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鼎钧《作文三书》:作文十九问(下)

 爱雅阁 2016-01-31
王鼎钧《作文三书》:作文十九问(下)

 
  图片  




    第一 林花着雨胭脂湿 密叶遮天 月亮化妆 斜晖 晚餐 大屯山 湖 竹子 落花

    第二 样子 下课十分钟 数学解题 目标 努力经过 中途干扰 结果 球赛暂停 夜来风雨声 儿子的成绩

    第三 鸟飞 热带鱼 思前想后 左顾右盼 说长道短 坐出租车买表 向心力和离心力

    第四 勤能补拙 审案 推动摇篮的手 考试与文体 灯塔与烛火 从挫折中培养勇气

    第五 论孟尝君 美女杨霞 春游芳草地 核舟记 昨夜梦魂中 听雨 作战的条件 我的学校生活

    第六 望子成龙 柔情似水 创造比喻 莎士比亚 太大和太小 虱子 秒针 乍愿君如天上月

    第七 慈母手中线 校园大甩卖 立意 翻案文章 李老师的婚礼 迷你裙

     第八 有我 澄清湖 无我 我家的狗 游泳的人数 媳妇的镜子 最好的酒 鼠肉 托物 第一人称

    第九 吵架 下定义 三百千千 人之初 抽象 技巧与主题孰为重要 勇敢 三段式 军事训练 子之矛、子之盾

    第十 毛笔字 单线推论 独眼 秦汉唐宋 万三 自由、由自 讳辨 独善、兼善

    第十一 苛政 放大 桃花源的放大 简洁 简略 夸父逐日  高潮 回荡

    第十二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刺激 思考 决定 贺失火 有钱难买回头看 一本书的启示 岳飞 耶稣

    第十三 死守规则运动 仆人 合同 赞成 反对 调和 读书的甘苦 岳阳楼 最苦与最乐

    第十四 读诗 文心 诗心 诗选 诗句 青山一发 衣上生风 嗅觉 触觉

    第十五 火柴燃烧 棋局 模仿 两棵枣树 土钮扣 蛇衔其尾 海滨远足 因果

    第十六 问题的问题 意念 符号 识字 用字 白话 文言 文学 性格 组合

    第十七 韵脚 我等待春天 诗法 诗的语言 秋,裸体 登岭摘星 名高好题诗 落花

    第十八 酬世 传世 三种作家 考运 作文与总分 失表记 推翻比喻 王道 霸道

    第十九 娱乐 无害与有益 戳气球 文化遗产 人情 人心 父母心 还君明珠 记者与公主 作家《作文十九问》王鼎钧

    二年二月七日版

 

  第十一问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你还记得吧?

  ○记得,第一句是“孔子过泰山侧”,||

  □泰山旁边有老虎出没,把一个妇人的丈夫吃了,把她的孩子又吃了,可是那妇人还不肯搬家,甚么原因呢,因为当地“无苛政”。这无苛政三个字真是简洁,让人看了像听到一声迅雷。

  ○我怎么没有这个感觉呢,老虎快把她一家人吃光了,她居然不搬家,不逃命,“无苛政”三字怎么能算是充足的理由呢。

  □那是因为你年纪轻,不知道到底甚么是苛政。孔夫子周游列国,考察政情,深知民间疾苦,他一听到“无苛政”,马上就明白了。他不必再问任何问题,就告诉弟子︰“小子志之,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怎么会这么可怕,苛政究竟是甚么样子?

  □柳宗元有篇文章,叫《捕蛇者说》。(○我知道,这篇文章我见过。)这篇文章是说“苛政猛于蛇”,苛政两个字到他手里就具体得多了。你记得不记得那个捕蛇的人怎么说?(○他好像说,收税的差役到了乡下凶恶得很,那些句子我是不记得了。)他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我们不必背诵原来的句子,只要引述他的大意。你想想看,《捕蛇者说》是怎么写的?

  ○他说“永州之野产异蛇”,这种蛇奇毒,它爬过的地方连草木都活不了,但是这种蛇的肉可以入药,是治大麻疯少不了的药引子。(□以毒攻毒!)太医需要蛇肉来配药治病,政府就定下办法,永州的老百姓可以用蛇抵税。有一个人世代以捕蛇为业,(□他每年到了缴税的时候就缴一条蛇。)他家里有几个人被蛇咬死了。(□死的是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他自己也有好几次差一点送命。)柳宗元劝他改业,(□柳宗元问他要不要改变一下,以后别捕蛇了,和别人一样缴税。)那人马上流下眼泪来说不行。

  □好,下面柳宗元就描写当地老百姓的苦况。捕蛇者三代住在永州,从前和他祖父同时住在这里的人家,十家之中剩不下一家了,和他父亲同时住在这里的人家,十家之中只剩下两三家了,和他自己同住在这里的,十家之中于今不到四五家了。那些家庭都哪里去了?“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为甚么呢,税太重了,官府催税催得太凶了,老百姓活不下去。那捕蛇者说,即使我明天被蛇咬死,我也比别人活得久,比别人活得舒服。

  ○写得好!写得好!文章应该这样写是不是?

  □柳宗元的“苛政猛于蛇”,是从“苛政猛于虎”发展出来的,那苛政两个字,到了柳宗元笔下,放大成一大段文章。泰山侧的妇人只说了三个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了多少字?由他汪然出涕算起,一共两百二十多个字,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他把“苛政”放大成两百多字。

  ○我喜欢柳宗元的写法,一句“无苛政”毕竟太简单,不够味儿,不过瘾。他的这种写法,我也可以学吗?

  □当然可以。(○要怎样做呢?)这个办法可以称之为“放大术”。(○放大?)你看,虽然两个字变成两百多字,也只是把“苛政”两个字放大了,说来说去不离开苛政的范围,只不过是苛政更明显、更惹人注意了。

  ○这个“放大”,有甚么具体的方法没有?

  □写剧本的人管这种方法叫“吹”,这个“吹”字,比放大更容易领悟。(○吹?吹牛的吹?)是吹气球的“吹”。你把气球吹涨了,吹大了,气球还是气球,你吹进去的气都在汽球的范围之内。

  ○吹?||怎么吹?

  □以《桃花源记》为例,渔人进了桃源以后,住在桃源里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然后又“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寥寥几笔,也是简洁得很。近代有人用七律的体裁加以发挥,有一首是︰“渔舟误入港三叉,屋舍俨然笑语哗。洞口桑麻传几代?”(○这句问得有意思,我每逢看见大树,总是忍不住要想︰这棵树甚么时候种的?多少年了?)“庭前鸡犬属谁家?”(○对,对,我们到亲戚家去,看见亲戚门口一群鸭子,当时就曾经问他︰这是你们家养的鸭子吗?)田园岂植灵芝草?(○这一句的意思是?)世外桃源不是仙境吗,仙境应该有灵芝草是不是?下一句是“两岸何多碧桃花?(○对,对,我也有这个疑问,人家写世外仙境,多半写松柏参天,陶渊明写的是一望无垠的桃花林,我也奇怪。)借问村翁示一二,快聆高论舌粲花。”

  ○桃源里的人怎么回答?

  □他没有针对这些问题把答案一条一条写出来。他另外有一首诗,替桃源里的人出了几个题目问渔人。这首诗是︰“自从携眷入花汀,世外珍闻绝耳听。徐福求仙可返境?”(○徐福带着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出海求仙,那可是当时的大新闻!)“蒙恬鹤寿到遐龄?”(○名将蒙恬,早教赵高李斯给害死了,老百姓还指望他长寿呢。)老百姓还关心万里长城修好了没有︰“长城万里民苦役?”老百姓还关心愚民政策推行到甚么程度了︰“竹简烧残谁识丁?”下面是结束︰“愿借清谈告消息,人间掌故要细聆。”

  ○那渔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也没看见渔人的回答。也许写诗的人认为不需要回答,单是这些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对,对,很有意思。陶渊明先生当初为甚么不这样写呢?

  □我们没有理由问这个问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等一的好文章,《家语》记载孔子过泰山侧那一段也是一等一的好文章,||至少也是一等二的好文章。刚才我举这两个例子给你听,仅仅是说怎样使题材膨胀,让许多细节呈现出来。这跟文章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关系。

  ○没有“绝对”的关系?是不是有时候也有关系?是不是过于简略也不一定好?

  □当然,“简洁”好,“简略”不一定好。像“孔子过泰山侧”那样的文章,后人尊之为“简古”,简古又和简洁、简略都不相同。

  ○把题材“吹”起来之后,还要不要简洁?

  □当然要。不过用这种笼统的词语来说明写作技巧是有困难的,我们还是探讨实例。“苛政”由两个字演成两百多字,是一个例子,武陵人和渔人之间本来只有两个话题,现在多出来八个话题,又是一个例子。

  ○请你再多举几个例子。

  □《水浒传》有所谓简本和繁本,你知道吧?(○不知道。)据学者研究,《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很长的年代里,经过好多位作家补充修改,作家把很多情节“吹”起来。这种版本叫繁本。后来开书店的人另有想法,他认为一般读者看小说是要看更多的情节,于是增加了梁山好汉征辽和征方腊两件大事,这样一来书更厚了,印刷成本太高了,书店就找人动手删减,把“吹”起来的部分简化了,很多地方变得简略了,这种版本叫简本。你将来到大学里研究中国文学,||如果你在这方面有兴趣,||不妨拿繁本简本对照阅读,看看能有多少发现。

  ○简本和繁本,哪一种文学价值高?

  □公认繁本的文学价值高。

  ○这岂不是“繁”比“简”好?

  □就《水浒传》来说是如此,别的作品又未必,我们不能任意推论。

  ○《水浒传》的简本、繁本都太遥远了,手边眼前有例子没有?

  □中国的古典神话,有一条是“夸父逐日”。书架上有《辞源》,你把“夸父逐日”查出来看一看。

  ○好,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八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简古得很!

  □书架上有一套读本,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用这段简古的记载“吹”成的。

  ○我来找。题目︰追太阳。本文︰太阳是个英俊的王子,他住在东海里面一棵大桑树上,那棵桑树大得像一座山。(□日出扶桑。)每天早晨,太阳王子驾着白色的马车,带着金箭,出来旅行。他从万民头上经过,一天之内走遍世界。人们仰起头来看他,只能看见一团白光。(□太阳神是坐车的,用六条龙拉车。)晚上,太阳王子回到那棵大桑树上休息,第二天早晨再出发。他每天不停地奔驰,从来没有间断过。||好像是个儿童故事?

  □文字十分浅显,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不过这个故事的意义很丰富,我们也可以看。文章开头先介绍太阳。

  ○在遥远的北方,叫做北海的地方,住着一个巨人。他的身材太大了,一只脚可以踩沉一条轮船,一口气可以吹走一座冰山。(□注意这两句的写法,两件事并列,两句话句型相同,这叫排比。)他蹲在那儿也像一座山那么大。这个巨人的名字叫夸父。

  □介绍完了太阳,接着介绍夸父。这种写法,有点像电视转播球赛,开赛之前,电视记者先把甲队乙队介绍一下。这种写法清楚明白,技巧也不困难。

  ○有些故事,好像是一开头两个球队就打起来了,慢慢看下去才弄清楚双方的面貌。

  □哪种写法比较难?

  ○北海的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永远一片漆黑,即使是太阳从天上经过的时候,也不过是在遥远的天外出现了一个白点。(□介绍了太阳王子和夸父之后,接着写两个人的处境不同。由于处境不同,夸父受到刺激,才去和太阳一争长短,两个不相干的人这才发生了纠缠。所以这几句话很重要。)孤独的夸父,蹲在那儿很不快乐。他知道太阳王子那么英俊,那么活泼,那么受人欢迎,(□注意这一连三个“那么”的用法。)心里很不服气。他想︰“我甚么地方不如太阳?太阳凭甚么那样骄傲?”

