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十九问》:把写作的路指给你

 老刘tdrhg 2019-10-08

内容皆为王老师自己的读书心得,争取每月一本。

有些书同学们没时间读,王老师替你读,读书笔记皆为书中精华。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作文十九问》。书中通过19篇问答来讲解作文写作技法,内容浅显易懂,对中学生写作很有启发。

No.1

写作讲究炼字


  • 选词要准确反映事物特点。
杜甫有一句诗:林花著雨胭脂■,最后一个字被虫子吃掉了,有人猜是“点”,有人猜是“染”,有人猜是“落”,后来一有人找到更早的版本,发现杜甫原来写的是“湿”。
“湿”不一定比“落”好,但是,“胭脂落”,花瓣落到地上来了,“胭脂湿”,花并没有落,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象。
而且,“胭脂点”和“胭脂染”恐怕是两种不同的花,花瓣的大小不同,颜色的深浅也不同。
还有一个可能,“胭脂点”是诗人近距离看花,树上的花一朵一朵是分开的,好像用画笔点出来的一样,“胭脂染”是诗人远距离看花,一树红花或是满林红花像一片水彩。
  • 选词要考虑前后文及背景。

热气腾腾的晚餐端上来,是一家人最饥饿的时候呢,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时候呢,是一家人最温暖的时候呢,还是最安静的时候?
如果大家忙了一天,早饭午饭都没吃好,那是大家最饥饿的时候。
如果全家人都爱吃妈妈做的清炖牛肉,妈妈在星期天全家团聚的时候做,那就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时候。
题目没有前文,没有背景介绍,好像选哪个答案都可以,不过题目是说热气腾腾的晚養端上来。有了“热气腾腾”四个字,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说这是一家人最温暖的时候,“温暖”有双关的意义,热饭热菜使人觉得温暖,亲情也使人觉得温暖。
  • 选词要考虑心情。

文章写的是眼前景加上心中情,心情不同,物景跟着起了变化。
为了准备高考,整天躲在房里读西洋史地,偶然到阳台上收衣服,抬眼望见大屯山,竟是十分矮小?十分陌生?十分遥远?十分美丽?
形容高考的压力,你可以写大屯山'陌生';发抒爱国怀乡的情怀,你可以写大屯山“美丽”;如果你躲在房里读的不是西洋史地,是探险家攀登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报道,你当然可以觉得大屯山“矮小”。

No.2

写作结构

  • 结构1:目标在望—努力以赴—出现干扰—产生结果。 
目标在望:可以写我很喜欢看赛球,我老早就想看某某球队跟某某球队的比赛,这一场比赛我非看不可。
全力以赴:我天天巴望比赛的那一天来到,我事先把功课都做好了。球赛卖票不卖票呢,如果卖票,我得先从零用钱里头把票价节省出来。
出现干扰:赛球的那天,空中浓云密布,风很凉,我们明知道天不作美,还是到球场去观望了一阵,心里想,说不定空中忽然出了太阳,裁判带着球员进了场呢。你这样想,别人也这样想,球场内外竟然来了许多观众,有人还带着小孩子呢!
产生结果:球赛停止。
  • 结构2:情绪——干扰——情绪改变
情绪:我很高兴,我想跟别的同学一块儿跑出去,我要无忧无虑,我要自由自在。
干扰:忽然我看见我面前桌子上摊开的数学习题。重担马上压下来了,乌云马上盖下来了。
情绪改变:我低下头去努力演算你的习题。虽然仅仅十分钟,我也不能放松一下。

  • 注意
1.干扰一定要先有个全力以赴的目标。
2.写作时,可以拿着材料找样式,也可以拿着样式安排材料,不过,最好是以材料为主,写作是为了有可写的材料而写,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样式而写。

No.3

向心力与离心力

  • 作文只要能写出一句话,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可以写出一百句话。

比如,将“鸟飞”一个简短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
鸟在哪里飞呢?鸟在天上飞。有多少鸟在天上飞呢?这只鸟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它是怎么飞的呢?

  • 拓展的基本思路: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

思前想后(时间)
比如,写家里的热带鱼。想想在热带鱼到来之前或之后,你的想法是什么。
左顾右盼(空间)
比如,如果你家有一缸鱼,你在课堂里还是写不下去,你的注意力就暂时移开,想想鱼缸旁边有什么?鱼缸周围有什么?

