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激扬文字 2016-01-29

姚炎中 | 文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不!在河南,有一个靠经商崛起的家族兴盛了12代,纵跨400余年。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 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

这处中原古建典范又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它能带给今天的豫商什么样的启示?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土豪不可怕,就怕土豪有文化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建造的府邸。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背依邙山,面临洛水,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置身康百万庄园,抬头俯首皆有匾额楹联与石刻碑文映入视线,大多记载着历代庄园主人告诫子孙们持家励志的内容,“福禄寿”三个字在康百万庄园根本找不到。

作为传统豫商的代表,康百万家族上自第六世康绍敬,下至第十八世康庭兰,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兴盛了12代、经历了400多年辉煌,曾有康绍敬、康大勇、康鸿猷、康廷兰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

十多个“康百万”在重文轻商的传统中国,成功走出洛水,与沈万三、阮子兰一起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并非穷得只剩下了钱,那么这个家族的兴盛秘诀何在?

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康百万庄园文史顾问席彦昭认为,豫商的特点在康百万的经商思想中体现得最多。概况有三,一,藏,不露富。二,俭,不挥霍。三,善,留有余。

那块中华三大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有这样一段文字,“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这是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取自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

“留余”对康家经商做人理念的总结,而“洛作智水”则是这个家族繁荣的根基,走上经商之路的第一桶金。

古代没有铁路,陆路运输不发达,水路成本低、运载量大。临洛河而居的康家把洛河称作智慧之水,这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康家发家的根本和命脉。

改变康家命运的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最初是读书致仕的读书人,初任洧川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大使。

尽管他所担任的官职并不高,但驿丞和大使都是管理地方水陆交通和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与经济息息相关。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明朝政府为了拉动经济,曾实行“开中法”,就是以盐业为中介,推动边防和内陆及重要仓库运输的办法。而商人最易暴富的行业就是经营盐业,因为既可以发财致富,又可以密切官商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康绍敬做官之余,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康家子弟把河南的粮、棉、油等物品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及海产品运销河南,一来一去,日复一日,逐渐挣下了偌大的基业,也为康家历代经商山东打下了重要基础,奠定了康家兴盛十二代四百余年的家族基业。

康家第十二世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利用清初康熙皇帝治理黄河、重漕运等信息,改变康家在洛水一带经商的传统习惯,东进山东,开辟临沂、兰水,使康百万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沿河一带。今天的康百万庄园即为康大勇在乾隆初年扩建而成。

豫商为什么这么爱买地?

以康百万家族为代表的豫商恋乡情结还表现在喜好购置土地上,做商业赚钱后就买地,生意做到哪里,哪里就有康家的土地,鼎盛时期土地拥有量达到了18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拥有土地最多的商人之一。

“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被康家视为兴盛家业的准则,“以末扶本”则是他们的经商策略。这里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康家经营方式和经营理的因素。

康家最初发展水运经商,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粮食、棉花、木材以及石头。运至山东后,顺运河南下,回来再把丝绸等“细软”运回。

据说,康家从山东顺黄河往回运时因为是逆流而上,每次都要够一万两的银子才能往回启航。

到清代中期,康百万家族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泾、渭、沂六河,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招牌,财富无以数计。民谚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家栈房最初是康家航运船只沿水路装卸货物的据点。后来康大勇在山东开了生意门店、货仓、账房以及客房供来往人员住宿,形成规模。栈房一开始就具有多种功能,如商业经营、货物存储、财务管理等,后来随着经营项目的增加和土地面积的扩充,栈房也逐渐成为经营管理机构。

康百万家族兴盛之后,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分设了很多栈房(相当于各地分公司),康家的栈房分高、中、低三级,高级栈房设在重要城市和黄河大码头上,如西安府、开封府、济南府等。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康家在豫、陕、鲁三地购置土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遇上灾荒年头,河南、山东、陕西三地可以互补。总有一个省会丰收的,这就是康家的危机意识。

康百万家族从明朝中期以经营店铺起家,以利用漕运发家,以收购土地兴家,以儒家文化传家。他们运用手中财富,凭借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搞航运贸易,触角延伸到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等领域。

家族企业必须向康百万学管理

在经营方式上,康家采用“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相公负责,栈栈开花”的模式。这么多栈房以及纷繁复杂的事务管理,康家把这些管理得井井有条,其根本就是其实行了超出当时其他商帮的骄傲——“相公制”。

康家管理账目的人被称为“相公”,相公窑就是现在的财务部

康家在相公制的管理上,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即以老相公(总管,相当于现在公司的总经理)为首,老相公对康百万家族的当家人负全责。老相公之下设四大相公,分工明确,管理内、外事务。

