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年俗

 白水清风 2016-01-30


 

                                           合肥年俗一窥


  时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大年,又叫年三十、除夕等。合肥民间历来最重视过年,往往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节日。俗话称:“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父子相会,夫妻团圆。”因此,无论是哪一行业的人士,都会回去团聚,即便不能回去,至少也要搭帮过年,图个热闹图个吉利。年三十这天,店家商铺只开早市,中午以后就关门休市了。其他做生意、做买卖的,也在中午以后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在这天中午以后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若在异井他乡谋生计的,通常也都在这天赶回家中过年。
  
  合肥民间过年习俗,主要有:
  
  1、贴门对子。门对子又称对联,就是合肥人对春联的俗称,用大红纸写成贴在门上。内容多取辞旧迎新、大吉大利之意。字数以七言为普遍。家庭贴春联,一般在吃年饭前进行。店家商铺贴春联,则于打烊收市前进行。春联贴毕后,即是宣告过年了。
  
  对遇有丧事未逾三年的家庭,春节时不兴贴春联,但可按丧事发生的年期,依序用蓝、绿、黄色纸写成门对子,贴于门上。联词常写为“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或者直接写上“守制”、“忌中”等。这样,翌年初一,友邻见到门上的对联,即知这家发生有白事,仍处在守孝祭悼期,便主动回避不再进屋行拜年礼了。
  
  2、贴“福”字。合肥民间过年,在贴春联的同时,时兴贴“福”字。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福”字是一定要贴的。“福”字用方形大红纸写成,贴于门头上方、窗户或大门左右墙壁等处。贴时要将“福”字倒过来,意即福到了。“福”字也可采用将“福、禄、寿”三字组合的形式写成,寓多福、多寿、财运好。贴福字讲究的是,正门上的“福”字要正贴,意为门迎正福;家里的“福”字才倒着贴,意为福到家里。
  
  3、贴各类小红联。这类红联多贴于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内容视所贴位置而定,多为求吉顺、期祥和、希太平之意。如在灶神位上方贴的小红联,内容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禽畜笼舍贴的小红联,内容为“庆五谷丰登,祝六畜兴旺”;在橱柜则贴以丰衣足食、吉祥如意、财运亨通一类内容的红联。
  
  4、祭神拜祖。此活动在吃年饭前进行。做法是:先于堂屋香案(俗称上宴)置一牌位,上书“天地祖宗师之神位”或“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拜开始时,由家主于牌位前点烛焚香,上贡香茶一杯,米饭一盏,上加红枣两粒,然后向“神位”虔诚三拜。礼毕,再于灶间、门外、路口、井坛等处,各置香一柱,分别祭拜“灶神”(迎灶神回民间过年亦在是日)、“门神”、“土地神”和“井神”,以表达人们在欢度新年时,不忘先祖和神灵佑护的恭敬之心。
  
  5、打香禅。昔日,合肥百姓人家在过年时,时兴打香禅习俗。做法是:事先烧红一盆木炭,然后由家主将木炭盆移动于室内旯旯旮旮处,于其上喷以食醋,用其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净化空气,消毒灭菌,俗称“祛邪”。合肥人在过年和端午时都必打香禅。
  
  6、吃年饭。年饭又叫年夜饭,是一年中家人聚得最齐,菜肴最丰盛,气氛最热烈的一顿大聚餐。就餐前,先鸣放爆竹,燃放烟花,使普天同庆、共欢佳节的气氛瞬间热烈异常。放完爆竹后,举家围坐,共品美味佳肴,共贺家人团圆,共享节日之快乐。普通百姓家在过年时,常见的传统菜肴有贺菜、圆子、元宝鱼、霉干菜和豆腐果烧肉。此几道菜之所以时兴,因其各有说法。贺菜:其寓庆贺节日之意;油炸圆子:寓家人和美团圆之意(亦称圆子为元宝,寓添财进宝之意);元宝鱼:寓“年年有余”之意。霉干菜烧肉:寓贫富相济之意;豆腐果烧肉,寓吉祥(豆腐果,音“都富果”)。青菜豆腐,意为青菜豆腐保平安。年夜饭也不能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意为有剩有余,来年锅碗不空。
  