  • 写作的问题往往不是没有话可写,而是话太多,写不完,得挑着拣着写。 

找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头拴上一个铁环,另一头拿在手里,你一面把铁环抛出去,一面把绳子拉紧了,它就一直在空中飞着画圆圏儿。这是离心力和向心力。
作文构思的时候,一方面要抓紧题目,一方面要能向四面八方延伸。题目,就是“心”,文章构思就是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取得均衡,只有离心力固然不行,只有向心力也是玩儿不转的。手里那根绳子的长度,也就是文章的长度,写长文章,题目多向前延伸一些,圆周大一些,写短文章,题目少延伸一些,圆周小一些。

No.4

审题

  •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美,如果把题目看错了,那就一步错、歩步错。

比如,写题目为“勤能补拙”的作文,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勤”,什么是'拙”。没受过审题训练的人,很容易忽略了这个“补”字。倘若不在“补”字上做文章,“勤”和'拙”的关系就扣不稳。
“拙”并不是完全没有天才,它是说天才比人家“小”,天分比人家低就是比人家“拙”。所谓“补拙”,不是天分变高了,天才变大了,而是通过“补救”,天分低些的也许就赶上了天分高些的。
  • 作文题目的每一个字都应该很重要,审来审去,应该没有闲字,审题就是把每一个字的作用找出来。

例如,“新年”和“过年”乍看仿佛一样,但是新年的关键在“新”,过年的关键在“过”,写新年要把“新”写出来,写过年要把“过”写出来。“我的学校”和“我的学校生活”不同,“我的学校”是静态的,“我的学校生活”是动态的。
  • 写作可以小作,也可以大作。
有一作文题是“推动摇篮的手”。
小作:可以写具体的“摇篮”和“手”。晚上,母亲俯在摇篮上唱催眠曲,她用手推动摇篮。
大作:可以写“摇篮”和“手”的象征意义。工业的摇篮、农业的摇篮、还有教师的摇篮、医生的摇篮……这些摇篮都有一只“手”在那里推动。
  • 选择恰当的文体。

选择写什么文体,要看是考试,还是自由创作。自由创作时,可以把“论汉语之重要”写成小说。但是,如果在考场里这么干,准得鸭蛋,因为文不对“体”。
究竟写什么文体的标准是什么,有时你得照题目的规定。“论读书的甘苦”是以论说为主,“记读书的甘苦”就是记叙为主。“论”、“说”、“记”、“有感”等字样都很重要,审题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若是文章的题目没有明文规定是记叙还是议论,要看文章的内容。比如,“从挫折中培养勇气”这个题目,可以写成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No.5

写作结构

  • 什么是“起承转合”的结构

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作文不一定都要起承转合。但是,如果你能做到起承转合,那也不错。
“起”: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想往下看。
“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
“转”:转个弯,换个方向,起一点儿变化。
“合”:全文结尾
下面以王安石的一篇短文《论孟尝君》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脱于虎豹之秦。'这是起。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是承。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这是转。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是合。
  • 平列式的写法可以不“转”。

写“我的家”,写父亲怎样,母亲怎样,爷爷怎样,可以没有转折。平列式的布局最后不能不“合”,最后总得来个“总而言之”。
  • 写作要有“言外之意',也许用不着“合”。

拿破仑曾经说过,作战有三个条件,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
他的言外之意是:强调必须有充足的军费。

No.6

比喻

  • 作文要会用比喻。

  •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性。柔若无骨”,这个不是比喻,“柔情似水”,这个才是。

  • 一样东西可以拿来比许多事物。比如:“跳进黄河洗不清”,还有'哪里河水不洗船”,“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河里淹死会水的。”一条河,一朵花,你都可以使用无数次。

  • 比喻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怎样才会产生比喻呢?
主要与“才情”有关系,与“灵感”也有关系,但也可以采用一定得分方法技巧。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大景小写:凡是太大的景象都难比,无法去找同样大的东西,比如描写天空,哪里去找跟天空一样大的东西做比喻?
说天如“穹庐”,像中央高四面低的圆顶,像蒙古包,你把天缩小了。
人们都像蝴蝶,只向炙手可热的夏天翩翩起舞。

小景大写:宋朝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生活很苦,身上生了虱子,皇帝不知道这叫虱子,写信回来说:“朕身上生虫,形似琵琶。”他就是把虱子放大到琵琶的程度。
  • 比喻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整篇文章的一小部分,用什么样的比喻,得看文章需要什么样的效果。

