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年俗】组团上门划旱船 一唱一答讨彩头

 白水清风 2016-01-30


在过去,合肥人把农历正月十三至二月初二的这20天定为“龙灯节”, 据说是为了纪念泾河龙王在庐州上空普降甘霖的功德。而龙灯节开始的第一天,合肥有一种上门“划旱船”的年俗,一支船队20多号人,一起挨村划船唱歌,讨要一些米、糖果等食品。但现在,划旱船已成一种民俗节目,渐渐失去了过去它承担的意义。

马大德大爷今年76岁了,他一直居住在经开区丹霞居委会,在他的组织下,2006年底,社区里成立了一支划旱船的表演队伍,他担任总指挥,用击鼓来指挥队伍。只要有民俗活动,他便披装上阵,带着队伍去助兴。

昨日上午,记者见到了马大爷。“先不说别的,我唱一段再讲。”马大爷“咚”地敲了一声鼓,旁边的几位大妈和大爷也跟着敲起了锣、钹,一阵有节奏的音乐响起,已经准备就序的表演者王慧也跟着节奏,扭起了身子,带动着整个旱船的晃动,犹如一艘船在水中游动,场面十分热闹喜庆。

马大爷说,一支旱船队由22人组成,伴奏乐队、坐花船的、划桨、扛大旗的,还有小丑嬉耍的,大家各司其职。在过去,“划旱船”一般就在正月十三开始,那天是龙灯节的第一天,家家掌灯、放炮,迎接“划旱船”的队伍到自家门口去唱答。在过年时,多唱一些喜庆的吉祥话,而这些话,都是主唱自己编的,可别小看了这些词,也是有些韵律的。唱完后,有时候主人也会出来唱两句,但主人一般唱的是“问”,这时候旱船队的队员,不管是主唱,还是其他队员,得答得上来才行,“要不然会被人笑话的。”而一支旱船队一般得从正月十三,忙到二月初二,“有时候晚上都得搞到12点钟。”

听完“划旱船”的古老年俗,本报征集到的绘画志愿者、安徽大学江淮学院“90后”学生胡丹丹已经将其绘出。“我对年俗也挺感兴趣的,而且放寒假在家也没事,还可以练练手呢。”胡丹丹笑着说。 本报记者 朱庆玲/文 马杨/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