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饮香书场的流金岁月

 双五小叟 2016-01-30
    前不久,热心的卞春生老先生得知泰州要建设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拿出家中珍藏多年的一张“企业登记证”,慷慨捐赠给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筹备组。这张“企业登记证”不是别的什么企业登记证,正是当年泰州最大的书场——泰州饮香书场的登记证。而捐赠者本人,正是当年书场经营者卞氏夫妇的后人。他抚摸着登记证书,向我们仔细述说了饮香书场当年的演出活动。


饮香书场企业登记证


    书场的登记证书的纸色已经发黄,表面已经破损,收藏者细心折叠的痕迹还在,它却是一段评话演出史的见证。据捐赠者说,证书所记载的条目虽然只有简单的那么几项,几十个字,但它所代表的那段历史,却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泰州的评话演出,的确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的大评话家柳敬亭就出生在泰州,在扬州评话界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评话界被尊为祖师,长期受到扬州等地评话艺人的供奉和尊崇。大约出生在道光年间的泰州人李国辉,是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扬州评话艺术家,近代扬州评话李派《三国》创始人。他在评话中说表知识渊博,文字俊秀,干净利落,声情并茂,时人称赞他的评话表演是“粲花妙舌吐珠玑”。他又善于因材施教,所传八个弟子个个出色,号称“八骏马”。其中康国华传康又华,康又华传康重华,皆是家学渊源,演技一流,直到现代,李氏传人还经常在扬州、泰州等地演出。
    泰州的评话艺术氛围如此,说书场所自然也不在少数。晚清民国期间,泰州街面上茶馆众多,大多上午卖茶、卖早点,下午和晚上说书兼卖茶点。评话市场自然繁荣。据史料记载,泰州有三十多家茶馆酒店先后兼营书场,可见当时评话演出的盛况。
    在众多的兼营书场当中,饮香书场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饮香书场始建于1880年左右,原名饮香园,由王锦春等几个人合伙开办。地址就在现泰州一百的位置,当时有一条小巷叫蓆行巷,书场就在巷子里。这个地点紧靠泰州西坝口商业繁华之地。书场能容纳300多人同时听书,座位是小条桌和小方凳。小条桌摆上瓜子、茶壶、茶杯,观众落座后,还有人不时送上的手巾把子,也放在小条桌上,那份边消闲边听书的惬意,真是一大快事。
    书场开业之初,上午卖清茶和草炉烧饼,下午说书。到1940年,书场由王氏的亲戚叫做卞凤庚的人接管,上午卖面点和茶水,下午和晚上都开了说书场次。上个世纪50年代改名为“饮香书场”,更向专业说书场所迈近了一步。1955年后书场改为公私合营,书场的经营者也传到了卞凤庚的儿子卞学和与儿媳沈爱珠手上。1957年书场与泰州人民剧场合并管理,剧场负责人李汝家派了一位叫刘金元的人到饮香书场作为负责人,所以这份书场登记证上的负责人一栏就是刘金元,而实际经营者仍为卞学和、沈爱珠夫妇。公私合营后,书场的票价倒是很低廉,普通市民百姓都消费得起:票价先后为5分和8分、1角和1角2分。
    饮香书场占据天时地利,加上经营者的努力,在评话演出市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声誉。直到1974年因政府的拆迁行为而不得不停止演出。
 
            在饮香书场说书的大都是扬州评话艺人。比较著名的有王少堂、马凤章、马春芳、吴国良、康又华、孔宪庭、余少春等艺术家。据说,饮香书场的演出,平时说书,每场往往有几十个人到上百人听书。而一旦有这些说书名家到场,听众常常爆满。
    余少春的传人余又春(余少春的儿子)在饮香书场说《清风闸》,以戏谑诙谐的风格特别受听众欢迎,评话一开讲,场场满座,饮香书场就要忙上好一阵。康又华、康重华父子说《三国》,也颇受听众追捧,牌子一挂出,书场的上座率就要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祖孙三代都在饮香书场说过书,都有过骄人的说书业绩。王少堂解放前就到饮香书场说《水浒》里《武松》一段。王筱堂、王丽堂父女也都先后在饮香书场说过同一部《武松》。虽说是家学渊源,三代人演绎起来,各有其独到之处,听众乐听不疲,书场生意同样兴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