莎士比亚写的是复仇之师,士兵的头发才会和鞭子联起来,如果你写美容院,就不能说头发像鞭子。
英雄驰骋疆场,全胜而归,他身上的伤口才是敌人的坟墓,如果是台风把房子吹垮了,砖瓦在你头上砸了一个洞,就不能说是敌人的坟墓。
  • 学会模仿,借鉴。
如果有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很精短,如果他用比喻又用得很多也很好,我们得考虑读熟了,能背诵。但有时,别人的比喻虽好,自己未必合用,那就可以学别人的“方法”。

No.7

立意

  • “立意”十分重要,同一篇文章的立意存在好坏高低之分。

倘若立意只有一个,人人相同,那就只要把标准立意背下来就行,用不着训练了。
  • 立意不是“立异”,不一定要给公认的观点翻案。
你说韩信是人杰,或者说韩信不是人杰,都是立意。翻案文章的立意特别凸出,特别能刺激我们的注意,特别适于观摩,如此而已。

  • 文章立意要出乎自然,不能为了求新求异勉强。

No.8

有我 无我

  • 到底什么是“有我” “无我”?
写“澄清湖的风景”可以无我,写“澄清湖游记”应该“有我”。“有我”,是你这个作者在文章里面,在澄清湖里面;“无我”,是你不在澄清湖里面,不在文章里面。
所谓“不在里面”,是说看文章看不出来你在里面。比方地理课本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写,世界各国都写遍了,可是写课本的人在哪里?你从课本上能看出来吗?这种情形算是“无我”。
  • 每一篇文章不是“有我”,就是“无我”,甚至每一句话都可能“有我”或者“无我”。

“澄清湖四周都是花圃”,无我;
“我在澄清湖边看花”,有我。
我很想在澄清湖里划船。有我。
我们在澄清湖畔一棵大柳树底下休息。有我。
我看见湖里的荷花,想起老残在大明湖里摘莲蓬吃,嘴里好馋。有我!

  • 有我无我,分别全在文章里有没有“我”这个字?

有些文章字面上没有“我”,实际上“有我”。“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个句子里就“有我'。天上的云月,地上的道路,两者本来没有关连,谁把它们组织到一起来?当然是“我”,道路之上,云月之下,有一个作者。这位作者的八千里长征,云和月给他的感受最深,换一个作者,也许没有这种感受。
  • 同一个事物,作者的眼睛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也会不同。

有则笑话: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家的狗。”弟兄俩都在这个班上,哥哥做好了,弟弟照抄一遍。老师发觉抄袭,就问弟弟。弟弟连忙回答:我家只有一条狗啊!
错,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有两兄弟。哥哥眼里的狗并不等于弟弟眼里的狗。因为“有我”,这个“我”,哥哥写狗的文章里有哥哥,弟弟写狗的文章里有弟弟。
  • 写文章只要“有我”就好了,为什么还有“无我”呢?

如果写论说文,那最好无我。论说文是写许多人共同的意见,或者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意见。共同的意见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他们说不出来,或者不能像你说得这样好。恰恰相反,这是说大众需要这种意见,可是他们还没想到,你领先一步。
  • 论说文中个人的意见和众人能够接受的意见,是有分别的。
个人意见如果是个人的偏见,如果出于个人的感情、个人的利害、个人的嗜欲,那就是在论说文中应该祛除的“我”。

  • 小说多半“无我”。
第一人称小说里的“我”不是作者,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我”可能是个小女孩,而作者可能是个大男人。“我”可能是个小偷,而作者可能是个牧师。

  • “无我'的作品,也比“有我'的作品难。我们写作,要由“有我'开始,慢慢进入“无我'。

No.9

下定义

  • 有些题目,你得会下定义才做得出来,对关键词的定义不同,所指的事物就不同。

“人之初”的“初”字就有歧义。有一部电影叫《人之初》,内容是人怎样在母胎之内形成,怎样生出来,初生的婴儿是怎样生活的,这是一种“初”。另外,我们管几万年以前的人类叫初民,他们过的是原始生活,这又是一种“初”。还有,他是现代人,他已经三十岁四十岁了,他的心思很复杂,每一个决定都转了七八个弯儿,可是他心意初动之时,他的第一个念头,他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冒出来的那一闪灵光总是善良的,这又是一种“初”。
  • 议论文使用的语文,比抒情记叙要抽象得多,更要注重定义。

