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入伏!三伏天秘籍大盘点,防病祛病最佳时机不可错过

 书童的主人 2016-01-30

体内湿、寒、浊气、病气等邪气在三伏热暑之天排出,是一年中最好的时机,相当于给身体做一次全面大扫除,不但预防疾病的发生,既有的一些身体不适或疾病也会减轻消失,过期不候啊。

一、什么是三伏天,2014年三伏天具体日期

我国古代有将表示天气热的意思。每年北半球天的开始多是在小暑后大暑前。天文历法规定,天为三伏,分别叫头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总计3040天。总的来说,的开始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的。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10);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下面跟yiyitongxiu小编无事闲人一起了解一下2014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详细的2014三伏天日期。

2014三伏天时间

  2014初伏时间:2014.7.18~27庚寅

  2014中伏时间:2014.7.28~8.6庚子

  2014末伏时间:2014.8.7~17庚申

  2014年三伏天一共持续30天,从14718日开始到817日结束。

  现在大家知道2014三伏天时间,知道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吗?赶紧分享,做好迎接最热的准备。

二、三伏天泡脚:祛病防病绝佳妙招!

有小编认识的中医明医指出:体内湿、寒、浊气、病气等邪气在三伏热暑之天借排汗排出,是一年中最好的时机,相当于给身体做一次全面大扫除,不但预防疾病的发生,既有的一些身体不适或疾病也会减轻消失,过期不候啊。


1. 早晨热水泡脚几分钟(注意是早晨),可用适量姜片(生姜切片)、或艾叶、或红花烧水。可散湿寒,活血化瘀。程度达微有汗意为宜。(适用大部分健康人和部分患者,气虚者不适用!特殊身体状况者请遵医嘱。)

2.适当喝些羊汤。

3.尽量避开空调环境,酣畅出汗。

为何是推荐早晨泡脚而不是晚上泡?借用董洪涛医生在《虚寒体质吃什么好之四:生姜》文中的话稍改编解释一下,就是:在早晨,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的阳气亦顺自然而升发,此时吃生姜或泡脚(泡脚可以推动阳气上升),可使人体顺天而动,当然有益于健康了。下午太阳落山,阳气收藏,该静就应该静下来。而晚上如果吃生姜或者过度泡脚,就会导致人体的阳气逆着天地而升发。这反而不利于阳气在晚上的收藏。

近期,小编还会分享通过排汗防治疾病的相关文章给大家。

三、三伏天最适合冬病夏治,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泡脚、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主要选择在三伏天施治,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在传统农历上“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而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此时通过穴位敷贴治疗时机最佳,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能治哪些疾病

  人体生存在自然界环境之中,自然界的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均对人体的内环境有影响,三伏天是天气最炎热、人体阳气相应旺盛的时期,人体皮肤的腠理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此时使用扶阳散寒治疗方法,结合自然界的阳气,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来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进而使病人冬天少发病或不发病。

  近些年,认可冬病夏治的群众越来越多,采用此法治疗的疾病种类也日渐广泛,从当初单一的呼吸系统疾病,扩展到现在的腹泻、痹证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等。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冬病夏治不仅疗效明显,而且还具有无毒副作用、价格便宜、治疗简便、不易复发等优点。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等,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等,骨伤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肩周炎、腰肌劳损等以及冻疮等都可以“冬病夏治”。不过,不是所有有以上病症的患者都适合“冬病夏治”,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就不适合啦。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进行敷贴治疗,因2岁以下孩子的皮肤比较娇嫩,敷贴容易引起感染。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效果最佳。因为阳干之庚为肺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10天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天也为庚日,由此类推,三伏第一天同样是庚日。因此,贴敷选择在冬病夏治每伏的第一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激发体内阳气。

而一天之内,白天阳气盛,因此白天贴敷好,晚上不宜贴;而白天又以上午最佳,因上午阳气初升。因为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辛为阴干,效果较庚日稍差。中医认为肺属金,因此贴敷对于肺系疾病效果较好。而对骨关节病等其他情况的冬病夏治不一定非要选择庚日贴敷。整个伏天都可收到满意疗效。

  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中医明医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有需要的患者,一定要找中医明医或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附:三伏天的含义介绍


我国古代有将“伏”表示天气热的意思。每年北半球“伏”天的开始多是在小暑后大暑前。天文历法规定,“伏”天为“三伏”,分别叫“头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总计30或40天。总的来说,“伏”的开始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的。按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规定,“头伏”始日必须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一庚为10天),即常言“夏至三庚便是伏”。第三个带“庚”的日即为“头伏”开始之日,如1997年7月17日,经天干、地支配合排至该日时,为“庚申”日,恰好是第三个庚日开始,亦即“头伏”开始之日。


在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天干、地支的配合纪日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且以此循环,当排至1997年阳历7月17日时恰为“庚申”日,并非当年临时现配合。通常每年“夏至”往往在6月21-22日,个别年份在6月23日。以此推之,历年的“头伏”(又称初伏)开始在7月中旬。干支纪年法规定“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之日。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之日,即末伏是以“立秋”这个节气为起算点的,因此中伏到末伏就不一定是10天。


干支纪年法同时还规定,“头伏”和“末伏”各10天固定不变。如有变动,就只有在“中伏”的天数上发生变动。“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绝对不允许出现中伏11天或12天或13天等等这样“带零头”的天数。因此,每年中伏天的天数不是30天就是40天。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