  □这是写夸父逐日的动机。原来的数据没有提到动机,而人物的动机是很重要的。

  ○于是,他起了一个念头︰跟太阳赛跑。他自信比太阳的马车跑得更快,可以让太阳王子认输。

  □下面正式进入正题了。

  ○有一天,夸父远远望见太阳在天边出现,就迈开大步,飞奔直追。他的腿是那么长,(□注意︰前面先介绍了他的高大。)三步两步就走出北海,跨上太阳的轨道,太阳在他前面越来越大,(□不说越来越近而说越来越大,更能表现逼近的感觉。)不再是一个小白点,而他的影子也越来越长,从天空一直落到北海里。

  □写了太阳越来越大,接着再来一句影子越来越长,你有甚么感觉?

  ○怪可怕的。

  □还有呢?

  ○感觉更逼近了。

  □下面一句是甚么?

  ○这一句是︰他离太阳越来越近了。

  □这一句单独成段是不是?(○是。)为甚么要单独成段呢?(○不知道。)这表示这一句非常重要,把它放在醒目的地位。这是分段的一种技巧。(○这一句为甚么特别重要?)这一句写出了夸父一直在追,已经追了很久,已经接近目标,一旦追上了,真不知道会发生甚么样的事情。这一句制造了紧张和悬疑。你再念下去。

  ○下面是“太阳王子!看你往哪里逃!他暗暗得意。”这一行又是单独成段的,也是要引我们特别注意吗?(□是的,要拉长时间,加强你的期待和焦虑。拖得太久也不行,下面该揭晓了。)

  ○下面是:可是,他离太阳近了,才知道太阳光那么热,他在寒冷的北海里住惯了,热得有点受不了。(□注意,这一段开头有个“可是”。如果没有这个“可是”,对“文义”并没有影响,你念出来试试看。)他离太阳近了,才知道太阳光那么热,他在寒冷的北海里住惯了,热得有点受不了。(□你和上一段连起来念念看。)太阳王子!看你往哪里逃!他暗暗得意。他离太阳近了,才知道太阳光那么热,||

  □少了“可是”,有甚么感觉?

  ○好像断了气。

  □对,它对文义没有多大影响,对“文气”很有影响,有了它,不增加读者的了解,没有它,却削弱了读者的感受。在这里,“可是”是一个急转弯,它暗示你,你期待的你焦虑的事件要发生了。你继续念吧。

  ○汗水从他身上流下来,滴在地面上,好像下了一场大雨。(□你看夸父多么高大!)太阳的强光也逼得他睁不开眼睛。(□作者赶紧补上一笔︰太阳也不是弱者!两强角力,这才惊天动地。)“我一定要追上太阳,超过太阳!”他的决心一点也不动摇。他闭上眼睛,(□因为前面说太阳的光很强。)张着大口,(□前面说过太阳光很热。)拼命前进,他吐出来的气吹走了满天的乌云。(□前面说过夸父非常高大,不是一个凡人。后面这些话,都是前面发展下来的,前后照应,也是行文常用的技巧。)我以为“可是”之后,夸父就失败了,怎么还没有?

  □非但没写他失败,还继续写他的强大。不能让他一下子就失败,失败得太快,就不是“吹”了。夸父虽然还没有失败,他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后来终于失败,也就很合理。你念下去。

  ○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怎么会下雨?地上的人觉得奇怪,一齐仰脸望天。他们望见一团黑影靠近太阳。太阳的半边被黑影遮住了。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完全被黑影遮没了,太阳的光线只能在黑影四周瓖上一道白边儿。这时,寒冷的雨点哗啦哗啦撒满大地,阴惨惨的风吹得人人心惊。怎么啦?难道有甚么怪物把太阳吃掉了吗?受惊的人们大哭大叫,大声祈祷。||哇,精彩!

  □作者换了个角度,写地上的人群看见了天象的变异,这是侧面描写。竞争的剧烈,夸父的强大,夸父的危机,都从侧面表现出来了。有了这一番描写,不但夸父逐日是一件大事,夸父的失败也是一件大事。这一段文字,就是所谓“最高潮”。下面呢?

  ○剎那间,黑影突然消失了,大地震动了几下,依然是晴朗的天气,一切恢复正常。(□仍然从侧面描写,可是下面要回到正面的主在线去了。)原来当夸父追上太阳,正想要超过太阳的时候,他实在支持不住了。他累得难受,也渴得难受,终于倒了下来。他倒下来的时候,造成地震。他倒在大河旁边,一口气喝干了河水。(□这是正面写夸父失败,和侧面互为表里。)当他快要追上太阳的时候,他的力气就已经用尽了,汗已经流干了,那时他过于兴奋,照样支撑下去,等到他忽然倒下来,就再也不能爬起来了。(□注意三个“了”字的用法。)他的生命已经消耗得干干净净。

  □最高潮后面不能立刻剎车,得有一些回荡。上面这段文字,在气势上是回荡,在意义上是解释夸父失败的原因。

  ○他追上了太阳,可是,他也累死在路上。他的头发变成森林,他的眼睛变成星星,他的骨骼变成山脉。(□注意一连三句句型相同。)他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来,变成中国的神话。||完了。

  □最后这一段,也是一个回荡。这一段在文义上有余不尽,好像夸父死得不甘心,死了还要表示反抗,使人觉得回味无穷。高潮和回荡,你好好地玩味一下,下次你到了海边上,别忘了看那海浪,海浪一个接一个滚过来,越滚越大,高高地扑在岩石上,落下去,往后退,变成小浪,小浪再涌到岩石底下,再退回去,再涌回来,再退回去。然后才消失。

  ○海浪跟作文居然有关系?

  □要不,太史公怎么游历了名山大川之后,文章才越写越好呢?

 

第十二问

 

  ○“剑外忽传收蓟北”,这首诗真的很好吗?

  □真的很好。

  ○昨天晚上,父亲教我和妹妹读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诗七个字有两个地名,地名就占去了四个字,读起来有什么滋味呢。妹妹更妙了:“初闻涕泪满衣裳”,她大吃一惊。“怎么?杜甫不带手帕的呀?”

  □不是不带手帕,是来不及掏手帕,情感汹涌,眼泪马上流出来了。

  ○李后主“挥泪对宫娥”,后人批评他忘了老百姓,杜甫不是也只想到“却看妻子愁何在”吗!“慢卷诗书喜欲狂”,你猜妹妹怎么说?杜甫,他得先换一件干净衣服呀,别把鼻涕沾到书上去,唐朝的书都是古董宝贝呀。

  □你看最后两句怎么样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两句诗里有四个地名,我们对这些地名没有什么兴趣。

  □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名,可都字字落在我的心坎上呢,用“文艺腔”来说,可都“拨动了我的心弦”呢。对日抗战期间这首诗最流行,那时候“剑外”的人都巴望着“蓟北”收复,都梦想有一天“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能在两句七言诗里放进四个地名,彼此对仗,而又十分流畅,流畅得像你在长江坐船“千里江陵一日还”,别人还真没有这个本事。对日抗战后期我正在读中学,期末大考地理老师出题目,教我们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画成地图,把沿线的都市山脉河流省界都画出来,还真没难倒我们,因为我们平时已经拿着地图玩索过几百遍几千遍了呢。

  ○我们又没参加抗战,教我们小孩子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看法,别人未必赞成,令尊大人听见了,也许不以为然。我认为你们这个年纪读古文唐诗,是领会它的文学技巧,不是接受他的思想情感。以杜甫这首诗来说,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名,对你们固然太抽象了,就说“白日放歌须纵酒”这一句,又岂是健康的反应呢,“剑外忽传收蓟北”之时“须纵酒”,你对年轻人怎么交代呢?

  ○李白,杜甫,诗里处处是酒,难道都成问题吗?

  □不成问题。这要换个角度来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军事胜利的消息传来,家乡又可以过太平日子了,杜甫忽然听到了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激动。大凡人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这时思潮起伏,“却看妻子愁何在”,窐念远在家乡的妻子。“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时哪有心情读书,书本都该收拾起来,准备带着回家。“白日放歌须纵酒”,很想去痛痛快快喝个醉,这可不是借酒浇愁,这回是庆祝。“青春结伴好还乡”,回家的时候,有哪些人可以一路作伴?这些念头,在杜甫心中一个一个发生,终于,他下了个决定:“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坐船,走水路,还乡。整首诗透露的心理活动是刺激↓思考↓决定。

  ○你又提出一个三段式:刺激↓思考↓决定。

  □就管他叫三段式吧,你可以从很多文章里找到这种三段式的脉络来。我从前读过柳宗元一篇文章,题目是《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个叫王参元的进士家里失火,柳宗元写了一封信去道贺。

  ○人家失火,他去道贺?他跟那家人有仇?

  □绝对不是。他有他的理由。那时候,我哪里懂他那一套老于世故的“哲理”?可是,我学会了他的“三段式”。

  ○请你把他的三段式写法告诉我吧,我就不必读那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将来还是要读的。柳宗元跟那个失火的王进士是好朋友,好朋友家里失火,而且什么都烧光了,这个消息自然是一大刺激。柳宗元受了刺激以后,思想活跃起来,他想,王进士人品高,可是社会上一向不敢表扬他的人品,王进士才学好,朋友也一向不敢推荐他的才学,为什么,因为王进士家很有钱,谁要是称赞他,推举他,就好像是谁得了他的钱财,就好像是谁为了得他的钱财巴结他。

  ○既然王进士才学好,人品高,大家称赞他推举他也是应该,为什么有人要说这是贪图他的金钱呢?

  □这就叫人言可畏,社会上的人,大都喜说人家的坏话,不肯说养人的话。||这个“养人的话”,用文艺腔来说,就是“对人有营养的话”,也就是对人有益的话。“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就是免得这些人飞短流长。

  ○就算没人夸他好,王进士又有什么损失呢?

  □王进士就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职位来施展他的抱负。柳宗元常常为这件事不平。现在王进士家失火烧光了,变成穷人了,||

  ○王进士很有钱,怎么会一下子烧穷了呢?

  □这得解释一下。第一,那时候盖房子并没有今天的防火材料,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房子,都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木料全干透了,一旦失火燃烧,就烧个澈底。第二,那时候没有消防队,没有今天的消防器材,虽然大家都来救火,那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第三,那时没有银行,没有人出租保险箱,所有的现款,所有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绫罗绸缎都放在家里,不烧则已,一烧同归于尽。还有,第四,那时候没有保险制度,王进士一定没保火险。

  ○原来是这样的!从前的事还真不容易明白。

  □所以,从前的诗词文章,在你眼里也就真难欣赏。||王进士变成穷人以后,大家就没有顾虑了,社会也就可以公平的对待他了,王进士的房子烧掉了,王进士的人品才学却一夜之间显出来了,朋友都可以替他说话了,上面也可以重用他了。对王进士来说,失火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是柳宗元的想法。他想清楚了,就决定写信给王进士道贺,劝王进士不要难过。

  ○这个理由呀,亏得柳宗元想得出来!

  □今天别想他的理由,想他的三段式。这种写法,你想不想试一试?

  ○刺激,思考,决定,是不是得把文章平均分成三段?

  □当然不必。以柳宗元贺王进士失火的那封信来说,刺激、思考都只有寥寥几句,精华全在中间的部分。刺激是个引子,决定是个收尾,中间的思想活动才是作者的本旨。

  ○如果把“思考”写得很短,而把另一部分||刺激或决定||写得很长,行不行呢?

  □行,行。甚至你可以只写刺激,思考,没有决定。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这样。欧阳子夜方读书,忽然听见某种奇怪的声音,“刺激”。他断定这是秋声,秋声引起他的议论和感叹,“思考”。最后他用四壁虫声唧唧和他的叹息结束,那不是决定,而是一种无可奈何。

  ○这么说,我倒无意之中用过这个三段式。

  □什么题目?怎样写的?