一个词越抽象,它包含的内容越多,你没法子一望而知它到底包括些什么。越抽象,你能使用的词越少,一个“财产”,把椅子、桌子、房子、股票都包括了。
说理,尤其是说高级抽象的理,只有很少的字可用,有时候,两个哲学家辩论,就像是互相抢着用字。理论家抢着用“正义”、“真理”,看字面好像是一家人,实际上呢,南辕北辙!你只有请他下定义,才知道他的意思。
  • “下定义”,这里有个“下”字,“下”,就是比较落实,比较具体,就是降低了抽象的层次。

这样一来,那个抽象名词的包容性没那么大了,涵盖面没那么广了。
古希腊有一个出名的例子:到底什么是勇敢?勇敢是作战不退。可是,如果长官下令退却呢?
这就是从定义里找出弱点来。补救的办法,可以从“退却”的定义入手。退却也是作战,退却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攻击、防御、退却,都是作战。退却退得好,全师而还,照样可以得勋章。

No.10

单线推论

  • 世界上的事复杂,写作时不宜采用单线推论。
推论,推测,推演,都是一步一步地找出来,一步一步地做出来。单线推论就是在推理论证时,只关注影响事物发展的某一个或几个变量,忽视了其他变量,从而对事物的发展产生误判,导致说理不成功。
世界上的事都是纵横交错,互相影响,并不是一条路走到天黑,而是随时可能转弯儿,随时可能有变化。不能采用“单线推论”的方式来论证。
鹬蚌相争,一个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有死蚌”,一个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有死鹬”。这两个家伙都是单线推论,它们忘了世界上有渔翁,渔翁是个很大的变数,渔翁一出现,什么都变了!
  • 单线推论有时又不可避免,只要你不把它推到极端也是可以的

推论人类将来只有一只眼睛,就是极端。推论本是要建立主张,可是推到极端,你反而崩渍了。
  • 单线推论的用处。

议论文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推翻别人的主张。所谓“立”,是建立自己的主张。各说各话有时候行,有时候不行,因为议论文多半有攻击性,有排他性。用单线推论来'立”,不大管用,用这个方法来“破',倒是很有威力!
你要防备人家使用。这个攻击的方法,就是把对方的定义直线向极端推论,使它站不稳、倒下来。
你心里存着这种方法,可以检查自己的文章,别让人家替你推论出一条尾巴来。
在辩论会上,万一人家用了这个办法,不能束手待毙……

No.11

写作的方法术——具体

  • 写作要具体,用“放大术”让许多细节呈现出来,使题材膨胀起来。

孔子过泰山侧,泰山旁边有老虎出没,把一个妇人的丈夫吃了,把她的孩子又吃了,可是那妇人还不肯搬家,什么原因呢,因为当地“无苛政”。这“无苛政”三个字真是简洁,让人看了像听到一声迅雷。
柳宗元有篇文章,叫《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说“苛政猛于蛇”,苛政两个字到他手里就具体得多了。那个捕蛇的人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幕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柳宗元的“苛政猛于蛇”,是从“苛政猛于虎”发展出来的,那苛政两个字,到了柳宗元笔下,放大成一大段文章。泰山侧的妇人只说了三个字,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由他汪然出涕算起,一共两百二十多个字。
这个办法可以称之为“放大术”。虽然两个字变成两百多字,也只是把“苛政”两个字放大了,说来说去不离开苛政的范围,只不过是苛政更明显、更惹人注意了。写作类似吹气球,你把气球吹涨了,吹大了,气球还是气球,你吹进去的气都在汽球的范围之内。
  • 文章长短,跟文章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关系。“简洁”好,'简略”不一定好。

No.12

 写作的心理活动

  • 三段式:刺激—思考一决定。

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刺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军事胜利的消息传来,家乡又可以过太平日子了,杜甫忽然听到了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激动。
思考:大凡人受了外界事物的剌激,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这时思潮起伏,“却看妻子愁何在”,挂念远在家乡的妻子。“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时哪有心情读书,书本都该收拾起来,准备带着回家。“白日放歌须纵酒”,很想去痛痛快快喝个醉,这可不是借酒浇愁,这回是庆祝。“青春结伴好还乡”,回家的时候,有哪些人可以一路作伴?这些念头,在杜甫心中一个一个发生。
决定:“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坐船,走水路,还乡。
 