  7、压岁钱。年三十吃罢年夜饭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快乐、健康、长寿。长辈人则要给晚辈人压岁钱,祝愿晚辈人茁壮成长,成龙成凤,早成栋梁之才。亦有人家习于孩子睡觉后,将压岁钱放于孩子待次日早起穿着的新衣或新鞋子内,有时还另加放方片糕,意为步步高,祝愿孩子来日步步高升。合肥周边以柘皋的玉带糕最好。
  
  8、守岁。年三十晚,要守岁熬年,意思是“除困”,一般都是过往夜里十二点后才渐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再次点烛焚香,向“神灵”和“先祖”辞岁,然后于门内侧贴上“关门大吉、开门大发”红联,向“门神”三揖,拜毕,关上大门,开始守岁,以迎新的一年的到来。年三十的禁忌也很多,比如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
  
  9、开大门。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烛焚香,再一次祭拜“神灵”和“先祖”,然后向大门(门神)虔诚三拜,方开启大门,即为新年的首次“开大门”。开大门后,家主照样要于门外、路口、井坛等处置香,供奉各路神灵。此后,开始点放爆竹,迎接新年到来。开大门点放的爆竹,除鞭炮外,名目还有“开门炮”、“开门红”、“大地红”等等,其声音清脆,响亮异常,兆示开门吉顺,新年必交好运。
  
  10、拿元宝。年初一早起洗漱毕,就食早茶,称“拿元宝”。早茶通常是四只欢团,外加两至四只煮鸡旦,另加红糖,经沸水冲泡后品食,寓新年伊始,就高高兴兴地得“元宝”,交好运。
  
  11、拜年。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早晨,人们衣新冠整,走街坊,访亲邻,致问候,祝吉顺,行拱手礼,称为“拜年”。通过拜年活动,表达问候,可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加深感情。即便过往存有一定的隔阂,往往也能通过拜年,化解矛盾,一笑泯恩仇。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在年初一早晨,进寺庙烧香敬佛。有甚者,还要抽签,预卜当年时运。合肥解放后,一些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已渐废,相互拜年,互致问候的习俗,仍相沿至今。
  
  12、新年早餐。年初一早往左邻右舍拜毕,开始新年的首次早餐。昔日合肥民间新年早餐,俗尚吃元宵下挂面。谓之“元宵下挂面,光蛋有拉扯”,穷人得到帮扶。
  
  13、送年,正月初四为送年日。是日晨,家家户户早起,点烛焚香,祭拜“神灵”、“先祖”,然后点放爆竹送年,表示新年假期已过。此日,店家开始营业,作坊开始务工,平日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又恢复。一些在年期居家接待亲友的老人,通常在这天往亲友家作礼节性的回访,作为对亲友在年期前来拜年、看望、问候的答谢。

 

合肥的年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今天是 腊月二十三,合肥人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你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你一家。灶王爷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你一家人今年的一言一行,因此你家里就要送灶王爷去天上,送灶王爷的这个仪式就叫“送灶”。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王爷接回家来,就是将新买来的灶王爷像贴到灶台上。因灶王爷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才有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一说),以祈求灶王爷降吉祥于全家人,多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也是为了祈福明年。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糖糕、油饼、送灶粑粑(一种锅贴饼),喝豆腐汤。合肥本地在二十三过小年,到江南,例如芜湖、安庆等地都是二十四过,但是到湖北宜昌等地,又变成二十三过小年了。很有意思。

    合肥本地是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是过年的预演,旧时合肥,讲究的人家中午要吃个小年饭,吃小年饭时要秉烛烧香放炮竹,还有把家里尘封的灯笼拿出来试试。那时候一般大姓人家都有一对大灯笼,上面印有家姓和堂名。平时都是收起来的,只有逢到过年、娶媳妇、嫁丫头等大事才拿出来挂一下。

    如今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已经不把吃灶糖等旧式习俗看得很重了,合肥城里大部分人家已不讲究这个小年怎么过了,但在乡下二十三过小年的味还是很浓的。在今天看来,祭灶这一古老年俗我们不应简单斥之为搞封建迷信、用现代观念简单地超历史地去图解它,更不能随意去一概否定,而是应以宽容的姿态来看待它,用心去体验这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情感。

年俗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它融会了中国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人们更加懂得保护自然、珍惜生命的思想理念;人们庆贺丰年,期盼五谷丰盈、六畜兴旺、人寿吉祥,表达了人民的精神追求。今天虽然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但人们同样要庆贺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期待新年增产增收、事业发达,这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生活日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希望在过大年时家人团聚,亲人相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才会社会稳定,家和邦兴,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合肥春节民俗日历

新春佳节,一个举国欢庆的重要节日。中华大地,每个地方都在用着不同的民俗方式来表达同一种情感。接下来就请观看合肥的民俗日历,体会一下我们的欢庆方式吧!


