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爬过寿山才知道,能上手摸一块顶级田黄有多幸福

 国民一员 2016-02-02

古玩古董交易平台(TINA) · 2015-10-17 15:21

爬过寿山才知道,能上手摸一块顶级田黄有多幸福


国庆刚刚从香港回到上海,大象就听说下旬即将举行的福建东南拍卖即将呈现一块可能是中国内陆有拍卖以来最重量级的田黄,熟悉大象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大象是田黄迷,这些年来各地拍场上只要出现好田黄,大象可能都会争取上手把玩一番,而这次福建东南的这块田黄之王,大象肯定是不会错过的了,因此,回到上海的第二天马上出发去了福州!

在东南拍卖的办公室,大象终于见到了这颗由薄意名家郭懋介雕刻,重达340克,质地堪称完美的田黄之王了,很多人吐槽说,大象拍照总是一个表情,但在摸到它的时候,您能不能看出大象心里暗爽呢?嘿嘿。

根据记载,田黄大约从宋代开始被挖掘,历史上有过几次开采的高峰,但大象这些年来综合学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权威专家观点,这一千年以来,开采出来的田黄总共加在一起,可能也就仅仅只有1吨这么多(其中还有不少质地不佳的),如今,顶级田黄的每克单价早已经突破了10万元,而如果您想一下,世界上全部的田黄加在一起就只有大约一百万克,如果您手上有一颗100克的田黄,那也真称得上是不小的福分了。(在这里容我再说两句废话,1、其实田黄比钻石稀缺太多了。2、田黄存世只有这么点,您如果在各地的拍卖会上能够时不时的看到不少"田黄",您不妨思考下,拍场上所见田黄的真品率,大概是多少,即便是像XXX或者XXX等一些国际性拍卖行,他们上拍的田黄也很难保证全部都是真的,事实上,田黄只有中国福州这一小块地方出产,那些深谙中国艺术品的老外专家可能很懂瓷器,但未必懂田黄,因为他们能够上手的田黄实在不太多的。)

如今拍场上所见的田黄,大多以每块100克以内为主流,一般30-50克我们就认为田黄成料了,而300克以上的田黄如果能够整块完整几乎没有瑕疵,这些年来在内陆拍场上几乎就只有这么一颗

根据大象本人所得到的第一手消息,这块田黄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福州寿山当地的一对石农夫妇发掘的,之后他们花重金邀请薄意名家郭懋介精心雕刻,之后则以当时的绝对天价卖给了台湾著名收藏家潘文华,2011年中国嘉德拍卖,潘文华因为调整藏品之故释出,当时拍了2012.5万人民币,创造了内陆田黄拍卖的最高纪录,也是当代雕刻田黄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而四年之后,它再现拍场,便是在这次的东南拍卖了。

大象一直听说如今福建寿山的田黄开采已经枯竭,但并未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而趁着这次在福州,大象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位于福州城北郊三十公里外的寿山田黄产地,如果您能了解田黄产地的真实情况,便会感叹,能够上手一块这样的顶级田黄是有多幸福!下面就请朋友们跟着大象的镜头去寿山走一遭吧。

出福州市区北上,大约三十多公里蜿蜒的山路,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能到达出产"石帝天骄"的寿山村,在寿山村口,我们看到了一尊女娲的雕像。传说中,寿山石是女娲娘娘炼五彩石补天所遗落人间的,而田黄就是女娲娘娘补田石中洒落的精华。尽管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美好传说,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也说明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痴迷于田黄的带有皇家色彩的温润细腻,但却并不了解它的成因几何。

"田黄、田白为世所最珍,究其出处,言人人殊。"

——清 陈亮伯《说田石》

"产于山田,无根而璞,盖地气挟土力所结者,故隆寒不泐,耕者偶得之"。

——清 郭柏苍《闽产录异》

事实上,田黄的确称得上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如果不是自己亲身所见,实在是很难想象,世界这么大,仅仅只有福建寿山总共才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才出产这种独一无二的黄金宝石,大象拍摄的这张照片便是优质田黄的主产地——中坂田。数百年来,几乎绝大部分个头较大,质量上乘的田黄都出自于这块田中。

眼前这片中坂田附近的废墟是始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广应寺遗址,相传寺中僧人收集田黄给附近的村民治病,这可能是最早采集田黄的一批人了。但在元末战乱之时,广应寺因为收留过朱元璋而遭到元兵洗劫付之一炬,传说中寺庙中所藏的那些田黄石也不知去向了。

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大象所知道的田黄的化学成分和成因吧。不像钻石的化学成分为碳元素单质那么简单,田黄的主要矿物成分比较复杂: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土、尹利石、叶蜡石等。其中主要成分是地开石:Al(Si4O10)(OH)8。