  • 刺激,思考,决定,不是非得把文章平均分成三段。

刺激是个引子,决定是个收尾,中间的思想活动才是作者的本旨。
如果把“思考'写得很短,而把另一部分——刺激或决定——写得很长也行。甚至可以只写刺激,思考,没有决定。
所谓三段式也只是个大致的说法,我也许可以写“刺激'的时候同时写“思考”,或者写思考的时候同时写'决定'。
  

No.13

 赞成,反对,调和


有些事情是你一定不能反对的,例如爱国;有些事情是你一定不能赞成的,例如吸毒。
还有一些事情是你不能改变的,例如三加二等于五。
但是在生活里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正反兼顾的,是可以斟酌损益的。

  • 如果我们常写议论文,常用“赞成、反对、调和”三段式写论说文,就可以克服上面所说的偏执。

如写《读书的甘苦》这个题目。
觉得读书苦的人说,读书有许多痛苦,那读书乐的人又认为充满了快乐,我们认为双方都有事实根据,双方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读书的滋味是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再进一步说,读书可以得到快乐,但是往往要先通过痛苦,也唯有真正享受了读书之乐的人,才配谈读书之苦。

No.14

学习写作可以读诗

练习写作,都说要多读多写。那该读些什么书?可以读诗。

  • 诗通常都很短,一下子就看完了,不需要特别准备。
  • 读诗可以培养文心。
 

No.15

反对重复,赞成借鉴

  • 大自然是厌恶抄袭、反对复制的。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文艺创作取法人生和自然,就包含这种不与人同的精神。
  • 初学乍练,总要有一个模仿的阶段。

  • 写作可以学习“蛇衔其尾”。

我们那天坐着游览车,每人带着一罐可乐。路上,导游小姐带头要大家唱歌,我们把喉咙唱干了,就喝可乐,还没到目的地,就把可乐喝光了。老师说,空罐不准乱丢,要丢在堆垃圾的地方,我们只好一人握着个空罐走上海滩。
你们的空雄,后来丢到哪里去了?我们一直拿着总不是办法,大家一商量,挖个沙坑埋下去吧。谁知道动手一挖,挖出一窝蛋来。导游小姐说是乌龟蛋。我们一人拣了一个,握在手心里,不让老师看见,只想到回家想办法孵个小龟出来。
去的时候,每人手里拿着个可乐罐;回来的时候,每人手里藏着个乌龟蛋。这一头一尾,可以衔接。
手里拿的东西不一样。可是手仍然是手,这样也可以蛇衔其尾。

  • 选择因果相生的材料来写。

天下事有因有果,而果又同时是因。有些材料,你得把握它们的因果关系。就拿你远足来说,远足是因,坐车是果;坐车是因,路上单调无聊是果;调剂单调是因,唱歌是果。下面的因果关系你自己找出来吧。
唱歌是因,口渴是果。口渴是因,喝可乐是果。喝可乐是因,空罐是果。老师不准乱丢空罐是因,埋空罐是果,埋空罐是因,得龟蛋是果。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中间有这么多环节呀!

  • 因一果千万不可明白写出来,要蔵在你的叙述描写里。
  • 因生果,果生因,无尽无休,要通过“蛇衔其尾”,使文章结束。

  • 因果循环,有三种可能:

一种是因大于果,例如全体唱歌是大事,一时口渴是小事,因大于果。
一种是果大于因。如果天气太热,心情太兴奋,你唱着唱着昏倒了,这就是大事,就是果大于因。你们为了埋空罐,发现了一窝龟蛋,对你们来说,也是果大于因。
第三种是:“果”把“因”消灭了,可以叫做因灭于果。你们埋空罐,挖沙滩,没有发现龟蛋,没有发现任何东西,悄悄地埋好,什么事情都没有了,这就是果清灭了原因,再没有下回分解。
 

No.16

文章词汇

  • 写作时变换词汇很重要。

夏丐尊先生说过,一个意念可以有许多符号。今,目下,眼前,现在,当代,现代,斯世,并世,我们的时代,这个年头,是一个意念;滥觞,渊源,开端,起源,发生,发端,发韧,开头,开始,开创,开场,揭开序幕,第一步,破题儿,行剪彩礼,是一个意念。
一句之中若有好几个词,通常不能都用单词,也不宜都用复词,多半是奇偶相错。
该用哪一个,还得看文章的风格和句子要达成的效果。
此外还得考虑到字音,也就是音节。
还得考虑一句之内用字能不能重复。
  • 积累词汇的方法。