合肥过年的民俗,用日历记录全过程!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一天是送”灶神”日,合肥这边农村依然保持着早上放鞭炮送灶神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是为了过年合肥这边餐桌必不可少的几样主菜—“鸡、鱼、肉、圆”做准备。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团圆之日,寄托对祖先的思念。


大年三十,早上起贴春联,举家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后看春晚,开始守岁,迎接新年。


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年初二,举行财神祭,各家尤其是生意人家一大早就给财神(供在家里的)供上祭品,焚香拜祭。以前合肥还有人特地到财神庙去参拜。烧完香后便会把神前的元宝带回家,用红布包起来藏在床下,以示会发财。


初三、初四合肥送年。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十五元宵节,合肥有灯会,放灯,猜谜,吃元宵。元宵里包一枚钱,谁吃到谁来年就发财。不过现在好多人觉得在里面放硬币不卫生,即使夹到了,也不吃。不过这个习惯还是有的。

一个地方的年俗都是在继承着先人的智慧,年俗活动也是彰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肥的年俗日历既展现了合肥春节喜庆的气氛,也表达了合肥人民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



 
 

八旬民俗专家话说合肥“年俗”

合肥人说“年”,通常都是从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开始,一直到岁末的除夕为止。但在合肥的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的一切准备工作及民间的春节礼仪,都始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又称小年)。昨天记者专门采访了安徽省知名民俗专家牛耘,已经83岁高龄的老先生和记者侃侃而谈两个小时,从小年说到了元宵节,详细介绍了合肥春节的传统年俗。牛老感叹时代在发展,年味没有淡,只是日子更红火。

  祭灶拉开过年序幕

  旧时的合肥,每年的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通常要掸尘、打扫卫生,并举行祭灶仪式。祭灶通常由家中男人主持,女人不得参与其中。午夜前于灶间点香烛,供上麦芽糖,目的是为了让灶君吃了粘住嘴,可以少说话。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撒抛“马草料”以喂灶马,口中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举就为“送灶”。

  祭灶完毕,开始扫尘,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尘”寓意着一年间所做的坏事和罪恶,必须要清理掉。民间流传“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的说法。而“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涵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春节的喜庆活动准备从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年关”难过年年过

  过去,春节对富人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而对穷人来说则是“过关”。欠了一屁股债务的穷人这时候可不好过,在过年前几天就开始被债主逼债了。一般穷人在年三十的时候为了躲债带点吃的去外面躲起来,等到年初一一大早放心地回家,这时候遇见债主也不会被催债的,彼此见面了还会相互拱手拜年。合肥以前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正设法;二十九,没到手;三十不碰面,初一见面拱拱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一到年关时,到处躲的是一些老板富人,而到处追债的是一些可怜的农民工。

  转眼到了除夕,合肥人将这一天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在这一天,商铺都会早早开门,中午即休市关门,而其他做生意、做买卖的,也会在午后打点好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于午后就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同时也借着年节的休整时间,把新的一年好好地筹划谋略一番。若是在异地他乡谋生计的,除非是没有办法,一般都要在这一天赶回家过年,即使在外没有挣到钱,只要平平安安地回家,父母妻儿也都欢欢喜喜。

  贴春联很有讲究 

  每家在吃年夜饭前要贴好春联,用大红对纸写上“福”字,倒贴于门头、窗户、大门两边,有的还将福、禄、寿三字联缀书写,寓意多福、多寿、多财;过去合肥老年人的房门口一般贴上“老汉千年寿,参松万古青”。而在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书写一些吉祥话,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这叫贴“小红联”。

  商铺店家则在打烊后张贴,这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些比较忌讳的商家在贴春联时会非常注意,不能触犯众怒,解放前在合肥的安庆路上有家药店的门口就贴了一幅“但愿世人寿,何妨生意兴?”的对联,至今让牛老记忆深刻。

