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谈钱钟书记忆力超强的秘诀 钱钟书,尽管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可是他老人家的风采却成了风向标,鼓励着我们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躲进小楼成一统,享受学问带来的无限乐趣。 上大学时,朋友介绍老人家可谓是知天、知地、知人的活神仙,我顿感好奇。买了一本《围城》,一路读下来,没有任何的犹豫,眼前老是出现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等的影子,我发现自己无聊的大学生活终于有了充实的路径。 后来,买了当时市面上所有钱钟书先生写的书,如:《谈艺录》、周振甫编选的《谈艺录读本》、《七缀集》、《管锥编》、《宋诗选注》、《愧聚诗存》以及短篇小说《人鬼兽》等,至于有关钱钟书的传记,我也读了一些,如张文江的《营造巴比塔的智者——钱钟书传》、孔庆茂的《钱钟书传》等。 无论是他的原著,还是别人的传记,我敬佩先生的博学、睿智。张文江先生、孔庆茂先生都把这归结为老先生的记忆力超群。当时,我们都羡慕不已,恨老天爷不公,没有给自己送一副照相机式的脑袋,只能如燕雀望鸿鹄高飞,心中难免有些遗憾。自古勤能补拙,我放弃了大学校园里的儿女情长,一门心思的钻进学校图书馆,逼着自己坐下来,静下心,开始了自己的充电生涯。有些书捧在手上,别人看了都要笑,直呼“老夫子”,我依然如故,买书、借书、读书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竟有三两好友也乐此道,经常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式的侃侃而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中真意不足为外人道也! 等到自己成了老师,我屡屡谈到先生的博学,孩子们更是瞪着大大的眼睛,满脸的好奇,买书、看书的如雨后春笋,愈来愈多。为此,我三天两头的去逛旧书摊,时不时的购进自己喜欢的书,整个书房,书香四溢,看着他们,偶尔翻翻,心中自然产生丘壑,不免要发于笔端,聊以自娱,这是任何金钱、权势所难换来的。 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对老先生的记忆力超强有些纠结,自感前途渺茫,没办法跟先生神游,“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杨绛先生,老先生的相濡以沫的老伴终于道出了记忆力超强的秘诀。 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序》中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要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的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据杨绛先生介绍全部外文笔记达三万四千页之多,中文笔记与之相当,读书心得共二千多页,这番苦工,才造就了《谈艺录》、《管锥编》这样的文学奇葩,因此,仅仅有好的记忆力,没有一生无悔的做学问的苦工,注定要一事无成百不堪。 牛顿先生曾说过:“科学的成功来自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的汗水!这一分灵感就是超越常人的异想天开,没有这分灵感,再多汗水也跟白费!”其实,什么是灵感、什么是汗水,在真正的智者那里根本就很难界定。 有时汗水能换来瞬息的灵感,灵感能指引着我们不断的下苦工,获得探秘知识的快意。 杨绛先生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钱永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