  ○题目是“我最近得到的一个教训”。(□好题目。)那一阵子我常丢雨伞,下雨天带伞出门!回家的时候雨停了,雨伞用不着了,总是忘记带回来。(□心疼吗?)有时候丢的是新伞哪!(□回到家里挨骂了没有?)挨骂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就有了“刺激”。)有一天,在丢伞挨骂之后,我仔细反省检讨一番。丢伞事小,可是显得我太不负责、太不可靠了,再说这个毛病一直改不了,也有悖“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其实要想不丢伞也有办法,只要用心记住一句话:有钱难买回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句俗语,教人在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不要起身就走,最好回头看一下,这一看,发觉还有雨伞没带!(□有钱难买回头看!你有了决定。)从此我决定:放学离开教室的时候,回头朝墙角看一眼;下车的时候,回头向座位上看一眼;吃完了冰淇淋付账的时候,也朝座位上看一眼。

  □你做对了,像“我最近得到的一个教训”这样的题目,天然包含着刺激、思考和决定。

  ○还有什么题目可以这样写?

  □联考作文题出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的启示”,都可以这样写。

  ○一本书的启示,这个题目很好,可是听说有些考生提出抱怨,说他“并没有这样一本书”。

  □既然碰上这个题目,你就非有这样一本书不可。(○啊?)你平时应该看书,至少看一本书,这本书该是大贤大哲大文豪写的名著。“一本书的启示”,阅卷先生打开你的卷子一看,这本书是《作文七巧》,这恐怕不妥,我劝你不要冒这个险。

  ○要哪一本书才行?

  □比方说,《论语》。

  ○我没读过《论语》啊!

  □你读过一部分,教科书里不是选过好几段吗?

  ○那是一课课文,不是“一本书”。

  □你不是说没有“一本书”吗,总不能交白卷是不是?(○当然。)《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你总该知道吧?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好,把《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写下来,然后挑出其中一段或者一句来发挥,比方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给你很大的启示。

  ○一句话?行吗?

  □阅卷的先生大概不会要你把整本《论语》的精义归纳出来,他目前不会对你抱那么高的期望。

  ○只有一句话,未免太少了。

  □再加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如果这样写,阅卷的老师会不会看穿我的底牌?

  □他当然看得出来,但是他多半会让你及格。(○这个办法不错!)这个办法并不好,最好的办法是你真读几本古典名著,从里头真正得到启示。

  ○别的题目呢,“一个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写什么样的人好?

  □我们天天受人影响,问题是谁“最深”。如果我说这人是母亲,大家自然没有话说。如果我说这人是我的房东,或者是一个清洁工人,这篇文章就得材料好,技巧好,阅卷委员就会提高对这篇文章的要求。在我看,你还是从岳飞啦、文天祥啦这些大人物身上找启示吧,这样平稳一些。

  ○提到岳飞,他对我的影响还真不浅哩。他诞生以后没多久,他的故乡不是有水灾吗,他的母亲抱着他,坐在一口大缸里避水,不是有只大鸟罩在缸上飞吗,都说这是岳飞命大,上天派这只大鸟替他当伞。岳飞精忠报国,可惜被那奸相秦桧害死了,我读到风波亭那一段,想起那只大鸟来,咳,这时候上天做什么去了,怎么不来救岳飞呢,当年岳飞并不怎么需要大鸟来打伞,上天派大鸟来了,后来岳飞需要上天搭救,上天怎么不管了呢?

  □不得了,你这也是“读书得间”呀!

  ○后来我读耶稣的传记,发现耶稣小的时候也很蒙上帝照顾,可是耶稣被人家钉上了十字架,他最后的遗言是:“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咳,他的情形跟岳飞一样,上帝怎么只管小事不管大事?

  □好文章!好文章!可是,这种文章恐怕不能上考场。(○为什么?)因为应试的文章要合乎正格,不宜走偏锋。

  ○文章还有这些分别?好文章还不就是好文章吗?

  □自来应试的文章讲求心正意诚,车大路宽,名士创作却是争奇斗妍,摇荡性灵。这是两条路子,用成语来表示,就是“功名中人”和“性情中人”。

  ○我要做性情中人。

  □我赞成。可是我们今天谈的是考作文呀!

 

第十三问

 

  ○你上次介绍的三段式,我已经学会了,我想这种三段式一定还有很多,能不能再告诉我几个?

  □可以。不过我得先告诉你,所谓三段式四段式都是我们贪图方便的说法,它在别人的文章里并不明显,它在我们的文章里也应该若有若无。

  ○有了三段式四段式,作文容易得多了。我的办法是先照着式子起草:一、刺激,二、思考,三、决定;然后我再修改,把段与段之间的界线弄模糊。我也想到,所谓三段式也只是个大致的说法,我也许可以写“刺激”的时候同时写“思考”,或者写“思考”的时候同时写“决定”。

  □如果能这样做,就可以只见其利不见其弊了。作文不能没有方法,也不能完全遵照方法,这话听来很矛盾是不是?其实何止是作文?天下有很多事,死守方法规矩一定做不好。举例来说,美国工人常常和资本家对抗,他们有个“死守规则运动”,相当厉害。工人按时上班,人人把工厂定下的各种规章背得滚瓜烂熟,人人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故意来个食而不化,他们并没犯规,不仅没犯规,而且格外循规蹈矩,可是这样一来,工厂的生产就停顿了。

  ○这怎么会呢?

  □怎么不会呢。我在一本谈戏剧的书上读到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主人,待他的仆人十分苛刻,他和仆人定了一份详细的合同,把仆人该做的事都写在上面,他常常拿着为三段式合同指责仆人,怪他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有一天,主人到野外散步,仆人在后面跟着,不知怎么地上有个陷阱,不知怎么主人掉进去了。主人在下面大叫,要仆人把他救上来,你猜那仆人怎么着?他不慌不忙掏出合同来说,我得先看看上头有没有这一条。

  ○那还用看吗,合同上头当然没有。

  □正因为死守规则行不通,所以有人反对有甚么作文方法;又因为作文不能漫无法度,所以有人有主张该有作文方法。

  ○正因为赞成反对都有理由,所以刚才你说不能完全没有方法,也不能完全遵照方法。

  □这是折中调和。你看,赞成,反对,调和,可不可以成为三段式?

  ○这个三段式可以写议论文呀!

  □这个章法,也许你早已用过,只是不知不觉罢了。

  ○甚么样的题目,这样写最合适?

  □有些事情是你一定不能反对的,例如爱国;有些事情是你一定不能赞成的,例如吸毒;还有一些事情是你不能改变的,例如三加二等于五,氢二氧一化合为水。但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很多事情是可以正反兼顾的,是可以斟酌损益的。就拿吃菜来说吧,有人说四川菜好吃,有人说江浙菜好吃,其实呢?(○都好吃。)做得好,都好吃。有人说这个女明星漂亮,有人说那个女明星才漂亮,其实呢?(○都漂亮。)她们也许都很美,也都不十全十美。

  ○我想起来了,上次那个辩论会,辩论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最后主审的委员讲评,就说形式和内容都重要。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融合为一的。

  ○那又为什么要我们分成两队互相攻伐呢?

  □有些学者反对举行这种辩论,认为把人的想法都搞偏了。

  ○那么,为什么学校年年要有辩论会呢?

  □当然因为那反对者的意见仍然有斟酌的余地。辩论能训练口才,能培养团队精神,不必细表。我们该注意的是,辩论会的题目,一定是正反两面都能成立。“为学重要还是做人重要?”这才可以旗鼓相当各执一词。“为学重要还是散步重要?”论散步之重要也可以洋洋洒洒,但是策划辩论会的人不会要这样的题目。

  ○这么说,辩论会是根本不必举行的喽?

  □是又不然。你也许一向认为理科比文科重要,但是你从没有慎思明辨一番,直到你有一天参加辩论,你这才十分认真、十分透澈的把理由想全了,把逻辑想通了。这才把一个朦胧的想法变成真知。

  ○这样会不会又想偏了呢?

  □你参加辩论不研究“敌情”吗,知彼知己才百战百胜。如果你在“理科重要”的一队,你们必定开会研究“文科重要”的理由是什么,你们设想对方可能怎么说,你们和对方同样用心同样认真。这一来,你虽然主张理科重要,却也把文科的价值弄清楚了。

  ○有一次,我们辩论文言重要还是白话重要,我参加白话重要的一组。我们开会研究怎样对付“敌人”,主席规定每个人举出一条“文言重要”的理由,教大家练习打靶。你猜怎么样?讨论了一阵子,有个同学说他不参加这一个组了,他原来以为白话重要,现在他改变立场,要参加“文言重要”的那一组去了。

  □没关系,由他,说不定几年以后他又回到“白话重要”这一边来了。

  ○赞成,反对,调和,这个三段式不就等于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吗?(□是啊。)好像很难?

  □难就难在你得两面想。我们有个常犯的毛病,既然认定文言重要,就不去想白话重要的理由了,一旦相信理科重要,就懒得听文科为什么重要了。我有一个朋友,他坚决反对节制生育,我问他,今天某某报上有一篇专论,列举了应该节制生育的十项理由,你看了没有?他说我是反对节制生育的,为什么要看他们的理由?那么,我又问,你能不能也列出十项理由来呢?他说节制生育是错的,我是对的,择善固执就好了,要什么十大理由?

  ○他倒干脆,什么辩论会作文方法全免了。

  □如果我们常写议论文,常用“赞成、反对、调和”三段式写论说文,就可以克服上面所说的偏执。

  ○像“读书的甘苦”这个题目,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以后碰上了,我准备“赞成、反对、调和”,你看行不行?

  □这甘苦二字,审题时大有讲究,习惯上,“甘苦备尝”是重苦而轻甘的,但若说到读书的“甘苦”,又好像重甘而轻苦。(○我该怎么办?)读书的“正论”是甘多于苦。

  ○文章开头,先说苦、还是先说甘?

  □先说甘。

  ○我早想过了,读书的乐趣有三项。第一,以前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这好比登山望远,越登越高,看到的天地越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二,以前不能的,现在能了,好比练武功,越练本事越大。

  □阅卷的委员看到这里,也许认为你看武侠小说太多,说不定他对爱看武侠小说的学生有成见。换个比喻吧,就说好比射箭越射越远。(○射箭不也是练武?)那不同,孔子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第三是什么?

  ○第三,读书也是一种享受,读书越多,享受越大,好比以前没吃过的山珍海味现在吃到了,以前没住过的华屋美厦现在住进去了。

  □很好,以读书为乐的人如是云云,以读书为苦的人呢,他该怎么说?

  ○读书的苦,第一是学问的钻研要很长的时间,花很大的精力,绝不容你偷懒,一分勤奋一分收获,一分怠惰一分荒废,铁砚可以磨穿,学海却是无涯。苦!

  □秀才的标准形象是个瘦子,大概就因为读书太苦了。

  ○读书的第二苦是考试的压力,要说读书读瘦了,一点也不假,联考当前没有不减轻体重的。

  □读书人自来要通过考试的竞争淘汰得到社会的肯定,这是历代读书人多半要作的恶梦。

  ○我的答案是读书有三乐二苦。

  □好,三乐二苦,你调和吧。

  ○我不知道怎样调和才好,你下手吧。

  □照那觉得读书苦的人说,读书有许多痛苦,那读书乐的人又认为充满了快乐,我们认为双方都有事实根据,双方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读书有苦有乐?)读书的滋味是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再进一步说,读书可以得到快乐,但是往往要先通过痛苦,也惟有真正享受了读书之乐的人,才配谈读书之苦。

  ○调和,听起来好像就是综合?

  □你也可以把这个三段式的最后一段叫做综合。如果叫综合,这个三段式的前两段,可以叙述两种不同的情景,不一定要提出两种不同的意见。现在我们来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来读一遍好不好?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是一个“缘起”,我们先不去管他。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一段文字的作用,相当于标点符号里的“:”,下面出现了我们三段式的第一段。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一段是写“悲”,下一段相反,写的是“喜”: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一悲一喜,截然不同。下面是他的综合: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顺便再让你看一篇文章:梁启超写的《最苦与最乐》。你先念第一段。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这是三段式的第一段。再看下面我作了记号的地方: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一苦一乐,相反相成。下面一段是综合:

  ○然则孟子为什么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常要把种种责任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说他是一辈子感受痛苦,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的真乐。||

  □好,就念到这里。这第三段,把下面两段综合了,你看,是不是跟《岳阳楼记》的章法有几分像?

  ○很像!

  □所以说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第十四问

 

  ○练习写作,都说要多读多写。我该读些甚么书?

