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中医十大经典名言之二

 长沙7喜 2020-02-20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水火升降之道路,水谷、水果、鱼肉、海鲜、中药、西药、保健品、冷饮、减肥茶、通便茶、烟酒、化肥农药、激素、添加剂之海。饮食失节(吃的过多或者过少),寒温不拒,海鲜冷饮水果等过食,乃伤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气血之充足,皆由脾胃之强壮;若脾胃弱,不能运化水谷为气血,而气血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壮,正气则足,则能抗邪于外;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则正气亏虚,外邪侵入体内,伤及阴阳脏腑经络,不患病就出鬼了。

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中的太阳一样,如果没有太阳,天空会一片阴霾,大地一片寒凉阴暗,万物不生不长。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就是闭藏,阳气闭藏才能养神,我们睡觉的时候就是阳气闭藏的最佳时候,睡得好人就精神好,睡不好就精神差,理之自然也。柔就是伸展的意思,阳气舒展就可以濡养人的筋脉,白天阳气舒展,人活动有力。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四,​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五,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病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证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病没有按照教科书上得的,现实中的病人多是一体多病,症状错综复杂,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当下证当下治,因病人的证灵活变化。

六,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症即医一症,必然有失。唯见一症,而能求其症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你比如,见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就用远志,酸枣仁,首乌藤,龙骨,牡蛎,黄连,菊花,麦冬,生地。肾中真阳亏虚,阴寒之气逼阳上浮也可失眠烦躁。若用之则反矣。

七,中医西化三大表现:①跟着西医诊断走,按检查报告和疾病名称开中药,比如高血压就堆砌决明子,罗布麻叶,三七,丹参,②跟着化验指标走,用中药来降指标,比如血脂高就开山楂,冬瓜皮,荷叶,三七花,③跟着西医药理学走,比如西医研究金银花可以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遇到发热头痛发炎就用金银花,西医研究款冬花有很好的镇咳化痰作用,遇到咳嗽就用款冬花。

八,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见到痰要弄清楚痰是从哪里来的,若脾虚生痰,则健脾化痰,若气郁生痰,则理气化痰,若外邪客肺生痰,则祛邪化痰。
见到遗精不要上来就固涩止遗,山茱萸,五味子,覆盆子之类的,也不要上来就滋阴泻火,黄柏,生地,木通,之类的,也有肾阳虚引起的遗精,肾中之真阳足才能统摄下焦之官窍精血。精温才能闭藏。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九,肾中相火旺者,因阴亏不能制阳而相火旺,或叫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升浮于上的法当滋阴潜阳。用知母,黄柏,生地,牡蛎之属。
相火妄动于下未浮越的当滋阴泻相火,知母,黄柏,生地,女贞子之属。
有肾中相火泄露颇似阴虚火旺者,其本是因阳虚阴盛,阳虚不能闭藏相火,阴盛逼出相火,也就是很多肾阳虚的患者会出现遗精,性欲亢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腔溃疡,潮热汗出,其治应扶阳抑阴,此最易混淆,学者苟能留心此处,可为明医也。

十,近几年经方热,中医,爱好者,西医都在学经方,用经方。有些人没有中医理论和中药基础直接学条文与经方,根据症状用药,美其名曰方证对应。方证对应固然是好,但是有几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用方证对应的呢?眼下大多数是方症对应,病症证根本弄不灵清,此病人正好有此方对应的几个症状,好,就用此方,你看,我方症对应,厉害吧,心中窃喜。诚可悲可哀可叹可惜也。世风日下,稍解一二方,得一二法,即好为人医,自诩为医家。究竟仲景心法,一毫不知,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切言之。余再不言,中医之道,几欲灭乎!
江先生60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辨证论治鞭长莫及或捉襟见肘之处,便能显示出方证对应的优越性来。江先生强调,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的治疗原则。
临床证候(这里是证候包括了舌脉症,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症状)只要与仲景的描述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即可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八纲、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的限制。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
可是真正能做到方证对应的中医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方症对应。医家们提出的学术很好,但是学的人没学好,本人是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而异,辨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辨方证。遇到典型的证,也会选择合适的方,也是方证对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