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孝骞和他的小本本

 皮肤郎中 2016-01-31

  
  张孝骞教授是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本文由协和ICU创建者陈德昌教授撰写,于“感恩梧桐树”去拜年之际分享给同学们,并同意发布在微信平台上供大家学习。让我们一起跟随陈教授的文字,学习普通的小本本中体现出的医学大家出色的临床思维。

  我不是协和八年制的毕业生,也不是内科大夫。在上海做住院大夫多年,我知道北京协和医院有位张孝骞教授,是位知识渊博,诲人不倦、令人尊敬的长者。1964年我进入协和医院,听说张教授诊断疑难病,独有一功。在众说纷纭,大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能提出独到的设想和判断。他的学生们一时无法理解。最后结果证明他的诊断是正确的。是神话吗?不是。有某种“秘密武器”吗?没有。故事需要从张孝骞教授和他的小本本说起。
张孝骞教授生前随身携带的小本本是他留给今天协和人的宝贵财富
  在六十多年的医学实践中,张孝骞教授很重视临床第一手资料,询问病史,亲自动手做临床查体,做得认真仔细。他更重视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每次门诊或查房随身必带上小本本。遇到疑难病症,就把病人姓名,病情要点,记录在小本本上,经年累月,乐此不疲。张老在小本本上记录了什么呢?传说最多的,或有十来个病例,比较有代表性。
  张教授好读书,读的文献也多。最新一期的医学杂志即将上架之前,他会到图书馆去预约。他“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  
病历一
甲低造成的肝硬化腹水
 有一位病人,大量腹水,病因不明。他仔细查看病人,提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可能性。年轻大夫认为老主任的想法太离奇。张教授说:“甲低造成大量腹水,的确罕见。然而,曾有文献报道。你可以去图书馆,在第几排书架的第几层,可以找到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甲状腺功能低下。
病历二
书中的副肿瘤综合征照进现实
 有一位女病人黄疸、低血糖、长黑胡子。他认真问诊查体,诊断为“胆道肿瘤”。他的学生们疑惑不解。张老解释,这是一种能分泌肽物质的肿瘤。“你们去查一查图书馆的文献,那上面有这类病例的记载。”影像学检查证实张老的判断。 
  张教授主张读书,但是,他最反对临床大夫只顾埋头读书,不仔细观察病情的变化,不注重临床细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他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做“看书的郎中”。他说英语中的bedside,是指临床大夫必须贴近病人的床。“亲临实践”是他对年轻大夫的要求。临床诊断可分两个步骤,首先要收集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病史,因为病史是病人来求医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大约50%以上的病例应当能够从病史得出初步诊断。”
病历二
三十年前的病史帮助诊断怪病
  马寅初夫人得了“怪病”,一感冒就发生休克。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不明。来到协和医院,张教授询问病史,得知她30年前临产大出血,曾在协和接受治疗。他推断临产大出血,可以引发脑垂体坏死,以致甲状腺、肾上腺等激素分泌不足。感染诱发应激反应,病人就容易发生休克。他初步诊断为席汉综合征。激素测定结果证实他的推理是正确的。张教授是怎么找出诊断线索的呢?首先是细心询问病史。帮助他回忆当年病情的是他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的记录。 
  作出临床诊断,需要收集资料,其中也包括体格检查和病程的观察。张教授经过细致的查体,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体征,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诊断。
病历三
外耳道小结节是肿瘤露出的马脚
  一位年轻人,被诊断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说得通俗点,就是原因不明。张教授查体发现病人外耳道有个小结节。经多科检查,认定这是一种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原发部位在颈静脉体,从颈静脉孔进入颞骨,从外耳道长出。手术切除肿瘤,血压恢复正常。
病历四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后颈部的肿大淋巴结
  有一位病人多年来按“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效果不好。张教授查体发现病人后颈部有个肿大的淋巴结。他怀疑病根可能就在这里。最后结果显示病人罹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以自然好转。停止原有的治疗,病人康复。
  临床诊断的第二个步骤是分析整理资料。
……他随即到图书馆去查阅文献。经过一番思考,他向有关大夫说明假设的依据。他坦言自己没有经验,意见供参考
病历五
我国发现的第一例韦格纳肉芽肿
  协和医院皮肤科收治了一位男性病人,曾在外地某教学医院住院检查。因鼻塞、声音嘶哑以及皮肤结节、皮肤浅层溃疡等,曾取声带和皮肤损害处组织做活检,病理报告肯定卡波西肉瘤。经过一段激素治疗,病情加重。转来北京求治。协和医院大夫谁也没有见过这种病。皮肤科说是不典型卡波西肉瘤,耳鼻喉科认为可能是马鼻疽,病理科不能断言是卡波西肉瘤。曾邀请在京参加皮肤病学会学术会议的几位专家会诊,难题把众多专家也难住了。诊断不明,病情在发展。
  张孝骞教授闻讯,亲自到病人床边,经仔细检查,设想可能是韦格纳肉芽肿。他随即到图书馆去查阅文献。经过一番思考,他向有关大夫说明假设的依据。他坦言自己没有经验,意见供参考。两个月后,病人死亡。尸解病理学检查证实张教授的诊断是正确的。这也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例韦格纳肉芽肿病。
病历六
被推翻的肺-肾出血综合征
  一位病人痰中带血,下肢水肿,尿中有红细胞,初步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张教授同意这个诊断。回到办公室后,他静下来沉思,对自己同意了的诊断,产生了疑问。第二天,他再次查体,发现病人患的是游走性血栓静脉炎,因而造成肺、肾等多器官损害。所谓“肺-肾出血综合症”是假象。他纠正了最初拟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张孝骞教授和他的小本本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在过去一段长时期里,我比较注意跟踪专业领域内的新进展,阅读有影响力的杂志所刊登的前沿文章,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持我的知识与时俱进,是做学问之道。其实不尽其然。张教授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贴近病人床边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从临床观察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临床意外发现的一些异常体征,若轻易放过,很可能错失一次正确诊断的机会。研究课题要从临床上来,成果反馈到临床上去,而不是“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跟踪医学进展最前沿的知识,可以让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处在什么水平,知道我的研究是否在做别人巳经做过的,或者正在做着的东西,仅此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张教授反对临床大夫做“看书的郎中”。若不然,我们能够模仿,不会有所发现,更谈不上能有所创新。