  □你想要我开书单吗,这件事我帮不上忙。

  ○书总是一本一本分开读的,你就先介绍一本书好不好?

  □我介绍一“种”书吧,我劝你常常读诗。

  ○我喜欢写散文。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写散文。

  ○孔子说过这句话吗?

  □当然没有。

  ○诗,我也常看。诗,好像随处都有,时时可以看见。(□它的形式也特别醒目。)诗,通常都很短,一下子就看完了,不需要特别准备。(□你读一句,有一句的收获;读一首,有一首的收获;读一本,有一本的收获。你早晨看报,一目十行,副刊上有诗,你只匆匆的瞄了一眼,说不定这一眼就是个丰收。这是别的体裁不能给你的。)诗到底对散文有甚么帮助?

  □读诗不但对写散文有帮助,对写甚么都有帮助。如果你晚上要写信,先读几首诗再写,说不定你写出来的信就会多些情味。如果你早上要办公文,先读几首诗再办,说不定你办出来的公文特别流畅自然。

  ○有这样的事!这是为甚么呢?

  □作文先要有“文心”。不管你是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文心都是根本。可是我们这颗心不能天天时时都是文心。(○除了文心,还有甚么心?)心还是那颗心,只是有时候心乱,有时候心死,有时候心浮。心乱就对文学不忠实,自己敷衍自己,文章写不出;或者写得很潦草。心死就丧失了写作所必需的那种敏感,文章写不出;或者写得很勉强。心浮就进不到人生和自然里头去,也就不能从人生和自然里出来,写出来的文章很庸俗。

  ○心乱和心浮,都是我常有的感觉,潦草和勉强,也都是常犯的毛病,只有“庸俗”,老师还没有这样批过。难道诗可以治这些毛病吗?

  □当然。(○为甚么呢?)诗由十足的文心里出来,我们常常到诗里头去镀个金,受个浸,充个电,让我们的心不那么乱,不那么浮,也不那么死。好比我们的手表,每隔一些时候总要跟标准时校正一下。

  ○诗也有诸子百家,先读谁呢?

  □标准答案当然是读古典级的大家,坦白的说,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句子,我到四十岁才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到五十岁才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六十岁才懂。能在我年轻的时候帮助我的,不是陶谢李杜韩白,是袁子才、吴梅村、黄仲则这些人。

  ○我也该先读吴梅村黄仲则吗?

  □不,我不敢那样主张。从前,我的老师曾经禁止我读他们。可是我在二十岁以前总是觉得他们亲切。现在你问我,我仍然劝你读李杜韩白诸大家,如果读不进去,再退而求其次吧。

  ○怎么有人说年轻人别读旧诗,旧诗里的人生观是不健康的呢?

  □我劝你现在不要读词,词,除了《大江东去》等少数作品以外,教人越读越消沉。诗、并没有这般严重。旧时诗人,动不动伤老,伤贫,伤不遇,未尝不可以当做反面教材。他伤老,我们想到惜阴,他伤贫,我们想到理财,他伤不遇,我们想到“创造环境,把握机会。”你若读诗,我相信你有这消化的能力,读词,就不敢说了。

  ○我读过一些旧诗,不管谁的诗,总有些句子我很喜欢,很受感动。你刚才说“读一句有一句的收获”,我现在读一句算一句,行不行?

  □我赞成,我也有过“读一句算一句”的经验,这一句,有时候对我们很有益处。记得我第一次读到“羲和敲日玻璃声”的时候,马上着了迷,整首诗都忘了,只记得这一句。

  ○羲和好像是神话里的人物?

  □传说他是太阳神的御者,也有人说他是太阳的父亲。但是诗人笔下的太阳和羲和另有崭新的关系。“羲和敲日玻璃声”,诗人的想象多么丰富,多么大胆!英国有一家电影公司,产量不大,产品很精致,他们每一部影片前面的固定片头,就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男子挥起长槌敲响一面大锣,我每次看见这个画面,就想起羲和敲日,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用机关枪扫射太阳,叮叮当当漫天都是锣响。

  ○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也做过登陆月球的梦,一且身临其境,月亮就不好看了。

  □欲上青天揽明月不一定登陆月球。如果中秋赏月,天公偏不作美,你有没有想过飞到云层上面去看月亮呢?(○没有。)从现在起,你可以这样想。

  ○记得有一次经过一家装裱店,他们正在裱一副对联,下联是“秋空一蝶下寻花”,我一看,登时傻了,上联是甚么也忘了问。你说“秋空一蝶下寻花”好不好?

  □很好,秋阳之下,偶然有只蝴蝶在飞,我也见过。当时的感觉是这只蝴蝶也活不长了,从没想到它寻花,有了“下寻花”三个字,平凡的情景立刻很壮烈。无论诗或散文,这都是高境界。

  ○还有一句诗,“远山一发见人形”,我一方面觉得很喜欢,一方面也觉得很难懂。既然远山一发,距离当然很远,怎么能见到人形?

  □这首诗是写日景还是夜景?

  ○夜景。

  □既是夜景,解释不难,这时山在天幕之下只有一个轮廓,彷佛是个“人”字。

  ○原来是这个意思!那就平淡无奇。

  □又不尽然。你看这里有一根头发,它有起伏,但是并不耸起。“青山一发”通常是形容一列长长的远山,“青山一发”和“见人形”通常不连在一起,如今联在一起,应该另有内涵。

  ○还能有甚么别解不成?

  □我不敢确定。这句诗中的意念如果到散文家手中,也许是真的把山当作一个饱经沧桑的巨人,石涛画出来的山就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天地苍茫,万籁俱寂,这个赫赫巨灵犹背天而立,||或者面天而坐,||颇有神话意味。也许散文家的灵感是由山的人形线条想象到山中居民,山中居民受地理环境限制,生活特别劳苦,那些人坚忍的表情和劳动时的姿势,一时俱在眼前。不管这句诗应该怎么诠诂,你受到它的启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不需要注释家认可,你是找写散文的材料。

  ○诗人的一句话就是一篇散文?难怪你说,诗可以一句一句的读。

  □有时候,你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读。(○哦?)有时候,你读一首诗,你对那首诗不能了解,不能接受,好像白费时间。||你的时间不会白费,里面总有一个字吸引你,你从这个字的用法看见文心。例如“水声激激风生衣”,不是风吹衣,不是风拂衣,是风生衣,整句诗全靠一个“生”字。

  ○风生衣是不是衣上生风?(□我想是的。)我当初在成语字典上看见这四个字,字典的解释是风拂起衣襟。我对这个解释有些疑惑。

  □风拂起衣襟也没错,不过只限很小的风,轻柔的风,风吹过来,简直没引起你的注意,直到衣襟飘上来,你觉得好像是衣襟搧出风来。这才是衣上生风。

  ○风那么轻,那么柔,又怎能把衣襟掀起来呢?

  □噢,这得解释一下。从前的士人多半穿长衣,很少短打。天气温和,衣服的质料应该很薄。这种衣服的大襟招风,像是江心的船帆。所以“衣上生风”也不全是诗人的主观。

  ○这么说,“衣上生风”现在用不上了?我们的制服太短,我们的风衣太厚,都不合“生风”的条件。也许女同学的裙子能“裙下生风”。

  □不行,“裙下”两个字另有固定的涵义,不能轻易改变。衣不生风,也就算了,你有没有见过雾由无而有,由淡而浓、渐渐淹没了树林?那些雾就像从树身上蒸发出来。在你眼里衣不生风,树可能生雾。

  ○我不大会描写风景,看看同学们的作文簿,也多半不大注意写景。读诗能不能增加我写景的能力?

  □能,你已经学会了“树生雾”。有没有读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读过。)这两句诗使我们想起“大远景手法”,把洲和树林都缩小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不是大远景手法?

  □我想不是,大远景可以把千山万径尽收眼底,但是鸟和人就无从谈起了。“千山鸟飞绝”应该是电影的“摇镜”,镜头由左到右摇过去,画面像个手卷次第展现,这才看得出山中无鸟,径上无人。

  ○远看一处攒云树,||

  □大远景。

  ○近入千家散花竹,||

  □这是“推镜”,摄影机往前推,景的纵深一步一步显现出来,犹如我们走进桃源,一面走一面看两旁的屋舍人家。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这一句“山月随人归”,使我联想到另一句“星月似随吾马东”,它们之间有衍生的关系。秋风未动蝉先觉,春风未动梅先觉,春江水暖鸭先知,三者也有衍生的关系。你看,诗不但可以帮助散文,诗也帮助诗。

  ○散文和散文之间有没有这种衍生的关系?

  □有,不过不像诗这样容易体会。先看诗怎样帮助诗,再想诗怎样帮助散文,最后再想散文怎样帮助散文。

  ○模仿?

  □先有“山月随人归”,后有“星月似随吾马东”,意思模仿,句法不模仿;先有“秋风未动蝉先觉”,后有“春风未动梅光觉”,句法模仿,意思不模仿。这种衍生应该受到鼓励。

  ○不得了,诗真是个宝贝,每一句都有用处。

  □可不是?你再想想看;“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回头一看,是写景的一个奇招。你写游记,最后离开海滩,踏上归途,有没有回头一看?

  ○忘记了有这一招。

  □下次记住了。有许多感觉,我们可能忘记了,诗提醒我们。例如我们写文章一向注意视觉和听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既好看,又好听。可是我们还有嗅觉呢,还有触觉呢。

  ○风生衣就和触觉有关系?

  □有一句“霜凄万木风入衣”,要用触觉来欣赏。注意那个“凄”字,霜使所有的树木变得很凄凉,所有的树木都裸露在寒冷的空气里,这时人在野外,风入衣里,||不是风生衣,是风入衣,风把衣服穿透了,风从领口袖口钻进来了。

  ○别说了,我要感冒了。

  □有一句“沙鸟迎人水气腥”,海水有腥气,沙鸥身上也就有腥气,沙鸥朝我们飞过来,把水的腥气带来了,你看诗人的嗅觉有多灵敏!

  ○我知道我该怎样读诗了。你刚才说“不学诗,无以写散文”,我还以为你开玩笑呢。你说,我该花多少时间读诗?

  □你啊,你读一辈子!

 

第十五问

 

  ○你这是做什么?为什么守着一盆清水,水里全是火柴梗呢?

  □我在做一个小小的研究。你过来,我擦一根火柴给你看。你看!先是火柴头的一部份射出火苗来,接着火柴头的其它部份响应,你看,火焰里裹着一种冲突,一种挣扎,把火焰撑成某种形状。你看,像鱼要出网,像岩石要大踏步走开。这一瞬非常非常好看。

  ○你一直在这里看火柴燃烧?

  □这是一种“无可名状之形”,可以当美术品欣赏。每一根火柴燃烧成一个独有的形状,不和别的火柴雷同。我再擦一根给你看,它们谁也不抄袭谁。我真想把一根一根火柴燃烧的形状拍成照片,拍一千张,一万张,看它到底有重复没有。

  ○地上这盆水是做什么用的呢?

  □我要把烧剩的火柴丢在水盆里,我怕引起火灾。

  ○我来擦几根火柴试试看。||火焰是非常非常美丽的东西。||你怎么想到用火柴做试验的?

  □火柴最经济,最方便。火柴的燃烧最自然,不像焰火那样呆板。火柴的燃烧有起步,有展开,有衰落,也就是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局,很像是写一篇作品。尤其是,它们从不重复,每一根火柴都在创作。

  ○我正在学棋。我的老师说,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下过多少盘棋,每一盘棋,由开始第一步到结局最后一步,走棋的次序都不相同。没有两盘棋的过程完全一样。这话你信不信?

  □我信。如果象棋没有办法不重复,围棋一定能够。学棋的人,照着古人流传下来的棋谱,故意重演一遍,当然不算。据说,两人对奕,若是全部着子的经过和古人的某一盘棋完全相同,当最后一子落下的时候,马上雷电交加,山摇地动。

  ○这是为什么?

