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分享的主題:「如何調教只有文字的簡報」分享後很多讀者告訴我們,這對他們的日常工作太有幫助了,簡單利用文字大小、位置的改變,搭配箭頭與線條的輔助,就能把密密麻麻的文字圖像化。 然而,另一些讀者朋友卻告訴了我們完全不一樣的煩惱:「雖然我們很願意花時間,但不論簡報裡用了多少精美的照片、多少向量圖示,整份簡報依舊看起來非常混亂,圖像化的努力似乎完全沒有效果。遇到這種狀況時該怎麼辦呢?」這就是本文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如何精準的進行圖像化。 首先請各位讀者先把下面這段文字閱讀一遍: 如果我們用前一篇文章分享的方法進行處理,那麼這段文字就可以被整理成以下的設計: 可以看出,透過大小改變能看出傳染地區國名,透過位置調整與箭頭輔助能凸顯疫情的順序。這就是時間有限時,可以應用的設計策略。 假設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再更進一步進行圖像化呢?舉例來說,一般人常常認為滿版照片可以增加視覺衝擊,所以我們應該在背景加上滿版的伊波拉鬥士照片: 或者,為了讓觀眾對於伊波拉病毒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許我們也可以放一張伊波拉病毒的構造圖,旁邊再加上漸層的箭頭表達擴散順序: 以上兩個策略可能都是直覺會想到的圖像化方法,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樣的圖像化方法對於瞭解伊波拉病毒的擴散方式真的有幫助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為什麼呢? 讓我們再看一次原始的文字敘述: 看完這段話以後,回想一下你「接受」到的資訊究竟為何?我想大概像是這個樣子:
整體概念並不複雜,只有其中1,2,3,4的部分有看沒有進,算是理解上的盲點。 但問題來了,在這裡講者要表達的重點,剛剛好就是觀眾最視而不見的1,2,3,4誒!換句話說,講者想表達的重點,恰恰是觀眾的盲點。前面的兩個修改範例中,雖然加了滿版照片背景或病毒構造示意,但是對於這些國家的位置、病毒擴散的時間跨度、感染及死亡的人數比例等真正的重點,卻是毫無幫助可言。 所以今天分享的重點就要在此隆重登場了:簡報中「講者重點」與「觀眾盲點」兩者的交集,就是在進行圖像化時集中火力的標的。 本文例子中,講者重點與觀眾盲點兩者的交集就是「時間」、「地點」、「感染以及死亡人數」,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三個重點進行圖像化:
在此各位讀者可能會想抱怨:「我怎麼想得到要這樣圖像化啊!」 Well,只能說在「如何(How)」進行圖像化的部分,的確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有辦法更直覺的想到要用這些手法(時間軸、地圖、長條圖等)處理。但是關於「哪些(What)」東西是圖像化的重點,則是絕對可以靠前面所介紹的邏輯思考歸納出來的。 另外,各位讀者也可以注意,一開始我們要對整份投影片進行圖像化時,可能不容易找到圖像化的切入點,整個問題太大不知如何著手。但是一旦用前述方法把問題聚焦在時間、地點與人數三者時,便能簡化問題,各個擊破。 以上例子中的圖示都能在網站thenounprojcet中找到: 最後,我們把這三個圖像化的方法加以整合後,看看會產生什麼結果。這是一開始的原圖: 首先先加入時間軸。是不是「時間跨度逐漸增加」這個資訊突然變得清晰了呢: 再來,針對人數加入(圖示化)長條圖。此時我們便可立刻察覺,死亡人數在各國是大致相仿的,但是感染人數卻不斷的在增加,而奈及利亞的疫情才剛開始: 最後放入地圖。比照地圖我們又可以發現,原先病毒只在鄰近國家傳染,但後來從奈及利亞開始,可能傳染方式改變,病毒開始可以繞過其他國家擴散疫情: 這樣就大功告成啦!是不是讓你瞬間對這張投影片要表達的重點一目了然呢? 最後簡單做個結論:簡報的圖像化基礎,就是應用文字的大小、位置及線條表現邏輯概念。而更進一步的處理,則是要針對講者重點與觀眾盲點兩者的交集,集中火力圖像化。所以下次在做簡報時,別一開始就窮忙找圖,先想清楚你要講的重點以及觀眾容易產生的盲點在哪,方能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 / 簡報靠這3個原則,還沒上台就先贏一半!(本文出自「簡報藝術烘培坊」,原文請點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