大约是在中生代(2.3亿-6700万年前,就是恐龙生活的年代),福州一代曾经出现过一次火山大爆发,火山爆发所带来的矿物成分冷却结晶成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寿山石的矿藏。类似于和田玉的"山料"和"籽料"之分,田黄便是某种寿山石的山料滚落下来后,通过数百万年的演变,终于形成这种独一无二的"籽料"。随水流的冲刷,逐渐磨蚀风化,又被埋藏于溪底或两岸的泥土之中,在水分、温度以及酸性土壤的微妙作用下,经历了千万年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使得它们的颜色、质地发生了迷人的变化,甚至进一步生成了独具魅力的石皮、萝卜丝纹与红筋等特征。可谓山川之精、日月之华。

我们在照片中所看到的中坂田后方右侧的这座锥形山便是"高山",高山石是寿山石的一种,也就是田黄石的母矿了!但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随之产生了!我们所见的高山既然是锥形的,那么通过风雨剥蚀脱落的田黄母矿应该可以从四周滚落,但仅仅只有高山东南的坑头溪两边的田坑里才发现有田黄,而即便是距离坑头溪咫尺之遥的大段溪却从来没有发现过哪怕一块田黄!(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大家在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作为寿山石山料的主产区高山,其山头也都已经塌陷,事实上,里面的寿山高山山料石材也已经几近开采一空了)

"田石所产地,散在寿山乡一带水田底古砂层上。其田不经寿山溪灌溉者,即隔丘上下,竟无所产。"

——民国龚纶《寿山石谱》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全世界只有从坑头溪的源头到寿山溪的下游结门潭,全长八公里的小溪两边,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出产田黄,而上游到下游所出产的田黄分别被称为上坂田、中坂田、下坂田和碓下坂田,其中,中坂田的质地才是最为上乘的,如这次大象在福建东南拍卖所看到的这块田黄之王,毫无疑问便一定出自于中坂田。为什么只有独独这一条小溪才出产田黄,而上游到下游的田黄质地又会大不同呢?如今的一个合理解释大概便是坑头溪溪水独特的矿物质。因此,寿山乡间自古流传"不喝坑头水,不出田黄石"的说法。所以,田黄是数百万年大自然在无数偶然条件集合之下所产生的精灵!世界那么大,只有1平方公里的土地出产田黄!

大象沿着山路来到了坑头溪的上游,这里就是"上坂"了,相比较"中坂"所产田黄黄色纯正质地温润,上坂所产的田黄往往颜色较浅,质地则有一点接近"冻石",这样显著的差别其实就仅仅相差从溪水的上游到中游的那么1-2公里路,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小小的田黄石称得上是无数机缘巧合之下才能生成的大自然的精华!

而相信大多数朋友和大象一样,关心的是田黄是如何开采的,如今这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方还能不能"捡"到田黄呢?

"至今春雨时,溪涧中数有流出,或得之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

——清 高兆《观石录》

康熙年间高兆的《观石录》大约是历史上第一部对寿山石进行记述和研究的书籍,其中这段话便讲述了田黄石的开采方法——但大象读来觉得好像撞大运一般。事实上,直到如今,田黄的开采仍然只能够依靠挖掘、筛土,如同淘金一般,的确极具偶然性。但近几十年要找一块田黄,当然远远不像康熙年间"数有流出"那么容易了。根据当地朋友的介绍,寿山石农中流传"梦田黄而得宝"的说法,认为挖到田黄全凭天命,气运到时会有仙人入梦指点。

大象在坑头溪两边的田地实地考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被挖地三尺的情形,据当地朋友介绍,近些年,这些田地几乎每年都要被挖掘好几次,上面几乎都不种什么农作物,田地几乎都要荒废了。也难怪,只要挖到一块田黄,多少年的地都不用种啦!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近十年间,在可以挖掘的这些田黄产地,田黄已经几乎绝产了!

听一位专门从事寿山石收藏的福建朋友介绍,近十年间,好像只有5年前一对石农夫妻挖到过一块100克左右的田黄,当然卖出了不菲的价格了,但似乎十年也有仅只有这么一次!也就是说,如今要在坑头溪沿岸可以挖掘的地方挖到一块田黄的概率比买彩票中500万可能难多啦!而过去几十年,我们能够挖到的田黄大多数为三五十克的小料,能上100克都属少见,而如文章开头大象上手的这块重达340克大田黄,这样的"奇迹"只发生在二十多年前。

