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教生性是烟霞 那些写词的明朝女子(二)

 爱雅阁 2016-02-01
 两个淑卿

  二。明月装饰了我的梦————孟淑卿
 

  【姓名】孟淑卿,号荆山居士
  【籍贯】长州(今苏州)
  【生活居地】苏州吴县
  【生活年代】成华年间
  【身份】明媛
  【配偶】不详
  【诗词集】荆山居士诗》一卷
  【卒年】不详


 
    月明如昼,料峭黄花寒越瘦。小立阑干,满砌花阴翠袖单。
    当年刘阮,重访天台人已远。怪道而今,眼底心头剩月明。
 

                                  ————孟淑卿《减字木兰花。幽怀》 


           菊暗荷败,这又将是一个秋水霜天的时节。眼见天边的暮云收了,寒鸦栖在树枝上,不再鸹噪。
     是夜,上月明如昼。而人间,有人却是伤心时候。
     
泪痕犹在,可知是多么不情愿,刚从一场杳然虚空的鸳梦中醒来。也不管头上玉钗斜簪云鬟乱,她先启唇轻轻吟道:自是愁多不成寐,非缘金井有啼蛩。   
     话虽这样说,可她到底还是因金井处那渐次高低的蛩吟虫唱声,扰了好梦。她意乱心烦,有一襟无处言说的幽恨怨怅。只是,不知该如何排遣。
     秋夜未央。
     女子起身披衣搴帷,缓缓步出了阁楼。
     
桐叶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深院,更显几分萧瑟,几分凄凉。久立在栏杆旁,欲向栏前秋菊语。可转念又兀自摇头叹息,愁眉不展。
     因她深知,年年人似黄花瘦,花却总不知人愁。
     忆往昔,清风明月花好月圆,人与花影重。叹如今,
影只形单被冷衾寒。
     
当年的刘郎重返天台,已无迹可寻。这红尘世,花开的开,落的落。人来的来,去的去。一场笙歌过后,终归寂寞凄凉。
     抬头月一轮,低头鞋一双。难道说,这就是深闺女子的命运么?
     她无法释怀,只好深情地凝视着明月。此时,明月也正多情地望着她。


 

(插图。莲子原创)
 
     孟淑卿是苏州人,为孟子后裔,大约生活在明朝成化年间。其父孟澄,乃苏郡名士。这首《减字木兰花》,是孟淑卿流传下来唯一的一首词。《秋声馆词话》、《明词综》书中收录了其词。

     
词作淡远轻新,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结句“眼底心头剩月明”,是自怜自慰的语句,读之凄然。正如前人所说的:“相思不解说,明月照空房。”表达出了古代深闺女性,一种无比的感伤和无助的凄凉之境。
     
    
 清代著名女词人王端淑在其编著的《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书中,曾点评她这首词作曰:“诗余继《离骚》,最为近古。闺阁多粉艳,更难乐府。欲得淡远轻新,曲尽情致,正未易得。淑卿以'剩明月’作《幽怀》,殊出词人,在百尺楼上。”言下之意,说她如一枝独秀,凌然绽放在最高枝头,可见评价之高。

     
孟淑卿从写天上的“月明如昼”到“当年刘阮,重访天台人已远”之句,可谓是笔淡情浓,而不尽余味。这与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所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的句子,有着同样的悲怆与孤独感。
 
     就
个人理解而言,我认为这首词即使算不上真正的悼亡作品,也应是女词人在寡居之后伤怀而作。这点看法,与邓红梅教授在《女性词史》一书中所阐述的,是一首被丈夫休弃之后的怨情之作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孟淑卿并未被丈夫休弃,只不过是独处深闺,终日失落与寂寞。知人论世,不妨从已有的资料当中梳理一下,或许我们对这位才女会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①有才辨。

     所谓
才辨,当然是才智机辩,文采斐然了。如《后汉书》中就曾评价蔡文姬为:博学有才辩。明代文学家徐祯卿曾称赞孟淑卿之词,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淑卿诗零落已多,其佳句传者,直欲与文姬、羽仙辈争长。”
 