对外事务又分别由三个大相公负责河南、山东和陕西。分区负责的大相公之下设相公(各栈房负责人),之下又设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这样层层负责、互相竞赛、栈栈开花,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康百万的财富如众泉汇流,滚滚而来。

康百万打破传统的宗亲管理或家族管理栈房、田地的办法,从社会各方挑选适应管理各种项目的“相公”,经过实践,再根据其“本事”将其分别安排为“老相公、大相公、小相公”,连自己的儿子想当“相公”“掌柜”,也是这种办法。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康百万家族家业遍布几个省,而家人又特别恋家乡,就在各地选择优秀相公,最鼎盛时期,在各地设立栈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并经考验、磨砺,分别设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无数的小相公,栈房不仅管做生意,还兼管当地购置土地的出租及买卖。

这种管理很像一条“巨无霸”的章鱼,牢牢地把千里之外的财产紧紧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像我们现在的跨国公司、跨省公司一样,收放自如。康家经过艰难探索,开创了传统中国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先河。

康百万定时或不定时召集各地栈房的相公们回来述职,分析商业形式,为下一步提供决策思路。相公们对康家忠心耿耿,对康家的生意规划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康百万庄园中,保留着的相公窑仿佛还在诉说着当时相公们繁忙的工作场面。

康氏家族历代都非常注重家教,培养接班人的办法是,康家子弟十几岁时,就要经常随长辈一道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亲自感受赚钱的艰辛,体验经商的难处。

康家第十二世传人康大勇,兴盛时拥有良田千顷,但仍然要带着独生子康云从走海运、闯山东。数次经历后,康大勇又把康云从送到禹县(今禹州市),让其独自在禹县发展。后来,康云从在禹县从事药材、木材经营,赚钱买地,开拓了禹县、栾川、卢氏等药材、木材基地,家资亦富足一时。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康家在聘请教师时更看重其学识与志向,在河洛地区拥有极高声望的偃师举人赵凤鸣整整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

一个叫孙涵三的读书人,因为一边驮煤谋生,一边看书学习,最终考取举人被康家听说后,立即请康百万庄园学馆教书。

名师出高徒,这些有识之师的谆谆教导,为康家子弟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商人只有行善和读书才能成为精神贵族

康百万庄园文史顾问席彦昭认为,康百万家族兴盛四百年的秘诀,主要在“克慎厥猷”这是个字,“克慎厥猷”一位监察御史为康百万庄园所题楹联的横批,提醒康家经商做事千万不能违反国家的政策。楹联的内容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做善事和读书被康家视为最信奉两件事,值得一提的是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康应魁。首次被老百姓尊称“康百万”的康应魁生于乾隆三十八(1773)年,是康百万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康应魁当庄园主时,康家在黄河上有庞大的船队,太平船是黄河上最大的装载货物的行船。这船可装粮食二十多万斤,两只大锚,投放时需要三个大汉,两个人转动轮车,一人负责投放落点。

康应魁到山东等地,这船便是他的座船,中舱顶距船底丈余,舱壁上悬挂着河大王的画像,像下是条油漆的能照见人影的长条几和八仙桌子,桌两边是太师椅子,两壁挂着名人字画。

历史的痕迹镌刻在民间记忆中,时至今日,在洛宁县的洛河边,还会有人跟你提到康家船。

康应魁一生真正的大手笔是两件事:一是垄断陕西布市,二是从官方拿到一份长达10年的军需品订单。

清嘉庆清缴白莲教起义军时,康家以银子开路,结交上满族大员——陕西巡抚勒保,用钱买到了专门供应军需布料和棉花的供应权。一次性把泾阳一条长街的布市统统吃下,于是就掌控了一个辐射半个中国的布匹批发市场。康应魁临终时还叮嘱儿子:“宁舍巩县,不失泾阳”。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康应魁的《墓志铭》上称:平生孝慈,勤俭持家,好善乐施,赋性纯厚,尤有大过人者本领,识时务。他曾独资修筑巩县圣庙,又在逢祥符(今开封)、中牟黄河段决堤时修筑黄河堤坝。 还在道光年的河南大饥荒中出粟赈灾,使灾民度荒求生。

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在寒暄祝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老人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康应魁的焚券、赈济再一次在中原大地造成轰动效应。

从第六代庄园主突破“仕不经商 ”开始,康家毅然开辟大河行船。他们突破地域限制,长距离搞运输贸易,沉着老练,稳扎稳打,遇变不惊,以坚忍不拔的创业、立业精神,纵跨三朝、十二代而仍然富甲一方,谱写了一曲财富神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