  □因为发生了使自然界震恐的大事。

  ○这就奇怪了,照我的想法,应该是有人超越了古人的成就,创造了新的纪录,这才值得惊天动地啊。

  □大自然是厌恶抄袭、反对复制的。福楼拜甚至说,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不敢断定,我敢说,没有两棵柳树或者两棵榕树完全一样。至于长江决不模仿黄河,泰山决不模仿华山,那就更不用说了。文艺创作取法人生和自然,所谓“法自然”,就包含这种不与人同的精神。

  ○我们初学乍练,总要模仿吧。

  □当然,当然。“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也有一个模仿的阶段。不过这个模仿,也不像同学们想的那么容易。

  ○老实说,我一听到创造呀,创新呀,就觉得茫茫然无从下手。你还是多谈一谈模仿吧。

  □当年我读中学的时候,国文教科书里有一篇文章,开头就说:“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

  ○这话好像很可笑,怎么能做课文?

  □我们读过这一课之后,有一个同学就在作文簿上写:“我家有两课石榴树,一棵是石榴树,一棵还是石榴树。”

  ○敢情他是在模仿呀?

  □我家有两棵树,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树。那么是什么树呢?一棵是枣树,哦,枣树。那另一棵是什么树呢?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哦!也是枣树。人家的叙述有层次。如果说,“我家有两棵石榴树”,张口见喉,什么都告诉了读者,下面两句话岂不真正成了笑话?

  ○层次,原来是层次。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写“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柳树,还有一棵也是柳树”?

  □你家有两棵柳树?院子好大啊!

  ○其实我家什么树也没有。

  □那,你不如说“我家没有树,没有枣树,没有柳树,没有石榴树,什么树也没有。”为什么没有树?底下接着写“因为我家住在公寓的高楼上”。

  ○公寓,高楼,当然没有树喽。

  □阳台上有几盆海棠。

  ○好哇,这几盆海棠可稀罕。

  □文章就在几盆海棠上。

  ○我常想,你们年轻的时候,人是什么样子呢,社会是什么样子呢,你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好玩的故事,我们很想听。

  □好玩的事情,有趣的事情,你们这一代才有,我们那时候岁月艰难,苦得很啊。

  ○那就说个“苦的故事”吧。

  □我们那时候读的是中学,穿的是军服。(○为什么穿军服?)当时正是八年抗战,学校实行军事管理。(○穿军服那可好玩啊。)那时候的军服料子很差,刚刚发下来的军服,穿了上操场,一个“卧倒,起立”,扣子全没啦!(○钮扣哪里去啦?)你想不到吧,钮扣不是金属做的,是陶土做的,禁不起卧倒,起立,碎掉啦!

  ○现在有一些耳环,一些别针,都是烧砖烧瓦一样烧出来的,也很漂亮、很结实呀。

  □那时候哪有这种原料和技术啊。

  ○扣子没有了,不是很狼狈吗?

  □是啊。有个同学就在作文簿上立下一个志愿,他说他将来要用黄金打成钮扣,钉在他的衣服上。(○老师怎么批的?)老师还说他有志气哪。(○后来?)后来他正式从军,一帆风顺。抗战胜利那年,他就真的换上全副黄金钮扣,还拍了照片,寄给我一张。(○这样做,不是挺浅薄的吗?)唉,没两年功夫,我碰见他,他一脸风尘,又是钮扣全没啦!

  ○这个人好可怜啊,你再说个别的故事吧。

  □你是找我谈作文的呢,还是来听说书?

  ○是谈作文啊。

  □你听出来了没有?开头是钮扣,结尾又是钮扣,如果是写文章,这叫“蛇衔其尾”。

  ○蛇衔其尾||蛇衔其尾||

  □你写过“蛇衔其尾”的文章吗?(○没有。)要不要试一试?你到海滨去远足,忘啦?

  ○我们那天坐着游览车,每人带着一罐可乐。路上,导游小姐带头要大家唱歌,我们把喉咙唱干了,就喝可乐,还没到目的地,就把可乐喝光了。老师说,空罐不准乱丢,要丢在堆垃圾的地方,我们只好一人握着个空罐走上海滩。

  □你们的空罐,后来丢到哪里去了?

  ○我们一直拿着总不是办法,大家一商量,挖个沙坑埋下去吧。(□这个办法不好,海滩是赤脚走路的地方啊。)这一层,大家没想到。谁知道动手一挖,挖出一窝蛋来。(□什么蛋?)导游小姐说是乌龟蛋。我们一人拣了一个,握在手心里,不让老师看见。(□这一下子,乌龟家破人亡啦。)这一层,当时也没想到,只想到回家想办法孵个小龟出来。

  □你们回来的时候,每人手里藏着个乌龟蛋是不是?(○是。)你们去的时候,每人手里拿着个可乐罐。这一头一尾,可以衔接。

  ○可是手里拿的东西不一样。

  □可是手仍然是手。

  ○这样也可以蛇衔其尾?

  □当然。

  ○挺容易的嘛!

  □因为你的材料恰恰好。

  ○你写文章写了这么多年,是不是有时候也找不到材料?

  □写作是一辈子的苦工,写到最后一天也没办法把材料写完。

  ○为什么有人嚷着找材料,也有人说他没有材料?

  □那恐怕是别人出了题目让他写。

  ○我们写,都是老师出题目,又不给我们时间去找材料。

  □等你读大学,写论文,就可以自由找材料了。

  ○你有那么多材料。你的材料,以哪一类最多?

  □这个吗,要看怎么分类。我从没有分类整理过。我想,大概是,多半是些因果相生的材料吧。(○请你解释一下。)天下事有因有果,而果又同时是因。有些材料,你得把握它们的因果关系。就拿你远足来说,远足是因,坐车是果;坐车是因,路上单调无聊是果;调剂单调是因,唱歌是果。下面的因果关系你自己找出来吧。

  ○唱歌是因:口渴是果。(□对。)口渴是因,喝可乐是果。(□对。)喝可乐是因,埋空罐是果。(□别忙,喝可乐是因,空罐是果。老师不准乱丢空罐是因,||)埋空罐是因,得龟蛋是果。(□很好。)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中间有这么多环节呀!

  □想想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如果你们不在车上喝可乐,等下了车坐在冰店里喝,不会发生空罐的问题,以后的情形就不同了。如果老师管得松,你们喝完了可乐就把空罐丢在座位底下,也不会埋空罐得龟蛋了。

  ○一因一果要明白写出来吗?

  □千万不可,要藏在你的叙述描写里。

  ○因生果,果生因,无尽无休,怎么结束呢?

  □所以要“蛇衔其尾”,告一段落。

  ○还有别的办法吗?

  □有。因果循环,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因大于果,例如全体唱歌是大事,一时口渴是小事,因大于果。如果天气太热,心情太兴奋,你喝着唱着昏倒了,这就是大事,就是果大于因。你们为了埋空罐,发现了一窝龟蛋,对你们来说,也是果大于因。

  ○因大于果,果大于因,还有呢?

  □第三种是“果”把“因”消灭了,可以叫做因灭于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你们埋空罐,挖沙滩,没有发现龟蛋,没有发现任何东西,悄悄的埋好,什么事情都没有了,这就是果消灭了原因,再没有下回分解。

  ○这样,远足记就没有趣味了。

  □就你的材料而论,适合蛇衔其尾,不适合果灭于因。

  ○这个“蛇衔其尾”的写法,古往今来,一定有很多人用过?

  □当然。所谓文章作法,都是从已有的作品里归纳出来的。

  ○人家蛇衔其尾,我也蛇衔其尾,万一写出来的文章跟人家相同,那怎么好?

  □不会。||除非你存心抄袭。

  ○我决不会抄袭。我是怕老师发作文簿的时候问我,你这篇作文怎么跟以前某某人写的文章一样?是不是抄来的?

  □以前那个某某人,也在海滩上埋可乐罐子挖出龟蛋来吗?

  ○我想,不会。

  □写作是心灵的活动,心灵十分复杂微妙,人和人尽管心同理同,作品一定不同。我们不是说过吗,两根火柴擦着了,燃烧的姿态都不会完全相同。

  ○我们又回到火柴上来了。

  □蛇衔其尾嘛!

 

第十六问

 

  ○叔叔看了我的作文簿,给我一个大红包做奖品,他要我增加“字汇”。||他是不是嫌我识字太少?

  □你有一个好叔叔。||他究竟是要你增加“字汇”,还是增加“词汇”?你听清楚没有?

  ○好像是词汇,又好像是字汇。

  □在我看来,你的文章是词汇不够。

  ○词汇不够又是甚么意思?

  □从前,有一位先生在会议上发言,他说:“现在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来不成问题,只因为大家忽略了这个问题,以致不成问题的问题终于成了问题。”

  ○怎么这么多的“问题”?

  □这就是词汇贫乏。他好像只有“问题”这一个词可用。他如果知道注意词汇的变化,会用别的词来代替“问题”。

  ○我来试试。“现在要提出一个问题。”这第一个“问题”应该留着。(□对。)“这个问题本来不成问题。”这第二个“问题”呢,(□也可以留着。)第三个“问题”是非换掉不可的了。“这个问题本来不该存在,甚至不该发生。”行不行?(□行。)“只因为大家把它忽略了,”(□换代名词,很好。)“以致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以留着。)终于成了我们的障碍和困扰。

  □很好,你念一念修改之后的发言稿。

  ○现在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来不该存在,甚至不该发生,只因为大家把它忽略了,以致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终于成了我们的障碍和困扰。

  □最后结尾的地方语气急促,改一改。(○怎样改?)可以这样:以致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点断;终于成了我们当前的障碍,点断;也成了我们之间的困扰。整句完成。

  ○增加词汇似乎不一定增加生字?

  □原则上识字越多词汇越丰富,但是并非增加多少词汇就增加多少生字。李白又叫太白,又叫青莲,这些字你都认识,都是用熟字组合起来的。太白又叫谪仙,也许这个“谪”字你很生疏,这才增加一个生字。

  ○我现在知道变换词汇很重要,你能不能再举个例子?

  □夏丏尊先生说过,一个意念可以有许多符号。今,目下,眼前,现在,当代,现代,斯世,并世,我们的时代,这个年头,是一个意念;滥觞,渊源,开端,起源,发生,发端,发韧,开头,开始,开创,开场,揭开序幕,第一步,破题儿,行剪彩礼,是一个意念。

  ○这些意念相同的词,是不是可以随便换用?

  □这可就一言难尽了。“今”是单词,“当代”是复词,一句之中若有好几个词,通常不能都用单词,也不宜都用复词,多半是奇偶相错。“开头”是白话,“滥觞”是文言,该用那一个,得看文章的风格和句子要达成的效果。此外还得考虑到字音,也就是音节。还得考虑一句之内用字能不能重复。我说不周全,说全了你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能照着方子用。

  ○那怎么办?

  □多读。读破万卷,神而明之,都说这个老办法不科学,到了这个“非科学”的层面,还得用这个不科学的方法。你念念胡适的这一段话。

  ○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滴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注意这六个短句用词的变化。)这便是一个大我。||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记功碑,彰善祠,罪状判决书,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的恶谥法。(□注意这一个长句包含的四个比喻。)

  □多读好文章,看人家在要紧的地方反复说一个意思,反复而不重复。看文章怎样才会读着顺口,看着顺眼。看人家长短疏密安排得多么妥当。

  ○我手上要有多少词才够格?

  □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坦白的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皇帝问他的大臣认得多少字,那人回答“臣识字不多,用字不错。”

  ○从前的进士翰林,熟读经史,还说自己识字不多,太客气了。

  □这个答案很出名。回皇上的话,不能不客气。那个大臣如果夸耀渊博,万一被皇帝当场考倒了,后果一定严重。可是对着皇上,你一昧谦虚也不行,你得表示你不是白吃瞎混的人,你有资格在金銮殿上排班,所以下面紧接一句“用字不错”。这个答案可以说不亢不卑。

  ○识字不多,用字不错,我也几乎做得到啊!

