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少逸医案》之“胸痹”

 紫荆88 2016-01-30

胸痹

桂枝汤证案

姜××,男,23岁。1973年10月23日。

自去年客冬因感冒风寒,愈后则仍感胸闷心悸气短,动则自汗,劳作后则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6次/分。延余诊治。查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懒气少语,纳食不馨,舌体胖,质淡红白薄苔,脉迟缓。

辨证:化源不足,营卫失和,元气失充,心脉失濡。

诊断:胸痹(窦性心动过缓)。

治则:调和营卫,益气通脉。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制附子10g,黄芪15g,黄精12g,人参10g,丹参20g,川芎6g,鹿角片10g,生姜三片,大枣3枚,水煎服。

5剂后,病症大减,继服10剂,诸症若失,心率60次/分左右。上方减附子、川芎,加当归10g,肉桂6g。又10剂,患者欣然相告,诸症悉除,神充体健,心律复常。

按语: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第一方,除治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证外,尚可加减治疗诸多杂病。现代研究具有改善心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故可用于窦性心动过缓证。此即《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之谓也。故主以桂枝汤和营卫、荣气血而收功。方中桂枝辛甘而温,以其辛温通脉入心走血分,甘温又能助心阳,与甘草同用,乃辛甘化阳之伍,名桂枝甘草,振奋阳气,则脉行有力;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姜枣二药具酸、甘、辛之味,故具和营卫,补气血之功。于是诸药合用,脉通而心痹得愈。佐以黄芪、黄精、人参大补元气,丹参、川芎养血通脉,鹿角益元补血。附子能温一身之阳,伍人参乃《正体类要》之名参附汤,有回阳救逆之功。诸药合用,则肾元充,心阳温,心血足,而心律正常。二诊时,去芎加归,合黄芪寓当归补血汤意,而补心血;去附子加肉桂,佐桂枝甘草汤,以助君火、相火,而心气得充。故药性和合,脉复如常,病臻痊可。余临证立“二桂甘草方”(桂枝6g,肉桂3g,炙甘草6g,当归6g,五味子6g,黄芪10g),用治心动过缓而胸闷不甚者,或低血压而眩晕不剧者,以其药性和合,“水滴石穿”之久力,而收卓功。

半夏泻心汤证案

李××,男,43岁。1974年7月21日。

往有冠心病史。近日胸闷如塞,痰多黄稠,心下满而痞硬,恶心脘灼,纳呆,心烦易乱,大便溏,肠鸣漉漉可闻,小便短赤。舌苔边白中见黄,脉右关弱,左关弦。

辨证:脾虚胃弱,心阳不足,痰浊中阻。

治则:健脾和胃,通阳泄浊,豁痰通痞。

方药:师半夏泻心汤意化裁。

姜半夏10g,黄芩10g,红参10g,干姜6g,炙甘草10g,黄连6g,全瓜蒌10g,大枣12枚,水煎去渣再煎温服。

服药5剂,胸闷脘痞悉减,心烦悉除。递进5剂,诸症悉除,守方续服以善后。

按语:《灵枢·厥病篇》云:“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意谓中焦脾胃运化失司,痰浊中阻,心阳被郁,而致胸痹。本案病人往有冠心病史,其胸闷如塞,示其因胸阳不振,血行不畅,心绞痛微作而不甚。而心下满而痞硬,痰多黄稠,恶心脘灼,纳呆,小便短赤,肠鸣下利,乃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蒙蔽心阳而致胸痹。因恶心、胸闷为其主证。故予半夏泻心汤治之。主以半夏豁痰宽胸,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逆,干姜、半夏辛温开结,为辛开苦降、寒温合用之伍,以除胸痹、心下痞。辅以人参、甘草、大枣以补脾益心而通心阳。药用全瓜蒌,宽中下气,涤痰导滞而开胸散结。故诸药合用,则胸痹、心下痞得解,病臻痊可。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云:“医者,义也。义者宜也,宜者权也。”道至于权变,此即有其证用其方,执古方治今病之义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