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推拿手法接触面及意义

 金鑫康复堂 2016-01-29

常用推拿手法接触面及意义
推拿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其中手法是联系医生和患者的必须工具(对于推拿治疗与保健而言),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疗效。而一定的手法总是施加于患者一定部位,这种局部接触是推拿进行的标志,也是推拿医学重要的学术特点[1]。图示其接触面、并具体分析其产生原理与特征,对于正确地理解、掌握与运用手法有积极意义。现根据自己的感悟与教学经验,将常见的几种推拿手法的图示及意义介绍如下。

1  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以指端推最有代表意义,练习其部位(指端)的吸定和操作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沉肩与垂肘是整个推拿手法的基本功。其接触部位由A和B两部分构成,A位于中央,是吸定点,面积小,部位固定,为垂直向下的拇指指端的印记。B为两半月形,紧紧地包绕着吸定点A,且左右基本对称,为前臂向尺侧摆出去时部分指腹和向桡侧摆回来时部分指甲背所留下的印记。其中A 处压力持续、恒定且最大,深透性最强,为治疗重点;两侧B由于摆动而使局部呈振荡(波浪)式受力,不断向两侧挤压,结果A处的力通过摆动源源不断地向两侧扩散,增大了治疗面积;又似钻勘一样增强了拇指端向下(由垂肘而产生)克服局部阻力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深透性;同时摆动的结果突破了传统推拿手法单一的方向,改变了原有力(单纯向下的压力)的性质,使手法更柔和了,这也是一指禅广为流传,乐于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2  扌衮 法
     扌衮法乃丁季峰先生所创,丁本人为一指禅推拿传人之后裔,但他有感于一指禅推法在接触面积(不得不以紧推慢移来弥补)和力度方面的不足,设计并发明了扌衮法。扌衮法是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紧贴于治疗部位上,通过前臂的旋转和腕关节的屈伸复合而成的一种手法。其接触面也由两部分构成,A是吸定点,固定不移、压力较大、且均衡。B为以A为起点向扌衮动方向扩散的图形,类似扇形,B 处的压力特征为扌衮出去时,由A至B主动发力,手的小鱼际与手背尺侧均匀地对所扌衮部位产生按压,逼气血离经;回来时从B到A为被动运动,压力较小,外周气血随之复归,所以连续扌衮动时,局部气血反复被压出去、又退回来,呈潮汐样改变,在所扌衮部位形成特殊的“气血泵”[2],这是扌衮法推拿的最大特点。据此,扌衮法推拿的频率应为120~160次/min,才能使气血充分振荡而发挥作用,如果频率过快,气血来不及振荡,反而会削弱其“泵”力,这是操作中应注意的。特殊的“泵”作用与接触面积大、力度强,使扌衮法在腰、腿、背及肩等肌肉丰厚部位的操作得天独厚,其行气活血、解痉镇痛之功是其它手法难以比拟的,这是扌衮法创立之后能迅速推广运用的重要原因。

3  揉 法   
     揉法以指腹、大小鱼际、掌根或前臂等部位吸定于治疗部位,作回旋运动。在操作上揉法有如下特点:从接触面来看,随所用部位不同,揉法面积可大可小;其深度则随用力大小可重可轻;在旋转方向上则可顺时针,又可逆时针。所以在运用上,其广度可及全身各部,其深度可达机体各层,不同的回旋方向又使其集推拿补法(左转)和泻法(右转)于一体。加之其操作简便,不象一指禅和扌衮法那样难于掌握;而表皮吸定之后,局部摩擦近乎零(即肉动而皮不动)。患者感受又较为舒适,难怪古人谓“揉以和之”,既表明了揉法在操作时的柔和,也反映了其功能上的调和性质。这使揉法成了临床上医患都很喜欢的推拿方法。

