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林学步》卷十五.拗体格律诗及其他近体格律诗(下) 象皮

 花辞树2015 2016-01-30
  《诗林学步》卷十五.拗体格律诗及其他近体格律诗(下)

  象皮

  请先读一下这首诗:

 咏史
  百战重瞳身已死,藏弓烹狗从今始。

  总无大将学张良,莫怪天公生吕雉。

  跋扈惟因有泰山,荣华不料如流水。

  英雄自古最多情,岂独刘邦爱妻子。

  ——燕垒生《燕垒斋诗词钞》

  细读一下这首诗的平仄律,你会发现除最后一句“岂独刘邦爱妻子”是C3-1“特拗”外,其他的句子完全是标准律句,而且严格黏对,对仗工稳。只不过这是一首用仄韵的诗而已(而且也是首联入韵)。所以这就是一首仄韵七律。有人以为凡仄韵诗都应归入“古风”中去,其实不然,只要是有“律”、有“对”、有“黏”、有“韵”,我们没理由不认为这就是一首“近体诗”。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平韵“近体诗”就有多少仄韵“近体诗”(大家完全可以自己推演一下),但是实际上,有的仄韵绝律平仄格式就几乎没有人运用过。运用的稍多的仄韵“近体诗”格式有:

  (1)仄韵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

  ⊙●●○○,◎○○●▲。

  唐王涯《闺人赠远》其三“啼莺绿树深,语燕雕梁晚。不省出门行,沙场知近远?”今人胡马《无题》“深宵读古文,胸臆生奇气。数息坐抚膺,谓谁知此意?”

  (2)仄韵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

  ○○●●○,⊙●○○▲。

  唐武元衡《寒食下第》“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C3-1变格)。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今人胡马《佳人》“青鬓绿头绳,杏红衫子窄。低眉似有思,纤手深支额。”

  (3)仄韵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

  ◎○⊙●●○○,⊙●◎○○●▲。

  唐皮日休《天台国清寺》“十里松门国清路(C3-1变格),饭猿台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原是海风吹瀑布。”我曾拟过这种格式的七绝打油《雏子》之一“雏子耳边多聒噪,不知山外人间暴。英雄虎豹又何如,依旧剖心成小灶。”

  (4)仄韵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

  ⊙●○○●●○,◎○⊙●○○▲。

  唐顾况《江村乱后》“江村日暮寻遗老,江水东流横浩浩。竹里闲窗不见人,门前旧路生青草。”我的《雏子》之二“堪愁山外风如割,雏子安知江海阔。前代圣贤皆有言(B2变格):老实本分过生活。”

  (5)仄韵七律仄起首句入韵:

  ⊙●◎○○●▲,◎○⊙●○○▲。

  ◎○⊙●●○○,⊙●◎○○●▲。

  ⊙●○○●●○,◎○⊙●○○▲。

  ○○⊙●●○○,⊙●◎○○●▲。

  唐韩偓《意绪》“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C3-1变格)。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娇娆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着(C3-1变格)。”前面引燕垒生的《咏史》就是此格。

  四十字的仄韵五言一般多写成了“古风”,用律句的就几乎没找到。同样,仄韵“近体诗”也有“大拗”一类的玩意,这就更像“古风”了,一般就不讨论了。

  近体诗中还有一种“排律”的形式,形式完全和律诗一样,只不过把中间对仗的句子任意增加。排律多为五言,七言排律很少。大家常“玩”的联句就是一种排律。但“联句”自古没好东东,仅仅是游戏而已。唐代“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十二句,中间四联对仗,也是一种排律。虽然“试贴诗”考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除了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外再也没写出别的精品来。我也没有在网上看到一首像样的“排律”。大家只要读一下钱起的这首就行了: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总之,排律多增加的对仗除了能“显示才华”外,别无任何作诗的“益处”,所以此处就不再多介绍了。

  最后还有一种更不常见的“近体诗”,就是六言律诗。基本上是没人写的。大家知道一下就行了。这种律诗每首六言八句,共四十八字。本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与出句对立,黏对与用韵都同七律。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实际上我每句第五字前都加上一个字,写成:

  清川永路知何极,落日孤舟怎解携?

  鸟向平芜随远近,人随流水任东西。

  白云千里追万里,明月前溪映后溪。

  惆怅长沙君谪去,江潭芳草永萋萋。

  除了“白云千里追万里”的“万”字拗外(是A2拗,可不救),完全就是一首标准的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律。我自己感觉念起来比刘的原作还更顺畅些。

  关于近体诗的讨论我就进行到这里,大家继续提高要靠自己多多练笔,把每种格式变化都练一下,时间长了,就能找到“诗感”,这是比读多少“学诗理论”都要紧的事。当然在练的同时也别忘了多阅读别人的好作品。这种阅读要立足于分析的角度上,而不仅仅是欣赏了。等我们熟悉了近体诗后,再来学习其他的各种诗体就会觉得非常之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