     ②工诗。

     其实,
从文学史的角度严格来说,对她身份的定义应该是明朝成化年间的一位著名的女诗人。
    《列朝诗集》书中共收录了她九首诗,《中国古代女子诗词选》收录了她两首七绝。《盛明百家诗》、《明诗综》、《诗女史》、吴景旭的《历代诗话》、何乔远的《皇明文征》、冯梦龙的《情史》、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朱彝尊的《静志斋诗话》等诸书也都有收录其诗。
 
     她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七绝诗《春归》,是这样写的:“落尽棠梨水拍堤,凄凉芳草梦中迷。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以枝头鸟拟人来反衬浓愁,可谓清新别致。明万历文人江盈科在评这首诗曰:“清浅而古,人不易及。”再如她的一首《秋日抒怀》:“蝉咽庭槐泣素秋,几行新雁度南楼。天边莫看如钩月,钓起新愁与旧愁。”用天边弯月比作钓钩,钩起新愁与旧愁,又真是奇思妙语。明代文学家顾起纶在《国雅品》赞曰:“不但无铅粉气,且雅善用虚字,亦鱼玄机之亚。”
 
     孟淑卿不仅自己写诗,还参与评论。她曾论朱淑贞的诗说:“作诗须脱胎化质。僧诗无香火气乃佳,女子铅纷亦然。朱生故有俗病,李易安可与语耳。”
 
    ③自以配不得志。

    当初她嫁给她丈夫,那是遵循父母之命。因他的老公不是舞文弄墨之人,所以孟淑卿虽有过怨语,这也能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一言蔽之就说他们夫妇之间没有感情。她有一首七律《香奁冬词》写道:

     默坐深闺思有余,霜威渐觉袭衣裾。
     青绫被冷无鸳梦,紫塞天寒断雁书。
     竹叶舞风侵户响,梅花和月上窗虚。
     双蛾争似庭前柳,腊尽春来忽又舒。
 
     诗中写她独坐闺中寂寞,从“无鸳梦”和“断雁书”的诗句可以猜知,他的丈夫可能是为了谋生而经常出远门在外。只是后来,他丈夫不知何因亡故。寡居的她,还写过这样一首《悼亡诗》:

      斑斑罗袖湿啼痕,深恨无香使返魂。
      豆蔻花存人不见,一帘明月伴黄昏。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岚老师,曾感叹道:“
好个'一帘明月伴黄昏’,生之哀、死之痛、思之切、憾之深,淡淡一抹,散于天地之间。”豆蔻花依然还保持着当年的芬芳,而身边的人却已不在。诗中“人不见”,是面对旧物豆蔻花而深感物是人非时的叹惋,这和词里所言“天台人已远”的意思是一样的。诗中另一句“一帘明月伴黄昏”和词里“眼底心头剩月明”之句的意境也差不多。由此断定,这首悼亡诗和《减字木兰花》的词,应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④性疏朗不忌客,世以此病之。
 
     无疑,这点说明了孟淑卿为人大方热情,性格开朗活泼,有儒士之风。有次,她出门拜访慧日庵的尼姑,离开之时,在庵旁一亭子上留下这样一首《过惠日庵访尼题亭子上》的诗:“矮矮墙围小小亭,竹林深处昼冥冥。红尘不到无余事,一炷烟消两卷经。”

    “
一炷烟消两卷经”,是俏皮语,也是实话实说。写出了远离红尘之外的清净居所中,一个普通尼姑每天都过着焚香念经的枯燥生活。

     
她还结识一位歌姬,赠其一首《席上赠妓》云:“石榴裙子称纤腰,唱彻新声换玉箫。背倚东风偷拭泪,为谁肠断为谁娇?”以戏虐的口吻,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时身份卑微的歌妓们,那背后不为人知,咽泪装欢的悲酸人生。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孟淑卿不仅敢于针砭时弊,还具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只是她那洒脱恣意,不受禁锢的言行举止,在注重德操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实在是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性格的使然,最终激怒了一些道学家们。他们纷纷出来指责甚至是攻击于她。因此,她的才华在当时应受到过打压。