张教授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贴近病人床边更为重要
  诊断疑难病症是一种艰苦思索的过程。为搜集资料,他强调治学的方法论。为做好资料的分析和整理,他推崇联想力和批判性思维。搜集资料,要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比如说,外耳道一个小结节,后颈部的肿大淋巴结等等,其他内科大夫已有发现,他们或许认为体征没有意义,轻易放过了。也有内科大夫做了体检,没有发现。张教授检查了,发现了,没有放过。为什么这样一些传奇故事都集中在张孝骞教授身上呢?张老说过:“查体的细致性、全面性是没有限度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只能看到自己要求的东西”。如果临床大夫头脑中,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对于病史的特点以及听诊触诊发现的异常体征,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要有那种强烈的好奇心,透过查体中的意外发现,去追究发病的深层原因,目的是为了找到正确的诊断。“最后诊断可以与初次诊断完全相反”,“医学才会有进步。”张老如是说。 
张孝骞教授说:“不要对原来的诊断恋恋不舍”,“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病情在改变,我们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
  同样,张教授之所以能发现韦格纳肉芽肿病,也得益于他治学的方法论。他重视第一手资料,亲自问诊查体。他注意到在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已经发现的问题以外,病人双眼突出、剧烈咳嗽、血尿、头痛、呕吐、高烧等症状,没有取得切实的解释。他把多个器官功能的异常表现,归纳到病人整体上来考虑,取得正确的诊断。此外,他把病人的异常体症与大量腹水联系起来,发现了甲状腺功能低下。把一位女病人黄疸和长黑胡子联系起来,发现了“胆道肿瘤”。张教授能够综合同一病人身上出现的多种不同的症状,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他活跃的联想力。
  马寅初夫人主诉“一感冒就休克”。为找出诊断的线索,当然首先要细心询问病史。然而,张教授博学,按逻辑推理,他知道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可以导致垂体坏死。此乃顺理成章之事。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令人惊叹的是,他怎么能从“一感冒就休克”那样的“怪病”,想到30年前发生的临产大出血,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呢?我想,这就是张老长期刻苦努力,养成的科学素质,决非一日之功。
  张孝骞教授告诫他的学生们,“建立诊断时,切忌过于自信,思想僵化”、“不能接受新的想法”。有一位病人,张教授曾初步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他怎么能够发现病人患的是游走性血栓静脉炎,终于推翻了自己拟定的初步诊断?因为他爱反复思考,多提出疑问。他说:“不要对原来的诊断恋恋不舍”,“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病情在改变,我们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守株待兔,永远也得不到这只兔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己经拟定的诊断,不被习以为常的东西所束缚。好奇心将促使我们去追究现象背面的原因。然而,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要敢于怀疑那些看来似乎成熟的老概念,敢于挑战过去,挑战专业领域内某些领军人物的权威性意见,当然也包括挑战自已。张教授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眼下学术会议报告多,讨论少,几乎没有争论,这是不正常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的推动力。
  张教授曾批评有些临床大夫,缺乏在病人床边查体或者观察病情的兴趣,“依靠一个或几个实验室检查来做出特异性诊断”,或者“撤大网地做”,忽视了“从病人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早在六十多年前,张教授就提出这样的告诫。眼下还可以见到有些大夫,走到病人床边而不带听诊器,没有耐性坐下查体;过多地依赖CT、MRI等影像学扫描技术,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毋庸置疑,这种现象也是不正常的。张教授诒学的方法论,他所推崇的批判性思维,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
张孝骞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廿多年了,他的教导体现着协和培养临床大夫制度的优良传统。
  张孝骞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廿多年了,他的教导是对临床大夫如何修养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着协和培养临床大夫制度的优良传统。他生前随身携带的小本本是他留给今天协和人的宝贵财富。他说过:“只有实践,不去大量积累资料,研究总结提高,临床医疗工作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零碎的、片断的阶段,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说不上发展、提高。”复习小本本的故事,可以温故而知新。希望那些本本能唤起大家进一步发掘的好奇心。让保存在协和医院院史馆里的56本小本本活起来。
作者:陈德昌
排版:赵浩
探访负责人:张靖承                                                                             转自感恩梧桐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