  过去合肥双岗是有名的棺材一条街,稍微有点文化的棺材店的老板在过年贴春联的时候会贴上诸如:“去岁生意萧条,今年业务更差”,这就让人看了很舒服。这样的店家在过年期间也会有一些市民冲着“棺材”(升官发财)二字前去看看。而一家无德的棺材店因为贴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这样的春联,引发众怒,遭遇了市民的泼粪。

  贴完春联,吃年夜饭前还要祭神拜祖。家主点香烛,上供香茶一杯、米饭一盏加红枣两粒,于“天地师”、“祖宗”牌位前,虔诚三拜,又向灶间、门外、路口、井坛等处,各置香一炷,分别祭拜和迎请“灶神”、“门神”、“土地神”、“井神”,一起过年,以示不忘先祖及祈求神灵的护佑之意。

  守岁还有红包拿

  燃放完爆竹烟花之后,举家围坐享受一年中人聚得最齐、菜肴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一次“团圆饭”。“团圆饭”的“十大碗”必有和气菜(用各种菜丝配成,寓意和气)、安乐菜、豆腐果烧肉、油炸圆子、元宝鱼,那是家人对“十全富贵”、“四季安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寄托和祝愿。

  吃过年夜饭,守岁也就开始了。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这“年”专在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作祟,祸害乡亲。于是,人们为了躲避“年”,这一天夜里就不睡觉,并喝酒壮胆,坐等天亮,到年初一才敢出门。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磕头拜年,祝长辈健康、快乐、长寿。长辈则会祝晚辈茁壮成长,早成栋梁之材,并当场给晚辈(一般指未成年人和没有单独成家的儿孙)压岁钱,也有的在孩子们熟睡后,把压岁钱和方片糕放在他们第二天早起要穿的新衣、鞋内,以“糕”和“钱”的谐音来祝愿孩子们来日步步登高、前程似锦。给孩子压岁钱,在数额上也是“给双不给单”。

  经过一段时间的欢乐后,家人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点烛焚香,向门神三揖,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许多人家喜欢在岁序更新的子时正中(零点)抢在周围邻居前放“头炮”,以图赢得新年的“头彩”。

  正月初一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燃香烛,再次拜祭“神灵”和“先祖”,然后向“门神”虔诚三拜,即是新年的首次“开门红”。开大门后,家主照样于门外、路口、井坛等处置香,供奉各路神灵,随后开始点燃爆竹,共庆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一般只是至亲和近邻相互拜年,年纪大的老人还要去寺庙烧香敬佛,祈求阖家平安、幸福。拜年作为春节的重要交往活动,在初三到初四形成高潮,至十五才渐渐结束。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而此前的正月十三为了检查家中扎制的花灯亮不亮、好不好看,晚间要试灯,各家各户都做米面饼,称之为“试灯粑粑”。入夜,街市上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行旱船等,处处锣鼓,处处花灯,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年味未淡日子更甜

  转眼就要到春节了,过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现在好多年轻人常感叹年味淡了,其实也可以换一种新思维,仔细想想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的日子甜了。前些年每到过年,牛老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与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情景相比较,小时候那种祭灶爷、扫房子、糊窗户、蒸馒头的氛围时常出现在眼前,认为那样才是过年。现在想来,旧时所谓的年味,其实不过是一些年俗而已,是自己的一种怀旧情怀。

  如今,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寄张贺卡,聊聊QQ,所有的亲情表达都能如愿。轻轻松松传情感,省出时间看春晚,唱卡拉OK、打牌、跳舞、逛商店,其实这样的年味,也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人流行年夜饭去酒店吃,都是很好的方式,因为很省事享受得很。采访中,牛老表示,所有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变化,是随时代与社会变化而变化,究其实质,并无变化。  

老合肥的年俗一二
  
  进入冬季,合肥人就开始家家准备腌制咸货了,传统品种有,咸鸭、咸鸡、咸鱼、咸肉、咸蛋、雪里蕻、萝卜干、各种干菜等等。
  
  合肥过腊八,家家煮腊八粥。僧舍寺庙也会舍腊八粥。
  
  扫除又称“扫尘”或“扫房”。从“腊八”起,人们就开始扫除,直到腊月甘三前后才扫除完毕。民间多于腊月廿四为扫除日,有民谚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民间认为鬼神到了腊月有的归天,有的归地,他们将离开人间。如果人们不从身上到屋里,翻箱倒柜,彻底打扫一下,就会留有尘埃,也就有鬼神躲藏之所,所以,必须扫除。并且扫除还必须根据历书,选择吉日良辰,以防止与鬼碰上。合肥城里大部分在腊月二十四开始扫尘,但是北城多是腊月十八,十九。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合肥本地在二十三过小年,到江南,例如芜湖,安庆等地都是二十四过,但是到湖北宜昌等地,又变成二十三过小年了。很有意思。
  
