一些VIP用户,有三分之一订单,尤其是进口商品订单,是赤字经营的。
         还有三分之一,刨除电商快递成本等附加费,是否盈利,让人深深划个问号,何况电商价格与线下已无明显优势,线下后来居上,价格更实在。
          剩余三分之一,曾经作为电商具备成本优势的代表部分,但由于线上整体遭遇营销经营困局,供货越来越不稳定,企业是否盈利仍旧不详,如果盈利状况良好,就不会撤柜。此外,还有大量商品与实体店相比,完全不具备优势,鲜少能进入消费者法眼和购物车。  
  一方面,新鲜商品品越来越难求,或因缺乏推广力度,直接淹没在万千商品的汪洋中,另一方面,营销越来越难做,一个产品,稍有销量,跟进者众,平台和企业旗舰店,也直接拿来主义,直接一个价格低抛,撂倒所有经销客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渠道库存照压不误,客户只有以更低价应战。不打广告不卖货,打了广告不盈利,热热闹闹集体学雷锋。 
 
  企业出厂价格逐年下降,销售价格却逐年大幅上涨,不能不归结于商超渠道,改改价签就盈利的涨价哲学功劳。而今商超,在电商一波又一波的价格PK车轮战中,已渐渐掌握回击主动权,优惠券、满减、红包等电商曾经所向披靡的营销方式,商超同样应有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产品价格,比电商还令人满意,商品眼见为实,质量更有保障,即便如此,依然难掩颓势。

          商超如此,电商就能好到哪儿去吗?如果不是靠投资人的强力支撑,先倒下的,一定是烧钱更猛、盈利渺茫的电商。
           产品价格一路绝尘而去,就象格力即便拿出诚意,带领消费者穿越时空,回到六年前的价格,但日常销量已严重挫伤,渠道库存和市场竞争饱和度高,促销能否带动增量增长,依然不好说。在GDP经济论诱导下,一波又一波的涨价潮,造成社会商品大量积压,而今产品销售价格回调,人力成本等企业开销却成倍增长,企业效益不保,同样深深陷入两难。  

  大妈:快递员OR 用户群?  

  强哥人逢喜事精神爽,灵机一动,直接想到了,发动大妈作为兼职快递员,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大爷大妈年事已高,意外险也很难覆盖到这类人群。真为了这点零花钱,出个工伤、意外之类,强哥就笑不出来了。

         定期送项目中生鲜产品,本身损耗高,变质快,储运条件高,果蔬等利润却很难说,即使京东仅作为广告商,和平台租赁管理方,将商品和运输问题,都推给合作的小超市,由于增加了分配环节,加盟小超市利润更加下降,效益恐难确保。
  
  其实,强哥定错了位,利用大妈们口口相传的中国式聚众传播效应,开展货到付款、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同时推广,既便于年轻人选购,又方便中老年人参与,也丰富了老人家们的业余生活。

        电商历来的一大盲区,将较少使用PC和手机,却大多承担家庭采购重责的中老年人群,撇除在外,将电话购物,和实体店销售等线下方式,撇除在外,如果能有效加以弥补和覆盖,又将增加2亿以上购物人群,而体力下降、见什么都新鲜,同时也具备一定购买力的中老年人,也将成为方便快捷、送货上门的电商之最大受益者,和固定消费人群。甚至在社区开始集中宣传和推介,组织老人团购,开发老人购物手机,或者改让遛弯的老人去自提节,省运费和人力。  

  医药零售业,同样可以借鉴以上方式,氨糖之所以销售火爆,正是源于白发族间的口口相传。线下其实比线上折扣力度更给力,服务更周到,质量更保真,成本控制更得当。而宣传费用和效益产出之间的平衡点,始终是电商的痛点,没有广告价格裸卖无人问津和喝彩,打了广告广告位和广告效果往往并不明显,有广告无折扣没有订单,上广告加折扣企业亏本。还不如集中做社区推广,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电商在中国看似规模庞大,效益却象拇指姑娘。电商如果不革低效营销、低效经营、低效投资运作的命,市场和投资人也会革低效电商的命,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实质营销,帮您透视和重构企业营销与运营。没有做不好的营销,只有不得当的方法与观念。世界紧联一体,1+1的合作带来资源、智慧和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