  □他们“明训诂”的人,对识字、用字的要求很严。从前有个秀才想越过一条水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那副为难的样子引起一个农夫的注意,农夫对他说:“你可以跳过去啊。”秀才听了,站在水沟旁边,两脚并拢,向前一纵,扑通落到水里去了。农夫说:“你错了,看我的!”农夫后退几步,向前猛冲,右脚先踏上对岸,左脚紧跟过去。秀才纠正他:“你才错了吶,你这是跃,哪儿是跳?”

  ○这恐怕是挖苦书呆子的吧?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故事。打开古色古香的字典看看,“跳”和“跃”确有分别。你如果在《小学》的训练里浸润过,你也可能认为跳跃不分是用错了字,甚至可以说是不认识这两个字。当年中国文化界有文言白话论战,文言一派就有人说写白话文的人不识字。

  ○不识字?不识字?

  □就拿白话文的招牌字“的呢啊吗”来说,“的”本来是白色,“呢”是说悄悄话,“吗”就是“骂”。

  ○哦,那个大臣说自己“用字不错”固然是肯定了自己,说“识字不多”也很有斤两啊。

  □所谓用字不错还有一层意思。王安石的“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没改以前是“庸句”,改了以后是名句,你也可以说“绿”字用对了,“到”字用错了。

  ○所谓错字,应该是字形不对,两点水写成三点水,示字旁写成衣字旁。王安石这个例子只能说是用字不工,怎能说是有错?如果这也算错字,难道“家兄塞北死,舍弟江南亡”十个都是错字?

  □你对议论文的技巧很有心得了!你故意推论到极端,好极好极!春风又到江南岸,“到”字并未写错,是用错。用错和“错字”不同。诸葛重用了马谡,是“用错”了人,马谡还是马谡,并没有别人来冒名顶替。

  □这也只能说是“错用”,错用比“用错”好。

  □就职务着眼,是“错用马谡”,意思是街亭应该由别人来守;就人选着眼,是“用错了马谡”,意思是马谡应该去做别的事情。“用错”下面有个“了”字。

  ○错斩崔宁,崔宁没有抢劫杀人;杀错了崔宁,该杀的另有人在?

  □写白话文照样需要推敲,需要字斟句酌。好的新诗也可能“吟稳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上好的白话文嘛,也许“置之国门不能易一字”吧?白话文并不好“对付”。

  ○人家告诉我,要把白话文写好,得先把文言文学好。(□也有人这样告诉我。)可是又有一种说法完全相反:你看,某某人的文章半生不熟,都是文言害的!(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我到底该听谁的?

  □这要看你是为了升学呢,为了实用呢,还是为了当大作家。(○您就先说当作家吧。)如果当大作家,不但要学文言文,还要学外国文呢,还可能要去提炼方言呢。(○如果是升学呢?)升学考试的测验题,有一半是从文言文里头找出来的。升学考试的作文题,像“仁与恕相互为用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得文言有根柢才下得了笔。

  ○若是只求实用,又怎么说?

  □先给“实用”下个定义:不为升学考试,也不为了当大作家,平时喜欢写写,表情达意,自得其乐,这样的人可以不读文言典籍。(○他能写得好吗?)在七十年八十年前,这样的人是写不好的,因为那时候白话文学还不成熟,得向文言典籍借火取经。现在的情势不同了,用白话写成的作品有这么多,有这么好,文言文的式样手法,文言文的哲理玄思:大都藏在里面、化在里面,开启了从白话文学作品学习白话文学写作的时代。

  ○你的意思是,第一代和尚到西天取经,第二代和尚到长安取经就可以了。

  □晏殊有一首词,说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朱自清有篇散文,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甚么一去不复返呢?”你看晏殊的词是不是藏在朱自清的散文里面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吗?

  □不胜枚举。

  ○照你的说法,为升学而作文,是一条路;为个人表情达意而写作,是一条路;为了做大作家,又是一条路。我希望三条路并作一条,现在考场得意,以后表情达意,将来文坛得意。

  □现在文坛得意的人里面,以前考场得意的也不少。

  ○我需要进中文系吗?

  □现在文坛得意的人,数理出身的人也不少。

  ○我很想右手计算彗星轨道,左手写人生百态。可是老师说我的性格太被动,不宜做作家。我真有点儿不服气哩。

  □老师有老师的道理。拿数学来说,它有十分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推着你走,躐等固然不容易,想掉队也不行。学数理,除非半途而废,只要走完全程,一定能达到标准。文学,尤其是创作就不行,虽然规则也很多,但是你亦步亦趋照本子办事,你就完了。你可以把所有的课程念完,所有的作业都做过,成绩表上的分数拿得出去,可是事实上仍然不及格。文学,尤其是创作,要你自动自发自我造就的地方太多了。

  ○我该灰心吗?

  □当然不必。我只是约略介绍一下文学创作的路怎么走。我当初念书的时候,性向测验之类的学问似乎还没有,老师有他的办法,他找了许多句子来看我们的反应。比方说,为甚么“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和西北有高楼都是古诗里的名句,本来毫不相干,临时扯在一起。有些同学认为这是索然无味的拼凑,老师就认为这些学生大概不会去念文学。

  ○孔雀东南飞对西北有高楼,正在我们班上流传,我还以为是新出炉的故事呢,原来老早就有了。

  □在三国演义里面,有一次,东吴的官员和西蜀的一个神童见面,两人有一场精采的对话。东吴的官员问,天有耳乎?神童答,有耳,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东吴的官员问,天有头乎?神童答,有头,头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官员问,天有姓乎?神童答,天有姓,姓刘,因为天子姓刘。东吴的官员很不客气的说:“日出于东!”西蜀这一位神童也不客气的说:“日出于东而没于西。”

  ○日出于东,东吴认为他们才是正统;日出于东而没于西,西蜀认为你们东吴碰见西蜀就完了。西蜀的这个神童很有机智。

  □也可以说他很有文学天才。两个人一问一答,看字面,答案和问题全不相干,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政治上的心理作战,两者不但有关系,简直是天造地设。你学化学,学工程,甚么和甚么一定有关系,能组合,甚么和甚么一定没有关系,不能组合。文学就简直没准儿,作家,尤其是大作家,常把我们认为完全无关的甲和乙连在一起,组合成丙。而且这个把戏层出不穷,世世代代做不完。

  ○我们已经谈了很久。这一次不能“蛇衔其尾”了。

  □这一次是行云流水,行其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

 

第十七问

 

  ○昨天,我们的作文课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师忽然出了个题目要我们写诗。

  □写诗怎么会是大事?

  ○因为我们的作文从不写诗。

  □为什么以前没写过诗?

  ○考试领导教学嘛!联考作文几时有过诗啊?

  □写诗也可以锻炼文字。你们的老师是一位良师,他在从各方面增进你们的作文能力。

  ○可是同学们直抱怨呢。

  □他们有没有想到,万一联考作文要你们写诗怎么办?

  ○是啊,有备无患。诗该怎么样写?究竟要不要押韵?我们很有一番争论。

  □诗,要讲究“韵”,但是不一定“押韵”,押韵是在诗句最后一个字安排脚韵。现在有很多新诗都不押韵。不过,如果你初学乍练,没有把握,那就押韵吧,押韵比较安全,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不大像诗,押了韵就像多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魏,蒋沈韩杨,还是不像诗呀。

  □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晨,晨宿列张,就几乎像诗了。辛弃疾的“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把它单独摘出来,脱离了韵脚的队伍,也就几乎不大像诗了。

  ○押韵不是就不自由了吗?

  □那大概是指从前的律诗吧,现代新诗押的是“自由韵”,不难。如果“小河”不协韵,“小溪”也许就可以了;如果“小溪”也不协韵,“细流”或者“微波”也就可以了。三年也可以说是三载,三秋,三岁,也可以是千日,千天,千个晨昏,地球一千次自转,由你挑选。我想押韵难不倒你,押韵反而训练你,使你对词汇更能灵活运用。

  ○我没有押韵:我等待春天/只等来声声蝉叫/秋使我看清楚了/后面是个严冬。我是这么写的。

  □你想不想押韵?如果想押韵,只消稍稍改动一下:我等待春天/只等来一树蝉声/秋使我看清楚了/后面是个严冬/你看,你并没有丧失多少自由。

  ○下面我写的是:冬天到了/春天还很远/只有老农夫不声不响/藏起他的种子/

  □这四句很好,不押韵也可以。如果你想押韵,这回恐怕得改动句子。冬天到了/春天在哪里/那边住着一个老农/你去问他的种子/

  ○这么一比较,还是应该押韵,押了韵才像是诗。

  □也还言之过早。诗的韵不只是脚韵。我们索性把你的诗再改一次:冬天依然寒冷/而春天遥远/老农默默/床边藏着一坛种子/在这四句诗里面,天,然,寒,远,边,坛,也都是韵。

  ○听你这么说:我觉得写诗很有趣。我想学诗了。

  □诗比文更难说个明白。诗有诗理,跟文理不完全相同;诗有诗法,跟文法不完全相同。

  ○现在照你的定义,这诗理诗法是怎么回事?

  □这要诗人来说。这要诗人写一本书来说。我提出这个名词来,只是告诉你诗和文不同。你要经常体会、玩味两者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在那里?

  □就拿你的游记来说吧,你们出发,唱歌,喝汽水,埋空罐,取龟蛋,由头到尾,是一连串,是一整天。如果你不写游记,写诗,你多半得把一连串缩成一个点,把一整天缩成一刻。

  ○这一个点是什么?

  □依我的感受,是你的手,你的手是个关键,先握着汽水罐,后握着龟蛋。

  ○这一刻呢?

  □如果诗心所凝的那一点是手,诗心所聚的那一刻,我觉得是回程的车上。去的时候,注意力在手上,回来,注意力仍在手上,热闹好玩以及风景都不重要。你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到了徐志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到了你们,手里握不住海浪,握不住海鸥,握不住帆影。可是你们的手仍然紧紧握着。

  ○去时握的是空罐,来时握的是龟蛋。

  □如果作诗,你也许得说去时握的是物质,来时握着一个生命。诗有诗的语言。

  ○诗的语言很抽象吗?

  □不然,诗常常把具体的说成抽象的,又把抽象的说成具体的。

  ○刚才把夏天说成一树蝉叫,是把抽象的说成具体。(□不错。)把冬尽春回的希望说成老农收藏的种子,也是把抽象的说成具体。(□对。)

  □现在再把你的诗修改一下。冬天到了,不妨改成“冬,刮干净了画布”。春天还很远,不妨改成“春天还在准备颜料”。

  ○这是拿画油画作比喻。

  □你可以用这个比喻写到底:由第一笔到最后一笔/都贮在农家的种子里/你也可以撇开这个比喻:农夫默默的抽烟/心里只悬念他收藏的种子/

  ○冬,刮干净了画布/春天还在准备颜料/农夫默默的抽烟/只悬念他收藏的种子/没有韵了?

  □这只是初步的腹稿,用韵得进一步润色。

  ○秋是裸体的女神,落叶是她的随从。||这句诗怎么样?

  □谁写的?

  ○同学。

  □他有诗才。“裸体”使人想到水落石出,木叶尽脱,也想到凉风起天末。如果能含蓄些更好,例如,“秋,你是裸体的吗?”

  ○下面落叶一句呢?

  □也很好。如果稍作修改,可以写成“在落叶的前呼后拥中走来。”不过,诗有一种手法,上一句和下一句不一定很连贯,每一句像一个岛屿没有安排渡船,不过它们仍然是一组群岛。“秋,你是裸体的吗?”下面一句不妨是“你把布告写在落叶上。”一叶落知天下秋嘛。再下一句不妨是“每一张日历上都堆着萧瑟。”三句中间没有什么因为,所以,以致||

  ○诗,不是也有韵脚响亮,句法整齐,句句清楚明白的吗?

  □这又分两种。你听这一首:在那忘了名字的地方/登岭摘星/形影飘飘羽化/梦里醉里/那山越来越高/那星越来越大/年年月月/摘星的人儿变小了/是什么时候/你,我,都已缩到地平线下?/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每一句明白如话,可是整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好,这是一种。下面介绍另外一种:每天/打开房门/只看见地球自转/寻人广告呼喊你的名字/天涯海角都传遍/海枯石烂/回声一雁/奈何天/浮云片片/

  ○句子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也很明白:他要找一个失去的人,可是怎么也找不回来。

  □这又是一种。你喜欢哪一种?