多读。读破万卷,神而明之。多读好文章,看人家在要紧的地方反复说一个意思,反复而不重复。看文章怎样才会读着顺口,看着顺眼。看人家长短疏密安排得多么妥当。
 

No17

写诗

  • 写诗要学会押韵。

诗,要讲究“韵”,但是不一定“押韵”,押韵是在诗句最后一个字安排脚韵。现在有很多新诗都不押韵。
不过,如果初学乍练,没有把握,那就押韵吧,押韵比较安全,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不大像诗,押了韵就像多了。
押韵训练你对词汇更能灵活运用。如果“小河”不协韵,“小溪”也许就可以了;如果“小溪”也不协韵,“细流”或者“微波”也就可以了。三年也可以说是三载,三秋,三岁,也可以是千日,千天,千个晨昏。
  • 诗比文更难说个明白。诗有诗理、诗法,跟文理、文法不完全相同。
写诗,你多半得把一连串事件缩成一个点,把一整天缩成一刻。

  • 诗常常把具体的说成抽象的,又把抽象的说成具体的。

把夏天说成一树蝉叫,是把抽象的说成具体。把冬尽春回的希望说成老农收藏的种子,也是把抽象的说成具体。
  • 诗应该明白如话,可是整首诗也应该有言外之意,不要太浅太露。

比如,“春风春雨有时好/春风春雨有时恶/春风不吹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No.18

应世和酬世

  • 文章有两种。
写你想写的文章,文思汹涌,笔不停挥,手累,脑不累;写你不想写的文章,搜索枯肠,榨干柠檬,脑累,手不累。

有些文章是你自己要写的,有些文章是社会要你写的。古人把文章分成两大类,一种叫“传世”的丈章,一种叫“酬世”的文章,酬世,可以说就是应付这个社会。
  • 作家有三种。
一种是,志在酬世的文章和志在传世的文章写得同样好,你酬世,“世”也酬你,所以这一类作家活得很漂亮。
第二种,志在传世的文章写得很好,勉强酬世就大有逊色,可是,他既然薄有文名,社会往往要借重他的名气,也就常常给他安排一个座位。
第三种,根本不肯或不能酬世,他没有那个才能,也没有那个心情,社会就说:“好吧,你去走你的独木桥吧。”由他自生自灭。
  • 学生写作要酬世。

你可以不酬世,但是不要希求得到人家酬世得来的东西。拿你的功课做比喻,你可以不喜欢数学,不喜欢英文,但是你得“拒绝高考”。
酬世也未必一定是错。有时候,作家个人的理想可以包容在社会整体计划里面。
学生写作文不是为了当作家,是为了功课、分数,是为了将来你能使用一种工具保护自己,帮助别人。
  • 议论文、抒情文,究竟哪一种容易?

1、人的气质秉赋不同,有人觉得议论容易,有人觉得抒情容易。
2、所谓难写、容易写,并不是白纸黑字写出来而已,还要包括读者有没有反应?肯不肯接受?一般而论,抒情文比较容易“成立”,读者面对抒情文,总觉得那是“他”的事,是私人的事,议论文就要通过许多考验,容易引起反驳辩论。
3、议论文不要太依赖比喻,比的用处有限,写作要靠证据。
4、抒情是“自了”,议论是度人;抒情要文情并茂,文尽情未了,议论要理直气壮,理不直气也要壮,理屈而气不穷;抒情近乎王道,议论近乎霸道。
 

NO.19  

文学的用处

 
  • 第1个功用,是娱乐。
人有工作的时候,有休闲的时候。“工作”有工作时的问题,那些问题不能用文学解决。休闲有休闲时的问题,文学就派上了用场。
人有了闲暇,不一定阅读,也不一定“不”阅读。有人要进夜总会,有人要进电影院,有人要进体育馆,有人要进书店;不仅此也,同一个人,有时要进夜总会,有时要进电影院,有时要进体育馆,有时要进书店。

  • 第2个功能,是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得到许多知识。

这又分三方面:一是文化遗产的承受,二是人情世态的了解,三是生活境界的提高。
  • 第3个功能:培养专长。

学习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