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寒治寒,见热治热”算不算辨证论治?

 liuxiyanlib 2016-01-30
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我们第200期原创文章呦!

上一期读《寓意草》里,我们曾提及,针对中医的“证”进行“对证治疗”,譬如见到怕冷就用温补,见到痰饮就祛痰健脾,见到盗汗就清热敛阴止汗,是不是就算是有中医思维的?

有人会说,这个中医没落的年代,能分清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不出大错就行了,开出去的药只要基本方向对都能多多少少有些效果。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您会有一点不同的感悟。

这一讲里,我们读一个简单的误治案例《论钱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热药再误》,再加上其他医家的论述和案例,来共同把这个道理讲清楚。

一个痹证误治的案例

钱叔翁老先生形体清瘦,平素多火少痰,于是长年内蕴的热就炼液为痰,成了一个胶着粘腻的痰热体质。辛巳年夏秋之间(小编按:按照《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六辛年是岁水不及,湿乃大行的年份,下文正好有对应),正好是长夏湿热交胜的时候,老先生忽然右脚麻木,不能走路,并且感觉脚背冰冷。

请医生一看:“嚯,大夏天的都会足背冰冷,可以啊,一定是严重的寒湿内盛侵注下焦,下元虚惫。”那时候的医家流行一句话,叫“双脚不能移,牛膝五加皮”,于是治以祛除寒湿,温补肾阳,就以这个打底,处方:牛膝、木瓜、防己、五加皮、羌独活、制附子、肉桂、紫河车。但是这个方子吃下去后,坏事了,足背处开始红肿破溃,排出黄脓液。反复治疗几个月,以至于踝关节以下从足背到脚后跟全部废而不用。

很显然,这又是一例误诊误治。

痹证的鉴别诊断治疗

足背麻木作痛,现代应属于痹证的范畴。痹证有寒热之不同,怎么来做这个临证鉴别呢?我们的教科书上都说,因寒导致的痛痹应该是局部皮肤会有冷感,得热痛缓,遇寒痛甚;而热痹应该是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但是这是一般情况,可能这里读者会迷糊,那我怎么区分这个证到底是热还是寒呢?这个证是不是就是这么没谱?


喻嘉言说,“寒痰下坠引起的足背麻木,那个痹痛一定是坚凝不散的,厉害了不过会产生痿痹,失去知觉而已,不至于发生肿后溃烂,黄水淋漓,腐肉穿筋这样的事情。”——所以大夏天出现足背冷痛,在辨证时除了注意辨当时之证外,还要注意患者体质,另外就是辨证论治照顾不到的内容,在这里就是要注意季节,天人相应。试想辛巳之年,又是长夏湿热最盛的时候,哪种病因病机更可能出现?

甘寒之品也能通经络

热证用热药,就成了伤寒坏证,有些医家甚至会认为,这种情况下用桂附之类也没问题,辛热之力强盛后,脓水易干,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热邪深入经络,湿热流注,治疗用的参膏一类能够补肾养元这点没错,但是只是见寒治寒而错了主方向,所以补肾也达不到效果。如果用竹沥之类清解湿热通络除痹,加人参固其经,那么甘寒气味就会相得益彰了。

喻嘉言说,甘寒也能通经络,辅以人参健运脾气,不但能通局部痛痹,还能除胸中痰热胶着,改变体质。所以,真正对准体质的偏向后,就能解决问题。后世诸多医家也有这样的观点,辨证论治中辨的主证就是体质的偏向。


无独有偶,徐灵胎在他的《洄溪医案》里也写过这样一个看上去是畏寒但又误治的例子。

洞庭卜夫人患有寒病,有名医认为应该用大剂参附,于是患者十余年来习以为常般天天吃附子肉桂人参,吃下去的附子有数十斤之多。问题是怕冷越来越厉害了,刚进初冬就要烤火取暖,棉衣穿了一件又一件。徐灵胎说这是热极生寒,《内经》里讲“热深厥亦深”,内火太大逼体内阴气在外,于是觉得冷。

治疗很简单,用大剂芦根为主的清凉疏散的药物,三剂好转,十剂减衣已不怕冷,嘱咐常年服用养阴之品后身体反倒觉得温暖起来。过了一年多后,以前常年吃附子产生的内积热毒爆发出来,遍体如火烧一般烫,服用寒凉药物后稍减,之后遍体及头面多发热疮,下体处腐烂,脓血淋漓。于是只能用外科排热毒的方法,一年后才好。


后来随访该病人,说年纪大了反而怕热,与之前吃附子那会儿恰恰相反,也是很有意思。

经验教训总结

首先,见到类似于寒证的症状就用温热,见到类似热证的情况就用寒凉,不去关注病人病史、体质等整体内容,不去考量天气季节等因素,是无法准确把握住治疗的效果的。

其次,附子也好,人参也好,常年都在吃却一点用没有,还要吃它作甚呢?当心里抱定一个执念时,错误就已经发生了。中医明明有八法,八法中有百法,百法包涵成千上万方,抱定一个方法算是什么鬼?


最后,真正有效的中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应该轻小之剂治大病?是不是最好一剂知二剂愈?这是另一个话题了,读者有兴趣的话就下期继续讲。


戳↓,看近期好文

如果方剂有排行榜,NO.1就是它!

泡药酒的正确姿势

南怀瑾眼中的黄帝内经

黄芪本是补气的,为什么提到它我就来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