  ○这,我不知道。你看我学哪一种好?

  □我可不敢替你出主意,你最好去问你的老师。联考作文题为什么一直没有诗?主要的原因是,阅卷评分的标准难定,比散文更难客观公正。喜欢某一种诗,爱之欲其生;讨厌某一种诗,恶之欲其死。

  □你自己呢?说说你自己的意见好不好?

  ○诗,和散文的差别越大,我越喜欢。诗,我希望它给我另一种文体的喜悦和冒险。你听:隋堤死了/老柳替它活着/朝阳和夕阳孪生/晚霞洗掉凝脂/星群蘸水磨去古锈/草原把天空黏住了/白云怎么逃得出去/

  ○这诗什么意思?

  □你可以说它毫无意义,随手摔进字纸篓里。你也可以解释它,发挥它,演讲两个小时。读诗读了名家的解说,你才知道解诗和作诗同样不简单,从简单一句话背后找出丰富的意义,所有难懂的地方都能懂,所有不连贯的地方都连贯起来。“名高好题诗”嘛!名气、地位到了那个程度,读者不再用成见排斥你的诗,敞开心灵接纳你的诗,自动跟你合作体会你的诗,一首“越看越不懂”的诗可以变成“越看越懂”。

  ○我们怎会有那个资格?

  □那,你就写另一种诗。你听:往事如烟,过去算了/旧梦无凭,醒来算了/碎琉璃,黏不牢/留得青山在/春天会再来到/江南岸,又绿了/三月花开得比二月茂/今年树长得比去年高/啊/往事如烟,过去算了/

  ○这一首很好懂,而且有积极的主题。

  □也押了韵。你也许现在应该写这样的诗,这种诗引起的抵抗力比较小。||我是说“也许”,“现在”。

  ○我们老师说,诗应该明白如话。(□好。)可是整首诗也应该有言外之意,不要太浅太露。(□好!)他举的例子是: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他说这四句诗明白是够明白,可是没有余味,不过是叹惜自己老了,||老了又怎样呢?落花不扫又怎样呢?

  □老师有没有举正面的例子呢?

  ○没有。他说到这个地方,下课铃响了。

  □我来替他补充一个吧。春风春雨有时好/春风春雨有时恶/春风不吹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同样是写落花,这四句比较有味道是不是?

  ○这四句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有很多意思没有说出来。(□有余不尽。)他没说出来的,好像并不是落花。(□言外之意。)这就得请你解释一番。

  □春风不吹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两句诗有比喻的功能,读了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立刻想起许多事情来。父母总是爱子女的,有人说,如果世上没有母亲,所有的儿童都会在四岁以前死于麻疹。“春风不吹花不开”。可是,父母对子女如果一昧溺爱,该自立的时候不让他自立,该受挫折的时候不让他受挫折,到他十五岁二十岁的时候还要用襁褓包住他,那反而把他害了。“花开又被风吹落”!

  ○这几天,历史老师正在讲二次大战,他说那时候德国很厉害,把很多小国都占了。英美这方面用各种方法鼓动这些小国的人民抗德,英美的宣传人员对那些小国的人民说,这是你们的土地,怎么可以让德国人占据,你们民族有光荣的历史,怎么可以让德国人骑在头上。要反抗呀,要自主呀,要维持自己的尊严呀!当时这些国家的老百姓都参加了游击队打德国兵,他们英勇得很!(□春风不吹花不开。)可是,大战结束了,德国失败了,英美胜利了,那些小国纷纷独立自主,也都不像战前那样听英美指使了!(□花开又被风吹落!)难道那四句诗也能包含这段历史变化?

  □你认为能,就能。

  ○人家不说是牵强附会吗?

  □你再念念“今年花似去年好。”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如果是这四句,你即使想牵强附会,能附会上去吗?

 

第十八问

 

  ○你写文章写了这么多年,累不累呢?

  □有时候累,有时候不累。||写你想写的文章,文思汹涌,笔不停挥,手累,脑不累;写你不想写的文章,搜索枯肠,榨干柠檬,脑累,手不累。

  ○怎么会有想写的文章和不想写的文章?

  □你做功课,也有想做的作业和不想做的作业,是不是?

  ○我们的作文两星期一篇,老师出题目,下课以前交卷,不想写也得写。你怎么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学校里的功课很多,你并不是每一门功课都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功课,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你也得好好的做,教育制度要你做。写文章也是一样,有些文章是你自己要写的,有些文章是社会要你写的。古人把文章分成两大类,一种叫“传世”的文章,一种叫“酬世”的文章,酬世,可以说就是应付这个社会。

  ○应付社会?

  □是呀,谁能不应付社会呢,画家,总有许多画是为应付社会而画的。名伶名票,总有若干次演出是为了应付社会而登台的。从前有一位老前辈办杂志,他对我说:“你可要多写文章来啊,你写文章又不用花钱。”

  ○不要花钱?甚么意思?

  □他办杂志要买纸,要付印刷费,要开支工作人员的薪水。我呢,提笔就写,不要成本。

  ○那是没有稿费的了?(□当然。)那一定写得很累?

  □人家办杂志有人家的宗旨,有人家的编辑计划,文章要甚么题目,写多少字,甚么时候交卷,都不能随便。就算是有稿费,写这种文章也是累。我想韩愈当年写《原道》,一定不累,他为这人那人写墓志铭,一定很累。

  ○能不能做个不“酬世”的作家?

  □我见过三种作家。一种是,志在酬世的文章和志在传世的文章写得同样好,你酬世,“世”也酬你,所以这一类作家活得很漂亮。第二种,志在传世的文章写得很好,勉强酬世就大有逊色,可是,他既然薄有文名,社会往往要藉重他的名气,也就常常给他安排一个座位。第三种,根本不肯或不能酬世,他没有那个才能,也没有那个心情,社会就说:“好吧,你去走你的独木桥吧。”由他自生自灭。

  ○你好像在说没有办法不酬世?

  □我没有那样说。我是说,你可以不酬世,但是不要希求得到人家酬世得来的东西。拿你的功课做比喻,你可以不喜欢数学,不喜欢英文,但是你得“拒绝联考”。

  ○这到底不完全相同。我不能做拒绝联考的学生,但是我可以做拒绝酬世的作家。

  □你为甚么不拒绝联考?

  ○因为我要实现理想,追求目标。

  □那么酬世也未必一定是错。有时候,作家个人的理想可以包容在社会整体计划里面。

  ○既然这样,酬世就不累。

  □还是累。(○怎么会?)你肚子饿了,该吃饭了,正好手上有张洒金的请帖,地点很豪华,场面很隆重,主人很尊贵,同席的客人很陌生,这餐饭你会吃得很累,如果是和一两个好友下小馆子,就会很轻松。

  ○这恐怕是你一个人的感觉吧。

  □但愿如此。

  ○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谁还当作家呢?

  □我一直没有教你当作家,我一直在教你作文。你作文不是为了当作家,是为了功课、分数,是为了将来你能使用一种工具保护自己,帮助别人。

  ○说起来现在是分数要紧。依你看,我去参加联考,作文可得几分?

  □赶考有“考运”。

  ○那不是迷信吗?

  □考运是自有科举制度以来中国士子的“共识”。从前的考试科目是“三篇文章两首诗”,可以说只考作文,赶考的人好像拿了一大把奖券到考场去对奖,进了考场,试官把“号码”发下来,一看,自己的号码对得上,就中了,对不上,就名落孙山。多读书就是多准备号码。

  ○如果所有的号码都在手上,岂不稳操胜算?

  □还有一个因素。你的文章有你的风格,有你的“气味”。如果试官喜欢这种“气味”,你就占了便宜,反过来说就吃了亏。他为甚么不喜欢你的“气味”?有时候是不可理喻的,有个阅卷委员讨厌倒装句,凡是有倒装句的卷子一律扣十分,为甚么?因为他有一个朋友笔下喜欢倒装,而那人骗走他一笔钱。

  ○如果文章写得很好,能克服别人的偏见不?

  □能,然而不是百分之百。别人都说杜甫到了晚年律诗越做越好,戴南山却说“子美夔府以后之诗,殊不佳。”司马光不喜欢太史公,托尔斯泰不喜欢莎士比亚。你去找谁讲道理去?

  ○难怪很多同学不对作文下功夫,他们把精力用在数学上,他们说数学可能考一百分,作文怎么也考不了一百分。他们是从“总分”着眼,数学成绩可以把“总分”累积得高一些。他们大概还没想到作文要赌运气。

  □不错,只听说数学考一百分,没听说作文一百分,可是也只听说数学考零分,没听说作文零分。有人当年三角几何一百分,后来开运输公司,天天调度他的八十辆汽车,当年的一百分,一分也没剩下。有人植物学考一百分,可是后来一辈子做盲哑学校的校长,植物学也全还给了老师。如果你作文考九十分,八十分,成绩永远跟着你,你永远得它的方便,不管你干那一行,也不管你活多大年纪。

  ○好,我来个极端推论:与其数学一百分,作文零分,不如数学八十分,作文也八十分。

  □你现在去考作文,八十分管保可以拿到,除非考运特别坏。

  ○关于考运,我想起一件事,有人碰上议论文的题目,直嚷倒霉,有人碰上抒情文的题目,连说自己流年不利。议论文、抒情文,究竟哪一种容易?

  □可以分两步来回答。一、人的气质秉赋不同,有人觉得议论容易,有人觉得抒情容易。二、所谓难写、容易写,并不是白纸黑字写出来而已,还要包括读者有没有反应?肯不肯接受?一般而论,抒情文比较容易“成立”,议论文就要通过许多考验。

  ○这是怎么回事?你得仔细发挥一下。

  □假如有人丢了他的表,他很心痛,也觉得很不方便。左腕上没有表,似乎比右腕细了很多,左手也比右手小了很多。夜晚做梦,梦见他的表摇摇晃晃回来了,浮在空气里,比脸盆还大,像个鬼脸。||你有甚么感想?

  ○他很喜欢他的表。他的表大概是纪念品吧?

  □你反对不反对他做哪个梦?

  ○我怎么能管他做梦?

  □答得好!你可以代表许多人。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有人说,人不戴手表怎么成,这个社会应该人手一表,否则就不算现代人。||你有甚么感想?

  ○这个人真是的!他需要戴表就戴好了,何必囊括天下?我到夏天就不爱戴表。

  □好!你的反应也代表许多人。通常,读者面对抒情文,总觉得那是“他”的事,是私人的事,当他面对一篇议论文的时候,他的感受不同,他觉得这是大家的事,也是他的事,因为“他”管到咱们大家头上来了!

  ○你在《七巧》里说,议论文容易引起反驳辩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天我们谈诗,我说诗需要读者合作。这几天我想到诗容易得到读者的合作,抒情文也比较容易,议论文就难。“春江水暖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这一问并非没有道理,不过这一问却是问到议论文的天地里去了。李白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倘若他写的是论文,人家就要说他牵强附会,歪缠胡扯。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牧师到我们住的小区里布道,分给大家每人一本小册子,我得到的是《马太福音》。牧师再三强调一句话:“我得着主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有个邻居突然问道:“食物吃下去是要变成大便的,主的言语到最后不过是一堆大便,有甚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学到一些东西。牧师是在使用比喻,以甲比乙,甲乙并不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只有一部份相同。“笑雷嗔电”,拿雷电形容喜怒无常,变化莫测,“笑嗔”和“雷电”只连着这么一丝,读者顺着这一丝去想,比喻才可以成立。这在抒情描写多半不成问题,到议论就不同了,读者可能不想那相连的一丝,去想那断裂的两截。甚么笑雷嗔电?你们家开发电厂吗?

  ○那天,牧师也说,食物吃下去并不是变成大便,而是变成肌肉了,变成力气了,变成智慧了。

  □你想的是力气、智慧,人家偏要去想大便。以后你议论文不要太依赖比喻,比喻的用处有限。

  ○不靠比喻靠甚么?