  合肥本地是二十三过小年,本日是祭祀灶王之日。乡下惯于今日在灶头帖灶王神像,或用红纸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样的小对子帖上,实在无钱的,就找一张红纸帖上,也算应节了。当日,惯于糖在灶王神像的嘴巴上粘一粘,防止灶王爷上天乱讲话。
  
  合肥市里有习惯用青菜豆腐镇锅一说,以求得来年五谷丰登,锅灶不空;
  
  大年二十九晚上,合肥人就要把年三十晚上的饭菜都准备好,尤其是圆子,要炸好备用。炸圆子做糯米饭的时候,特别忌讳小孩在边上乱讲话,这个时候,门口的红灯或者灯笼都应该挂上去了;
  
  大年三十,合肥人以前都在晚上吃年夜饭,现在有的都改到中午了。即是除夕,又是接灶神回来的日子。大放鞭炮。旧时有富人除夕都富,互比放鞭炮的。
  
  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即下午,就要先把年纸烧了,给地下的先人烧纸钱。回家洗手净面,帖春联、门神、福字(倒贴),在乡下,猪圈、鸡笼、鸭寮里要贴“六畜兴旺”,谷仓、稻扎子、稻箩上要贴“五谷丰登”等等。晚上吃年饭之前,要给祖宗先人、各路神仙上香,点红烛,放鞭炮,再开席。
  
  菜品以咸货为主,伴以青菜豆腐,钱串子、元宝鱼、圆子等。取连连有鱼、平平安安、开年发财、团团圆圆的说法,主要是讨个吉利。
  
  年饭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小孩这天要是乱讲话,大人会讲“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又有用草纸擦小孩嘴巴的,意思就是警告小孩不要乱讲话。
  
  现在时代发达了,吃年饭之前就有电话拜年的。
  
  晚上吃完年饭,大家热热闹闹,看联欢晚会或者打打牌。一家人要守岁,过完十二点才能休息。三十晚上是不关灯的。
  
  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后来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12点,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鞭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12点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冲天炮、烟花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合肥本地有三天年一说,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是正年,规矩很多。
  
  初一早上,是开大门。大门开的越早,就表示来年年成好。开大门要放鞭炮,劈里啪啦的很热闹,而且往往是一呼百应,很有意思。初一早上,要吃面条。我家习惯是用三十晚上余下的鸡汤,下面。吃的是挂面。实在不行,筒子面也可以。初一外出拜年第一天。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旧时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同僚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晚辈要给家中老人磕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不过现在有种不好的现象,就是给压岁钱互相攀比,小孩子又不知道节制,胡乱花钱,所以各位回家给压岁钱时候千万要注意,就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因为过年要给小孩子压岁钱而头疼了,一百拿不出手,五百给不出。难啊。家里有小孩的也要注意,要让小孩养出存钱的好习惯,不要由着小孩性子花,手脚花大了,头痛就在后头了。
  
  拜年要带礼品的。以前是习惯两条糕,一袋糖。后来又加上一盒鸡蛋糕。现在多是烟酒水果,越高档越好了,人人都追求高档,求面子。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合肥年初一一般都是到叔父、本家长辈家去拜年;初二到岳父母、舅舅家拜年。从初一到十五,基本都是以拜年为主。
  
  三天年一过,有的人家就开始外出打工了,现在只放七天十天左右,在以前,过完正月十五,才算年。不过也有这么一说,要是诚心拜年,就算拜倒二月二,也不算晚。
  
  正月初二举行财神祭,各家尤其是生意人家一大早就给财神(供在家里的)供上祭品,焚香拜祭。以前合肥还有人特地到财神庙去参拜。烧完香后便会把神前的元宝带回家,用红布包起来藏在床下,以示会发财。
  
  初四合肥送年。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初五这天旧俗合肥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现在也有选择初六,初八开业的,也是求六六顺,八八发的谐音吉兆。
  
