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迫症是什么

 tuzididie 2016-01-30
    ·重复强迫与强迫重复。解读强迫症,有必要澄清关于“重复强迫”和“强迫重复”的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论无意识》理论中,有许多“重复强迫”和“强迫重复”之描述,但没有阐释两者有何共性、差异以及两者的关系。从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得知,“重复强迫”所揭示的是患者身上被压抑的根源性的东西。这个被压抑的东西,就是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或行为的冲动,如做爱。而“强迫重复”指的是同类事物的无限重复。
   “重复强迫”和“强迫重复”在强迫性神经症的分析中,最能说明它们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也有共性。共性在于它们的冲突性质:都是被压抑的冲动。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即“重复强迫”指的是为补偿性地满足愿望而不断地去想象(或在幻想中陶醉)被压抑的东西;而“强迫重复”指的是,强迫性地坚持同一个手段本身。也就是,“重复强迫”中的强迫是指的内容:某种冲动或欲望,强调的是定性的东西;“强迫重复”中的强迫说的是形式——无可控性,强调的是被迫重复同一种方式。
    比如,强迫性神经症的反复洗涤、检查等,用“重复强迫”来说明,就是对蔑视冲动的反应。这个冲动是什么呢?内容也许很多,但性质一样,都是危险的或非道德的。它构成了本我与良心(超我)的冲突,这是一种极端痛苦的内心体验。为对抗内心冲突,逐渐形成了一些防御性手段——自动地、控制不住地思考,或不停地做事情,然后发展到“强迫重复”的阶段。这时的患者已经体验不到自己的内心冲突的是什么了,而在这同一仪式中,他体验着紧张焦虑的缓解。因此,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已成为他保护内心平静的手段。
    ·强迫性进行与强迫性放弃。这是强迫症的两种典型现象。
  (……我把“我知道不该那样想那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要想要做”,我把它称为“强迫性进行”,把“我什么都明白,知道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称为“强迫性放弃”。
    从心理分析角度,前者具有欲望冲动性、活动性,所以此现象是“进行”性的,后者具有冲动压抑性、消极性或被动性,所以此现象是“放弃”性的。
   “我知道不该胡思乱想,但就是控制不住”的强迫性进行的人,潜意识在说“要想要做”很应该!他们典型的心理结构是:强大的超我,冲动的本我,受难的自我。
   “我知道该怎样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的人,潜意识在说“不想做到”更应该!他们的心理结构是:膨胀的理性我,或叫超我;执拗的感性我,或叫本我;无助的现实我,或叫自我。
    强迫性进行者的“我知道不该怎样怎样”,是他超我经常发出的命令。这个超我“存盘”内容是:不能做错事,不能违犯规矩,不允许自己没理想、没抱负、没志气等;他的“就是要想要做”,是来于本我冲动,是无意识欲望或愿望的涌动。他的“控制不住”情绪,是本我力量大于超我力量的结果,是自我拿本我和超我没辙的妥协。
    强迫性放弃者的“我明白、我知道该怎样”,是他理性我的认知。理性我的“存盘”内容:各种伦理、道理,家长的要求,自我理想的东西等等,因理性我不停地在接受来自各方的理论输入,以至大脑全装的“什么都晓得”。这个膨胀的理性我,随时都在命令自己“明白该怎么做”。他的“做不到”,是他感性的我不愿意做。因为这个“我”的需要是与理性我的需要向背。比如面对做作业,感性我会说“玩了再做”,而理性我会说“不行,做了再玩”。他的“就是做不到”,是斯文的理性我抗不过执拗的感性我,是感性我叛逆理性我的结果。他因为“就是做不到应该做到的”强迫性放弃而产生的自责自恨自怨等难受,是他对现实我无助无能的自我惩罚。
    强迫性进行者,是“不该”的东西知道太多的人,对“不该怎样”思考得太多太远太深,而他“该”怎样却知道甚少,对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愿望的?他不清楚。即便他清楚,也会有“但是”之后的否定。
    因此他不得不陷入强迫思维的较量。他内心结构中,强大的超我欲称霸内心世界,冲动的本我欲控制内心世界,弱小的自我对内心世界望而生畏。如果用等角三角关系来象征他们的心理结构图,其心理三角是变形为三点一线的关系:两边等量长,分别是超我和本我,中间一个点,是弱小的自我。这样可以看出,他们内心活动主要是能量相当的超我和本我的角逐,但因为它们是能动性、扩张性的“我”,也因为它们想表现自己和满足自己的冲动都很强烈,可两者的愿望又那么对立不相容,谁都想赢,谁也不愿输给谁,只好陷入比试能力强弱的争斗,但更多是陷入谁都赢不了的僵局。
   “我什么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的强迫性放弃者,是“明白”东西太多的人,可他不明白自己也有不明白的:“为什么你啥都明白却还那么烦恼?”“为什么你啥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也许是他该明白的不明白,不用明白的他却使劲明白。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是存在已知,也存在未知;存在存在,也存在不存在。
    强迫性放弃的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他只知道“什么都明白”而不知道人不可能什么都明白的。仍用等角三角关系象征他们的心理结构图,其心理关系也是变了形的三点一线,跟强迫性进行的人一样。只是心理活动的主角“理性我”和“感性我”是情绪性、回避性和拖沓性地较量。这样的人,是知性知识过于强盛,感性知识受到压迫,行动能力重度欠缺的一类人,因此,他们有太多“明白”的思维与自恋幻想,很少有能带给他们充实和愉快的行动。)
    相遇强迫症,我们自己亦容易(反移情)处于强迫感的情绪状态。作为治疗者,只有对以上强迫症的基本概念有所深入理解,你才谈得上相遇强迫症时,能够看清自己的状态,和救治来访的强迫症症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