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七天,遇寒即发,风吹则甚

 清茶清清 2016-01-31
陈某,女,46岁,初诊
主诉:头痛七天。
【刻症】患者头痛七天,遇寒即发,风吹则甚,发则右侧太阳穴抽掣作痛,痛甚则晕,偶伴恶心欲呕,且经前、经期尤易发作,劳累或失眠,发作更甚,每次发作一至三天,得止痛类西药痛止,但药后胃中不舒,睡眠一般,二便尚可。舌淡紫苔薄白略腻,脉弦细右寸浮弱。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颅脑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从气血虚弱之体更兼风寒夹湿治之。
【处方】从川芎茶调散+黄芪建中汤加减:防风10荆芥10细辛10薄荷10川芎30羌活10苍术10生黄芪30桂枝10白芍20炙甘草10当归10生姜6大枣6:七剂,服如桂枝法。
【随诊】2013-8-15:头痛基本消失,余症随之亦消。予人参养荣丸善后,未再发。
【病案解析】
1.偏头痛是一种多发病,以一侧阵发性剧烈头痛为特点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为4~72 小时不等,可伴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经一段间歇期后可再次发病。西医主要用止痛及镇静类药物,但此病复发率高,且不良反应诸多。
2.偏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首载于《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头痛》中也有记载:“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其发病常与六淫之邪上犯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相关,每辨证治之多可凑效,且安全、复发率低。
3.本案发病时间较短,属“虚实夹杂”证,气血亏虚为本,风寒夹湿为致病之因,应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川芎茶调散加减以疏风胜湿止痛,加黄芪建中汤补益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川芎茶调散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头痛的一张名方,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李东垣谓“头痛需用川芎”,是治诸经头痛之要药,乃血中气药,善于祛风活血止头痛,为君药。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羌活疏风胜湿止痛,善治太阳经头痛;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加蝉衣,甘、寒,轻清,祛风止痉,《本草纲目》云“治头风眩晕...”,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加苍术,兼解表,长于健脾、胜湿,杜绝生痰湿之源又可祛风湿;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增强益气补虚温建脾胃之力,桂枝温经散寒,二药合用,取辛甘化阳,白芍合营,甘草补中益气,两药合用,取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生姜,大枣,不得小觑,调和营卫;加当归,辛温补血,为血中气药,补而不滞,与黄芪配伍,益血之力更强。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达”,仅祛风散邪难以凑全效,唯兼顾气血,调和阴阳,方能治愈,则不易复发,此乃“治病求本也”。
跟师心得
1.剂型灵活。原方本是散剂,曾师考虑患者偏头痛发作时疼痛难忍,需尽快缓解症状,改为汤剂,但需调整剂量,俗云“散则缓也,汤则荡也”。
2.量效及配伍特点。川芎具有上行之性,善治诸风上攻,但一般用5-10克,曾师不拘常规,重用至30克,发挥其活血止痛之效,直至靶点。但此药辛温燥,易伤阴,而薄荷性辛凉,可削弱其温燥之性;又有白药苦酸甘,微寒,“敛阴益营”,一开一收,刚柔相济。
3.辨证施治以治本。黄芪建中汤本为治疗“虚劳”一证,但用于“气血”不足之偏头痛,效果也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健运,气机畅达,五脏之精血,六腑清阳之气方可达“精明之府”,头痛、眩晕等易止。
4.常用方治常见病。曾老师认为:治病能用奇方、偏方、秘方需要经验积累,但哪有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奇、偏、秘方呢?《方剂学》中的方剂都是千锤百炼、行之有效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活脱脱的方剂不用,实在是丢卒保车,学好用活常用方是中医看病的基本功,只在这个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冒出一二个真正有用的奇、偏、秘方。做中医,方歌要背得出,更要用得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