4  推 法
     推为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从该定义出发,推法主要用于两种情况。第一种用于理筋,因为筋在人体的分布一般是线性的。而筋伤是筋的位置、形态与结构的异常改变[3];推拿治疗筋伤的原理与整复的标志也被誉为“理顺抚平”。要改变其异常的位置和形态,要使其回复原有的线性,即理顺与抚平,推法尤有特色,其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由于筋位于皮下、筋附于骨、诸筋者皆属于节;同时在人体当从O点推向A点时,O点左面的软组织(B处)也随之被带动,这不利于理筋与整复。因此,要达到正确的理筋,必须掌握正确的推法,笔者将其总结为:①路径一定要与筋的走行方向一致。②推的力应深沉,频率应慢。③在筋的中部推时,最好固定一端,推向另一端。固定B点,再从O点推向A点,就将O点的筋理顺了。④在筋的两端推时,应推向其起点或止点,才有助于增强筋与骨的吻合,若反向推(即与起止点相背),则起止点处所受牵拉力更强,有可能加重损伤。推法运用的第二种情况是在保健与小儿推拿中,它广泛用于‘线性’穴位,如开天门、推背、推五经、推三关、推六腑、推上下七节骨等,其操作应轻快。
5  摩 法
     学术界长期认为摩法是皮动肉不动地在体表作环(圆)形运动。其定义就决定了摩法的操作要点:①路径一定要圆。②力度很轻(才能做到皮动肉不动),且频率较缓。③操作部位一定要紧贴治疗部位。④客观存在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的不同。由于摩法力度很轻,只刺激皮肤,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对人体浅感觉器的刺激,以及通过患者在入静条件下,悉心体会其轻痒舒适的感觉的导引方式而调气调血与调神[4]。与摩法类似的手法有运法和旋推法,临床多有混淆。三者的轨迹都相似,但摩法皮动肉不动,力度最轻,且历史悠久,为早期的推拿手法;因此当圆形或弧形运动既需要皮动,也需要肉动时,必然要赋予其新的名称和内涵,后起的运法就应运而生了。有人认为运法的力度比摩法还要轻[5],试问,比只有皮动还轻的摩擦类手法当然是皮也不动了,这同运法的定义相矛盾,同时小儿推拿临床,不论运土(水)入水(土),运内(外)八卦,海底捞月,还是运太阳等,只有做到轻而不浮,才能保证疗效,可见运法应该比摩法重些。小儿推拿的旋推传统上用于五经穴,由于其在婴幼儿的螺纹面上操作,因此圆的轨迹较小,或类似揉法。在成人旋推则被推揉或按揉等复合手法取代。并且“推”字本身较之“摩”与“运”意味着克服的阻力更大,所以其力度最强。三者的力度与所达层次为:旋推>运法>摩法。

6  擦 法
     擦法的定义为沿直线来回运动。由于来回运动,反复摩擦,所以擦法对局部表皮的刺激很强,是重要的产热方法。可用于局部皮肤的感觉异常,如感觉迟钝、寒凉、麻木、蚁行、瘙痒等;也借助其所产之热的深透,用于各种伤筋及经脉治疗结束之时,以使患者保持一定的温热感觉,有助于增强局部的感应性和疗效。因此擦法在运用时,必须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力度,为防止过度摩擦,甚至不得不运用润滑类介质。关于擦法的寒温属性,临床争论不休。其实,适当的运用擦法(力度较小,时间较短),在表皮产生热量,逐渐向内向里传导,温煦机体,当属温热无疑,于虚寒之证和数九寒天尤宜;而过度的摩擦(力度强,时间长),当局部潮红、青紫或破皮之时,随着局部血管扩张,所产之热散失,患者又有热退身凉之感,属于典型的泻法与清法。

7  抹 法
     对抹法的理解较为混乱,有认为抹为“以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6];有认为抹法与推法类似,但比推法用力更重[7]。其实,抹者,涂也,拂也。从字面上讲,抹是一拂而过,一带而起之意,因此,抹法的力度不应该重。再考察临床运用最多的面部抹法、掌抹法、推抹胁肋、推抹桥弓等,可以发现,抹法的运行轨迹多为弧形、螺旋形或不规则形状(单看一侧虽不规则,但却显左右对称)。而现实推拿手法中,恰恰没有螺旋与不规则形的操作方法,但在推拿治疗与保健过程中,不可能每一招每一式 (法)的轨迹都方方正正,一定会有螺旋与不规则形的操作,由此可以推测抹法正是用来解释或规范这类操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