    在沉寂的永乐、成化词坛里,女性词人本是寥若晨星。而孟淑卿女史,恰似闪耀在天边的一颗启明星。她
一生应写过很多诗词和有过太多生活故事,但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关于她的身世知之甚少。

    
棠梨落尽,爱恨成尘。

    
虽似高贵清雅的秋菊,可惜瘦寒露冷,不能自择风霜,她就是——孟淑卿。一个在被寂寞氤氲的时光深处,习惯静坐默念的女子一个曾不堪孤寂,内心又极其柔弱的女子。

    清光流泻的秋夜,她仿若与我们只盈盈一水间。 




      
三。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端淑卿
 
  【姓名】端淑卿
  【籍贯】安徽当涂(今属马鞍山市)
  【生活居地】丹湖
  【生活年代】嘉靖至万历年间
  【身份】明媛
  【配偶】芮儒
  【诗词集】著有《绿窗诗稿》四卷
  【卒年】九十 




     春到人间能几月?愁近清明节。花柳正争妍,妒雨纷纷,杜宇声啼血。
     茫茫山水经年别,感事归心切。无计可留春,一片花飞,两鬓霜如雪。
                                                                                                                                           ————端淑卿《醉花阴》 




         春到人间能几月?以设问开篇,首先就隐约浮现出作者写愁含悲的心情。紧接着一句愁近清明节”,不仅点明了季节,同时也为全词定下了伤感清冷的基调。

    
以为还是那风暖烟晴的明媚春色,谁知,就在淅淅沥沥的夜雨声中,不知不觉又到了清明。

    
清明,注定是一个伤感的时节。

    
春事过半,柳依絮乱。楼台吹着风的寒,院落洒着雨的愁。

    就
在这轻寒乍暖之时,人最惧风雨酿愁。那清冷的风雨之声已经使人愁苦不堪了,再加上杜鹃鸟儿的不停催归。这种感受对于身处异乡的女子来说,又哪能不断肠?

   
杜宇声啼血”,本身渲染的就是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如此以声传情的方式,是为了烘托出作者伤春思家的愁绪。只不过,这样的愁并不是通常词人笔下无端的闲愁。而是一种羁旅的客愁,也称为乡愁。如唐代诗人戴叔伦的《暮春感怀诗》:“杜宇声声唤客愁 。”

     
杜宇又名杜鹃,也叫子规,俗称布谷。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就像是一句“不如归去”。这可是一只在唐诗宋词中曾被无数文人赋予了感情色彩的鸟儿。它始终寄托着人们内心的哀和愁,痛与悲。诗词中一旦出现这样的意象,必含有伤春,思乡,或是悲怨之意。《华阳国志》书中记载:“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
茫茫山水经年别,感事归心切。”这一句,才是全词的中心所在。“经年别”是因,“归心切”是果。茫茫山水的阻绝,与亲人数年来的音讯隔绝,造成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端淑卿嫁随丈夫漂泊在外,已是多年没有回家省亲了。从结句的两鬓霜如雪”来看,此词作者最早也应写于四十多岁以后了。

     一片飞花,两鬓霜雪。这是一种看似无意,却又十分微妙的对照。就在寻常的花开花谢里,人的容颜也在镜中渐渐老去。青春不再,她只能是无奈地感慨:去年花相似,今年人不同。所以说这首词,作者除了有思家的眷恋,还蕴含有时过境迁、伤逝感怀的意味。只是,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她当时的内心,该是怎样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了。

 
                                        
(插图。莲子原创)

 
 
     《明词综》中收录的是端淑卿的另一首《阮郎归》的词。有趣的是,这两首词不仅题材和意境十分相似,就连选的韵部都是一样的:
 
     
园林春到清明节,花柳愁攀折。人生何事轻离别?水远山重叠。
     杜宇啼,残更月,银缸照明灭。昨宵有梦轻飞蝶,关心犹未说。
      
     
这首词在王兆鹏教授的《丽人词选》书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该词不仅仅仅局限于离愁别绪,而是别开一境,内含人世沧桑。这是一种更宽泛更深厚的情感,使该作柔中带刚,平中见奇。”平中见奇,总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取胜,这就是她诗词最大的风格。从词中所写春到清明节、花柳、山水相隔、杜鹃啼的字句来看,此词所表达的情感较之《醉花阴》词是一致的。至于写作时间,不敢妄自推测。
 