  初七不出门,初八出门不回。七不出八不归。
  
  正月十三杨公祭。诸事不宜。小孩不给在外游荡。这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祭祀杨家将里的杨业杨老令公。二是古时有个老者叫做杨公,此人有十三个儿子,有天晚上阎王托梦给他,说要让他的儿子在十二个月里都死光,而且是每个月死一个。杨公就笑,我有十三个儿子,一年只有十二个月,我看你让安排。结果结果从那天开始,阎罗王每28天让杨公死一个儿子,一年内分别死完,这十三个日子是阴历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以后每到这些日子,杨公都会给儿子祭祀,所以后人将阴历正月十三及相关日子称为“杨公祭”。还有一种,是我小时候祖母给我讲的,说是正月十三,是赵宋皇帝将杨家将满门抄斩的日子,后来老百姓便于年年此日祭祀杨家满门忠烈。不过我未在史书中找到杨家被抄斩的资料,估计是老人听大鼓书或者看戏得来的吧。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许多传说,不外乎与先秦宗教信仰及后世道教信仰有关。盖正月十五为道教天官大帝圣诞。民间年画中的“天官赐福”图便是对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后,元宵节(上元节)成为普天下黎民庶士与道教徒共度的节日。这一天,道观均要设坛醮神,祈福迎祥;民间则有“闹元宵”、“闹花灯”、“祭门户”、“迎紫姑”等民俗活动。
  
  过元宵节在合肥呢也算过年,正月十五元这天,合肥有灯会,放灯,猜谜,吃元宵。元宵里包一枚硬币,谁吃到谁来年就发财。不过现在好多人觉得在里面放硬币不卫生,即使夹到了,也不吃。不过这个习惯还是有的。
  
  合肥北城民俗风俗
  
  腊月八日家家户户要吃传统的腊八粥。在这一天,也是许多人选择娶媳妇的好日子。过去结婚,新娘都是等天黑了才进门我(现在过了中午12点就可以过门了),并且要跨过燃烧着的芝麻秸,寓意祛病消灾,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节节升高等。新娘在娘家等待接亲时,脚不能直接粘地,而是要把脚放在筛子上,由自己的兄弟背出大门。传统上,新进门的媳妇要三天以后才能回娘家,这三天不能吃婆家的饭菜,食物都是从娘家带来的。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也就是祭灶王爷的时候。百姓把家里的扫把放倒在地上,以求来年养殖的鸡鸭成群;家里的大门一直开到晚上十二点,等灶王爷进家。
  
  一般百姓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之前扫尘。有俗语“要想发,就扫八”,所以很多人在腊月十八那天扫尘。
  
  吃的方面也很有讲究。北城居民喜欢腌咸货,有咸鸡、咸鸭、咸鱼和腌香肠等。腊月底多数家庭会做各种各样的圆子,例如山芋圆子、糯米圆子还有挂面圆子,都很好吃。因为是油炸的,一直可以吃到正月,意味团圆美满。年三十的年夜饭有几道传统的菜,都被赋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红烧鲢鱼,但是这道菜在年三十是不能吃的,等到正月十五才能吃,象征年年有余(鱼);粉丝烧胡萝卜,这道菜被形象的称作“钱串”,寓意大富大贵;青菜豆腐,指平平安安。值得注意的是,年三十在吃糯米饭时,不能将其全部吃完,要稍微留一点,叫做“留仓底”,希望粮食丰富、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早上,有的人家吃饺子,有的人家吃元宵。做元宵时,会包一枚硬币在里面,吃到包硬币的元宵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很幸运。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外,家里还会做葱白炒饭,叫“炒秧根”,希望来年丰收。
  
  在农村有句话叫“正月好过年,二月好赌钱,三月好看戏,四月好做田。”,也就是说从进入腊月底开始,农村人家基本停止了生产,主要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年初一一般都是到叔父、本家长辈家去拜年;初二到岳父母、舅舅家拜年。从初一到十五,基本都是以拜年为主。如果前一年家里有长辈去世,晚辈年初前三天是不能出门的,且在门上贴黄色的对联,第二年是蓝(紫)色对联,到第三年才能贴红色的。
  
  长丰县水家湖镇附近风俗
  
  腊八也过,不过不是很重视。
  
  腊月要扫尘:俗谚“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放烧香、鞭炮。贴灶王爷神像,祭灶,祭祀灶王爷,准备糖糊住灶王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