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着急当将军的士兵一定不是好士兵

 rexue_2014 2016-01-31



引言:毛主席讲,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前几天一个干对冲基金的哥们说他们同事在组织一个领导力俱乐部。我说:“哎呦你们可真有空。”他说:“总有一批人再忙也要想着当领袖。”我说:“你在学校时候这么风云,还不赶紧参与参与这个俱乐部。”他说:“呵呵呵呵呵。自己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趁着熔断。我还是多睡点觉吧。”


上周遇到一位大三师弟,很兴奋跟我说要去参与某兄弟院校的“青年领袖论坛”,以及为此要翘课。我说:“你这么屌,这么小就青年领袖了。”他说:“其实并没有,就是同学告诉他去的。”我问:“你参加这个干嘛?”他说:“想当领袖就要起步早。早点跟牛人学习一下。”看着师弟的劲头,我就没舍得劝。不过着实心疼他。

一位研究领导力的老师跟我们的交流中谈到了他的一个忧虑:社会上一批非专业的领导力学习和研究正在将这门学科庸俗化和功利化。他说:“领导力的研究和学习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很多青年人可能把‘领导力学习’等同于‘如何快速成为领袖’了。现在年纪轻轻就着急领导的人太多了。”

现在各种自发组织的“青年领袖论坛”“青年领袖聚会”等等层出不穷。好多被冠以“青年领袖”的组织琳琅满目,层出不穷,诸如“XXX青年领袖论坛”“XX领导力联盟”“XX青年领导者讲堂”等等。也总会有一批年轻人自发组织各种社团或者聚餐或者拉微信群等等,各种以“领导力”“青年领袖”的名号和噱头networking。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每天着急当领导的青年人太多了。“青年领袖”严重产能过剩。

市场上也应运而生了一大批“领导力”培训机构和“领导力”培训项目。好多成功学家也摇身一变成为“领导力培训师”。凭借夸张的肢体动作,破碎的人力资源知识,巨幅的名人合影等,众多“领导力”大师赚的盆满钵盈。成功学书籍中“领导力”相关内容逐步增多。畅销榜上越来越多有领导力字眼的书品。众多青年人都幻想着通过种种办法迅速掌握领导他人的技能。

就像很多严肃的领导力研究学者担心的那样, “领导力”作为严肃的管理科学研究和应用,经常被见利忘义的牟利者和急功近利的青年人折腾的不伦不类。就像大批国学经典被各种所谓“国学大师”和“国学爱好者”解读服务于为权谋钻营的教科书一样,领导力研究往往被各种所谓“专家”和“领导力爱好者”解读并应用为政治斗争和人际手腕的样板戏。这种“领袖泛滥”,坑害着学科,浮躁着社会,腐蚀着青年。



“领导”“领袖”这种词对涉世未深又一无所有的青年人太充满诱惑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中,荧屏或者小说中的领袖们登高远望,振臂一呼,男男女女仰望瞩目,纵横世界的某处,左右他人的人生。生活中,他们会看到一些成为领导或者领袖的人,资源丰富,社会地位崇高,走到哪里都被追捧,被崇拜。他们一句话就可以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财富,肉体,信任,甚至灵魂。

于是,他们渴望,他们幻想,他们迫不及待,他们热血沸腾。他们在没有明白“领导”和“领袖”的真谛的时候,就走在痴迷钻研两者的路上。太多的青年人希望迅速成为领导者,影响他人,利用他人,从而改变自身窘迫的境遇,从物质条件到精神生活上过的体面且奢侈。然而,实际的社会运行中,并不需要这么多的领袖。目前我们能看到想成为领导者的青年人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领导者的数量了。

前几天一朋友弄了一个搞笑的事。百度搜索搜索“青年”的链接是30,800,000个,“青年领袖”的链接是2,960,000个;搜索“学生”的链接是59,100,000 ,搜索“学生领袖”的链接是15,400,000。当然这种统计方法有很大问题,技术细节不讨论了。但是这还是能黑色幽默地反映一个现状:青年和学生这两个群体同“领袖”这个词的关联实在太强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是“着急当将军的士兵”肯定也不是好士兵。希望不断进步,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好的位置,承担更多责任,服务于更多的人固然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人应有的模样。但是,每天急功近利,着急上位,急切掌握资源来服务于个人生活的青年人则是一种处于危险状态的病态了。

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一入职就想着创业当老板,一见客户就想着拉人脉搞独立,一下基层就想着赶紧几年破格提拔,一开始创作就想着一夜爆红扬名立万。我们也总是没等把业务熟练呢,就开始想自己的商业模式了;没等让客户满意呢,就想着当了部门经理该拿多少了;没等跟群众熟络呢,就琢磨市长该怎么当了;没等把作品构思出来呢,领奖词都想好了。

可能是我们曾经顺遂惯了,以至于我们往往自命不凡,认为自己位列仙班,人中龙凤,理所应当领导别人,指挥别人,影响别人。而这对我们来说,太幼稚了。绝对值上,我们可能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我们的能力只能让我们维持在一个“体面”但是远非“领袖”的层面;相对值上,我们也未必就如我们自己想的那样出类拔萃,我们的很多“出类拔萃”未必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而是无知,偏见或者想象的基础上。

也可能是我们被生活折磨得太辛苦了,以至于我们想摆脱卑微的生存状态的欲望冲昏了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对于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的位置太渴望太痴狂。而这对我们来说,太危险了。当我们不择手段的谋求上位以成为“领导”的时候,我们一方面牺牲了自己的踏实之心——这是屌丝逆袭的必备素质;一方面放纵着自己的贪婪之欲——这是屌丝逆袭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有时候太急了,总想一击必杀,一夜成名,一本万利,一步登天。我们往往在最该隐忍的年纪选择了躁动,在最该踏实的年纪选择了浮夸。我们着急于给自己贴上“领袖”的标签来彰显自己的优越,维护自己的自尊;我们焦虑于艳羡的目光和“高大上”的朋友圈里无以为继。最终,我们的结局可能是,少年汲汲于成名成家,中年汲汲于攀比炫耀,老年汲汲于自欺欺人。

如果我们真的要想提升自己领导力相关,可以研读一些严肃的领导力学术著作,学习一些规范的领导力课程,请教或者受教于一些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领导力学者或者在某些方面获得了证明的各界领袖。以及最最重要的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至于通过大量的饭局,微信群,俱乐部等等以“领袖”“领导力”之名的社交活动和社会活动,谨慎对待估计会比较好。起码从可以获知的一切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后来成为领袖的人年轻时候在做这些事。


最后分享一段《圣经》中关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对战亚马力人描写:“每当摩西举起手臂,以色列就占据上风,稍一放低,亚马力人就开始反扑。摩西的肩膀酸了,亚伦和户珥搬了块石头过来,让他坐下,两人一左一右托着手臂,高高举起,一直坚持到夕阳西下。”(出埃及记17:12)

摩西只有一个。我们未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做摩西。如果我们能够像亚伦和户铒一样,尽职辅佐,击溃强敌,也不失为精彩人生。



(转载无需询问,附带以下信息即可:作者 杨奇函,出处 负负禅师,新书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