    端淑卿又名端木淑卿,1522年(嘉靖元年),卒于1612年(万历四十年),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其父端廷弼,为当涂县教谕。她留存至今的词作,只有四首。徐树敏的《众香词》、沈辰垣的《历代诗余》、周铭的《林下词选》、吴灏的《历代名媛诗词选》、敦的《中国女词人》等书均收录了她的词作,《全明词》共收录了四首。
 
    端淑卿自幼居住在父亲的官邸里,小小年纪就接受了很多传统的文化教育。什么《毛诗》、《列女传》、《女范》等皆能背诵,唐诗宋词那就更不用说了。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名媛诗归。卷三十》书里称她:“赋性幽娴,天资颖悟。作为诗词,大类唐人。”有好的天赋,好的环境,好的性格,好的习惯,终于练成了一位才女。
    
     端淑卿一生与夫君相敬如宾,年九十无疾而终。这和同出身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的孟淑卿相比,无论从婚姻和寿龄来说,端淑卿真的要比她幸运多了。
 
     她跟随丈夫在外,其诗词作品多反映出了一种以游子身份有感而发的羁旅情怀。如《秋日闻雁》诗中的:“迭迭烟云迷去路,潇潇风雨逐他乡。家山何处人千里,一片归心空自伤。”《闻雨》诗中的:“秋雨鸣蕉叶,凄然蝶梦空。故园愁未解,羁旅恨难通。”

   
《明诗综》里说,当时的县令章嘉祯就十分钦佩端淑卿的才华,赞其诗为:“旨醇而节和,沨沨有致。”她有一首非常著名的《秋夕泊丹湖》的诗,读来甚是回味无穷:

     
秋水茫茫带白蘋,渔舟蟹网集湖滨。
     长空入幕烟云起,只听歌声不见人。
 

    
秋水茫茫,蒹葭苍苍。晚霞织锦,渔夫撒网。端淑卿把亲身所见的渔家生活实景,用细腻的笔触和婉转的情思相结合,巧妙地转换成了一首画面感极强的小诗。尤其是“长空入幕烟云起,只听歌声不见人。”有一种“不见采莲人,但闻花中语”空灵般的美感,令读者身临其境。这样的诗句虽不能替你清热解毒,至少,也会让人心灵顿时为之一片澄净。
    清朝康熙年间,当涂县令祝元敏在为淑卿的诗稿作序时,忍不住掩卷长叹道:“诗若淑卿,真可谓不朽者矣!”
            
     
时光如水匆匆,但凡美好的事物,总是会稍纵即逝。如今,春老花残,端淑卿也有些倦了。她拥衾敧枕,眯着眼睛,思绪随着炉烟一道袅袅升起:

    “
渺渺丹湖水,中流命小航。”她似乎又看见自己约来了三两好友,泛舟畅游在那烟波浩渺的丹阳湖面。彼时,她立在船头,青丝如瀑,笑灿如花。她醉赏着湖光山色,听着渔歌棹曲。还一时兴起,惊飞了数只沙汀戏水的鸥鹭。这简直和当年的易安一样,忘了归路。

    她还记得,
曾身心自由地一步一步追寻着诗仙李白的足迹。看呐,那轻盈的身姿,如同道家仙客般飘忽在天门山上、牛渚矶头。

    这
是人生当中,一段太过美好的年华和快乐的时光。那如诗如画的青春,那如梦如烟的往事,是此生值得珍藏于心的风景。每想至此,她总会有种莫名的欣喜与冲动。只是,欣喜过后,又要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忽然,枝头又传来杜鹃鸟一声声清脆而凄厉的叫唤,仿佛是再次提醒着她:快回家,你快回家看一看。
 
    或许,故乡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仍屹立在山的那头。而今夜,端淑卿将会在梦里驾一叶小舟,哼一曲家乡的小调,回到她那魂牵梦萦的家园。 
 

              (青若写于2016.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