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老人美妙的音符 一大早,九十一岁的奶奶就叽里呱啦的唠叨起来,我本来并不在意她讲的话,后来发现儿子和妻一边听一边笑,我不免好奇! 原来奶奶又开始管她的闲事了,一会儿谈起我们的童年,犹如发生在昨天一样,一会儿问妈妈到哪儿去了,一会儿又管起我儿子的学习来,反正没办法闲着!如果大伙不搭理,就会埋怨道:“反正我老了,说话总是为你们好,我就是要说!你们别嫌我烦!”说说笑笑,不知疲倦。 妻和儿子挺有耐心,老人讲话他们总是认真的听,而且不住的点头,奶奶更来劲了!九十一岁的年纪难免耳朵要聋,她并不在乎,一有人到我家,她总是抓住机会跟来人唠嗑。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个七十几岁的邻居大婶到我家借东西,奶奶跟她唠了起来。只见大婶问:“您多大年纪了!”奶奶那时不知怎么了耳朵特别灵敏,很快回答道:“才九十呢!”大婶说:“有福分!”奶奶却回答自己还很年轻。 奶奶最喜欢谈自己的光荣家务事,如果你仔细听,无非是多少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之类的事,老人一旦兴奋,就如东流之水很难回头。我们这些小辈只能假装认真的听,老人家一高兴,食欲大增,每次吃饭总特别香,拼命的夸奖我们是乖孩子! 奶奶尽管腿脚不灵便,可这不能妨碍思维的敏捷。从她的嘴里经常冒出即将失去的词语,如洋油、洋火、洋灯等等,满脸的笑容,似乎回到了遥远的童年。如果我们从外面顺便带点零食,她总能记得一清二楚,只要嘴不闲着,总会反复唠叨这类事。奶奶最得意的是常常夸奖他的儿子——我的父亲怎么怎么能干,家里田种得好,在外面做泥水匠又非常出色,自己帮家里做了多少事! 今天,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书,题目叫《姥姥语录》,作者是大伙都熟悉的倪萍大姐,翻翻书里的内容,无非是倪萍九十九岁的姥姥身前智慧般的语言,读一读,似乎很熟悉,又似乎很深奥,熟悉是因为我的奶奶也喜欢讲大道理,深奥是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 过去,我听奶奶唠嗑总想起严顺开老师演的小品《粮票的故事》,俗话说的好,树老根多,人老话就多,老人总是有闲情跟你唠嗑,在他们的眼里,你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总觉得你有些地方需要帮助。如果你不听,他们也不着急,反正有的是工夫,直到你耳朵起了老茧也不罢休。 经常听他们的话你可能并不在意,一旦这些话瞬间消失,你就会不知所措,后悔不已。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今天之后不一定有明天,格外珍惜今天的一点一滴。我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阳光下迷糊,可能没有人跟他们唠嗑,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个儿偷着乐。 可惜的是他们处在混乱之时,老百姓有口饭吃就应该谢天谢地了,大多数是文盲,没办法记录自己的美好人生,再加上儿女都很忙,自己也只能带着一丝遗憾,无奈的离开这美丽的人间。 我终于明白了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能完成《复活》、巴金能写出《随想录》、杨绛将近百岁仍然笔耕不已,《走在人生边上》令人回味无穷!放眼望去,又有几个人去关注老人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智慧,等到老人逝去,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我愿意放下手上的活去听一听老人留给人间的美妙音符!(钱永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