  □靠证据。

  ○如果想推翻别人的主张,是不是可以先推翻他的比喻?

  □你可以故意跟他的比喻不合作,夸张不能比、不相同的地方。不过这也不是主力,主力战是推翻他的证据,或者提出不同的证据。

  ○唉,每逢读人家的文章,我总以为抒情文清静,议论文热闹;抒情文怕麻烦,议论文找麻烦;抒情文有理讲不出来,议论文没有理也要找理来讲。

  □你对作文升堂入室了。抒情是“自了”,议论是度人;抒情要文情并茂,文尽情未了,议论要理直气壮,理不直气也要壮,理屈而气不穷;抒情近乎王道,议论近乎霸道。

  ○霸道?

  □这也是比喻啊!

 

第十九问

 

  ○人家谈作文都会谈到文学,你也谈谈文学吧。

  □你要我怎样谈?

  ○文学究竟有甚么用处?

  □我先介绍一下两个极端的看法。一个是,文学有很大的力量,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治国安邦。另一种意见恰恰相反,认为文学是没有用的文人做的没有用的事情。

  ○这两种意见,你大概都不赞成。(□不错。)请你把第三种意见提出来吧。

  □文学有用,它的第一个功用,是娱乐。

  ○娱乐?娱乐价值和文学价值能并存吗?

  □能。一般来说,人以享受乐趣的心情去接近文学。那是星期六的心情,不是星期一的心情;是上俱乐部的心情,不是上教堂的心情;是退役的心情,不是入伍的心情。

  ○人有两种心情?(□可以这么说。)两种心情都很正当?(□都是人之常情,都应该予以满足。)两种心情有两种不同的需要?(□拿破仑上火线的时候需要军用地图,下了火线他需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二分法,倒是把争论解决了。

  □人有工作的时候,有休闲的时候。“工作”有工作时的问题,那些问题不能用文学解决。(○所以有人说文学无用。)休闲有休闲时的问题,文学就派上了用场。

  ○休闲活动,方式很多,有甚么理由特别提倡文学?

  □我们并不特别提倡文学。你爱做甚么就做甚么。

  ○总得选一种“有益”的活动。

  □选一种“无害”的活动也可以,无害的活动可以防害,所以无害就是有益。人在工作的时候总盼望休闲,到了休闲的时候才知道休闲的时候比较危险,工作的时候比较安全。从前,我的家乡,农人从早忙到晚,只有阴历年前后一两个月是“农闲”,农闲期间一过,不是有人自杀,就是有人出走,因为一到农闲的日子,到处都是赌局,有人赌得昏天黑地,把一年辛辛苦苦的收成输光,还欠下很多赌债。他也许把太太气死了,也许把母亲气死了,也许自己后悔死了。现代人的休闲时间比古人多,休闲的时候做甚么,非常重要。

  ○我们学生,寒假暑假也天天补习功课,只恨一天没有二十五小时,哪里还讲究休闲活动啊。

  □功课压力这样大,本来是不该有的情形。不过我在这里不批评今天的教育。我只说你在学校里学习终要告一段落。以后,你多半不能一天用二十五个小时来工作。你会有闲暇。

  ○人有了闲暇,也不一定阅读文学作品吧?

  □不一定阅读,也不一定“不”阅读。辩论术里面有一种“戳汽球”战术,汽球虽大,你只要在上面戳个小孔。谁说人在休闲的时候需要文学?没看见电影院、体育馆里那么多人吗?电影院、体育馆就是在汽球上戳成的小孔。其实这种办法并不能把对方真正驳倒。不错,电影院里坐着那么多人,可是那些人并不永远坐在里面,他们回家以后呢?不错,电影院里坐着那么多人,可是电影院外面呢,人岂不更多?整个状况是︰有人要进夜总会,有人要进电影院,有人要进体育馆,有人要进书店;不仅此也,人,有时要进夜总会,有时要进电影院,有时要进体育馆,有时要进书店。

  ○难怪小说总是畅销,小说的娱乐价值很大,谁不喜欢感人的故事呢!诗和散文,我们能用娱乐的眼光去看它吗?

  □能。我们所谓娱乐,是指身心放松,现实的压力解除,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圆满自足的小世界里。这些,小说,诗,散文,都能给我们。

  ○文学能给我们的,应该不只娱乐。文学的第二种功能是甚么呢?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这又分三方面,一是文化遗产的承受,二是人情世态的了解,三是生活境界的提高。

  ○你今天谈话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好像是提出一篇论文。我记得你以前说过,中华民族好比一个大家庭,李杜韩柳温苏都是久藏的家珍,身为中国人应该一件一件玩赏过,至少也该看过清单。你说“文化遗产的承受”,大概还是这个意思吧。

  □中国文化的遗产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人人可以自动地自由地去取它用它,没有任何限制。这不像分房子分地产,你多一分,我就少一分。这种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和研究中国文学有甚么分别?

  □研究中国文学是维护、陈列这些好东西,而我们不以此为专业,只是高兴了就拿出来把玩一番。

  ○下面一个小项是“人情世故的了解”,这个标题对我很有吸引力。我们年轻,常常觉得别人很难捉摸,向长辈请教吧,他们总是笑一笑︰“你长大了就会明白。”长大?要长多大?

  □在这方面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你。文学作品是专门表现人心的,人心隔肚皮,文学却是一面透视镜,人心海底针,文学却是一付探测器。

  ○文学作品怎样帮助我们?文学作品里的人和事,总是在云里雾里,真真假假。

  □云里雾里,是它感性的一面。几个月后再看一遍,就可以把云雾拨开了。抒情诗是作者的交心运动,长篇小说是作者指挥的人性大演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不一样,你要同中求异;人与人也有共同的规律可寻,你又要异中求同。

  ○有一次,爸爸带我参加宴会,我们到得比较早,就和主人一面聊天,一面等待。爸爸问︰“今天你请了哪些人?”主人念出七八个名字来。爸爸告诉他,某人可能迟到,某人可能缺席,某人大概不待席终就要告辞。这天晚上,爸爸的预测一一都应验了!真奇怪,我到现在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些本事。

  □为甚么有人缺席、有人迟到、有人早退?因为人是不一样的。为甚么令尊大人能够预测他们的行为?因为甚么样的人,在甚么样的条件下,会怎样做,大致有个规律。

  ○我怎么不觉得有规律?

  □人,多半是在父母膝前长大的,父母,不管是甚么性格,甚么背景,处于甚么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利害!总是为孩子想。而孩子心目中,父母最单纯,最容易了解,父母在甚么样的刺激下会产生甚么反应,他能预测。孩子慢慢长大了,和家庭以外的人接触,那些人不是他的父母,那些人由于性格,背景,环境,利害,某甲和某乙不同,此事和彼事不同,今日和明日又不同,你在父母那里累积得来的经验就不够用了。这时,唯一的办法是多和别人接触,包括通过文学作品和作家创造的人物接触。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人心虽然千变万化,倒也有个极限。

  ○不是说“人心难测”吗?

  □当他说“人心难测”的时候,他已经测到东西了。

  ○人心难测,那就是人心很坏咯,人生境界又怎能提高呢?

  □人的境界有高有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种境界,如果一看见明珠,就投进别人的怀抱里去了,那是另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并不一般高,是不是?(○是)如果既不肯归还明珠,也不肯改嫁,鱼与熊掌通吃,那又是一种境界,是不是?

  ○如果“还君明珠不垂泪”呢?

  □那跟“还君明珠双泪垂”又不一样。

  ○还君明珠双泪垂,还君明珠不垂泪,不还明珠不垂泪,垂泪但是不还珠。||还君明珠双泪垂比较有滋味。

  □你用“滋味”两个字,很好。你做出来的事情别人看着有滋味,自己事后回想有滋味,这就是有意义,有境界。有一部老片子叫《罗马假期》||

  ○上个月重演,我看了。

  □你喜欢哪个人物?公主还是记者?

  ○我喜欢公主。

  □多数人喜欢公主,但是一谈到境界,我喜欢那个记者。这部片子的故事背景是美国,美国的新闻事业竞争激烈,记者的工作压力很大,他无意中发现失踪了的公主,独自得到一条全世界都注意的新闻。他如果把新闻发表了,他会出名,会得奖,会加薪。

  ○可是他最后把照片送给公主,新闻也一个字没写。

  □他如果发表了那些照片,公主回国以后就狼狈不堪,人民可能不再尊敬她,而她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天真女孩!为了保护这个女孩,那记者把黄金机会放弃了。当他把照片还给公主的时候,他的形象骤然高大起来。这就是境界。

  ○谈到电影,我想起来,你有一篇文章,劝我们从影剧了解人,扩大人生经验。

  □不错,我的意见并没有改变。影剧对你扩大人生经验有帮助,对你增进写作技巧也有帮助。不过在谈作文的时候,我强调文学,强调诗,散文,小说,也许可以加上一部分剧本。这些用文字写成的东西,对作文有直接的帮助。

  ○你最后才谈到写作。在前面,你说文学提供娱乐,提供知识,都没有针对学习写作的人。

  □文学不只属于有志写作的人,也属于无意写作的人,而有志写作的人少,无意写作的人多,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写作,就把视野局限了。现在我们把眼光回到自身,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一个人发挥他创作的才能。

  ○那就是做作家喽?

  □人,有他的才能。“右手计算彗星轨道,左手描述人生百态”,这是一人具备两种才能。“文章以外无能事”,这是只具有一种才能。每一个人都该充分发挥才能,完成自我。一个人,若是性近文学,别无所长,他就到文学里完成他自己吧。

  ○作家也有定义吧,他是甚么样的人呢?

  □第一,他使用语文的本领超过一般人,犹如钢琴家,使用钢琴的本领超过我们。钢琴,我们也能弹,但是只有称为钢琴家的人才弹得最好,才把钢琴的性能发挥到极致。作家,钢琴家,画家,都是艺术工作者,甚么是艺术?艺术是人人都会,只有你最好,并不是人人不会,只有你才会。

  ○那么,第二?

  □第二,他是增加文学遗产的人。我们不是谈到承受文学遗产吗?遗产是哪里来的?是一代一代的作家留下来的,那么这一代的作家会不会也有东西留下来?文学作品由一累积到一百,今后谁来增添到一百零一?这是作家的责任。

  ○这么说,作家并不可怕,为甚么长辈都警告我别当作家?

  □我想,大概是,他们发现你也有别的才能。比方说,他们认为你将来可以做医生,那么何不朝做医生的路上走呢?你如果“也”有文学天才,做了医生还可以做业余的作家。

  ○如果我不朝做医生的路上走,朝专业作家的路上走,那就只能做作家,不能做医生了?(□对啊。)可是我并没有进医学院的才能。长辈们说作家不好当,一定另有原因。

  □或者,他们是希望你将来有很好的职业。

  ○不能以写作为职业?

  □可以,但是这个职业并不好。

  ○第一?

  □你想,你是在甚么条件下常常去买书?物价稳定的时候,爸爸加薪的时候。如果家庭经济发生问题,买书的支出首先要从预算表上删除,除非是买教科书。由小喻大,作家和社会可以共安乐,难以共患难。如果你是医生,人人衣食足而后想长寿,共安乐没有问题,即使是传染病流行,大祸临头,人人更会抱住医生不放。

  ○第二?

  □第二,如果你是工程师,你盖楼,人人承认你盖了楼,没人会说你挖了个坑。如果你是作家,你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你自以为盖楼,可是别人也许认为你是挖坑。所以,工程师好做,作家难做。“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恐怕只有科学吧,文学多半是团团转的。

  ○有第三没有?

  □有。假如人生像排队一样,有很多很多人排在作家前头。你有排队买电影票的经验,排在前面才买到好位子;你有排队吃自助餐的经验,排在前面才吃得到好菜。

  ○哦,是这样的||

  □你在想甚么?

  ○我在想第一第二第三,你这种布局安排。你看,我做了笔记:

    文学的功用

   (一)提供娱乐

   (二)传递知识

      一、文化遗产的承受

      二、人情世态的了解

      三、生活境界的提高

   (三)培养专长

   □你以后写论说文,不妨先列这么一个大纲。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逾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