如今所见,寿山中坂还有我身后的这两亩地由于历史上的产权问题近几十年来没有进行过田黄开采,如今被列为了田黄石自然保护区,严禁开采,或许大象身后的泥土中,还能够挖掘出田黄石来,但由于田黄的成因太过于随机和神秘了,这两亩地底下究竟是否有田黄,谁也说不清了。如今这片田地一旁建起了警亭,并且有无数探头监控,估计很难有人能在里面挖出一个"偷天陷阱"吧。Hoho

从寿山远眺福州城

看过田黄原产地的现状,你就会由衷的体会到,如今能够上手这样一块重达340克质地完美颜色纯正的田黄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要问大象为什么喜欢田黄,其实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喜爱它的"温、润、凝、结、细、腻"。我们不妨从这块340的大田黄的细节照一起看看这田黄的"六德"吧。

即便是专业相机,也很难清楚的拍好深藏其间的萝卜丝纹

"温、润"——直接从矿脉开采的山坑石多少会有些"火气",而深埋水下的水坑石光泽又有些过分冰冷,而田黄由于数百年来经过了泥土的浸润,自然产生了一种温和的感觉,当代雕刻名家王一帆这样说:""田黄石不冰不滑,以大拇指轻抚石表,如摸婴儿之肌肤,稍稍有些粘手,恰到好处,有溶入手中的感觉,手感极佳,愈摸愈温润,愈摸愈有情韵,令人爱不释手。"

"凝、结"——田黄石的"凝"在视觉和触感上呈现的是一种庄重、沉稳。高山矿脉上风化剥离的矿石落入溪流中,经过无数次涤荡与滚动,能够留下来形成田黄石的,自然是质地紧密的部分,田黄石是众多寿山石石种中密度最大的,因此,这块340克的大田黄握在手中,感觉十分的压手了。

如同抚摸婴儿肌肤的感觉

"细、腻"——田黄纹理莹细,上手的感觉除了"压手"之外,还有一种极其"缠绵"的味道。这便是田黄的细腻之美吧。

而正是因为田黄的一克千金,因此,一种几乎是专门为了田黄定制,最大限度展现田黄之美的雕刻技法应运而生了——这便是"薄意"。薄意只运用石材表面不到一毫米的厚度进行创作,巧妙的利用了田黄的皮色雕刻山水人物,最大程度的"保重"有并展现原有石材之美,成为了最适合这种名贵而优美石材的雕刻技法。而这种技法的发端大概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的福建雕刻名家周尚均了

"周尚均,名彬……其所制石,旧家多有之,显杨之制精工,而周所做朴茂……石组多立兽,间刻写意山水。树木用大浑点,谓之薄意。"

——清龚礼逸《寿山石谱》

"田石之黄皮、黑皮、白皮,石工于斫削之时,故留一二,度其形势,刻为花纹,俨似生成,奇巧可爱"

——民国 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

郭懋介

田黄石薄意雕刻的佳作,不仅要充分利用石皮、尊重自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的构图,并施展高超的技法,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福建东南这块340的田黄薄意上留下了"石卿"款,他便是称得上是当代田黄薄意雕刻的代表人物——郭懋介(1924-2013)。有关郭懋介的传奇人生,大象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还是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吧。

这件作品描绘的题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苏东坡赤壁夜游,但要在一枚鹅蛋大小的不规则石头上描绘经典题材,还需要结合田黄石的每一处石皮、纹理,需要的是宏大而又精致的构思。不过由于整块田黄几乎没有任何瑕疵,因此,在构思的时候只需要考虑石头的外形和皮色,而不需要采用特别手段掩盖裂纹之类了。这让艺术家有着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赤壁夜游,石卿老人巧妙的在一侧留出了一轮明月,远处利用石材的自然凹陷留下的一片乡舍,营造出了悠远的意境。

郭懋介以天然的石皮雕刻出擎天的古松,枝条斜仄遒劲,老而蕴秀,自然流露出极为坚韧的气质,而枯朽仿佛即将剥落的树皮和树枝折断之后留下的树瘤展现出萧瑟之情,几分苏轼的伤离别之情跃然石上。

郭懋介十分注重对于石材本身皮色的巧妙印才施刀,如下方留皮的山石,称得上是古画中极为精湛的皴法,所不同的是,这片立体的山石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艺术家的绝妙构思。

在极为细小的地方雕刻人物,显然无法仔细刻画出面部五官,但寥寥数刀,苏东坡的潇洒和悲凉仿佛近在眼前。

大象近些年在各大拍场上手过不少田黄,顶级田黄的每克单价早已经突破了10万元人民币大关,大象为大家作一点梳理吧。

如果单块田黄的最高成交纪录诞生于2006年,香港苏富比上拍一块重达200克的明晚期田黄石雕瑞狮纸镇,当时澳门赌王何鸿燊和台湾收藏名家曹兴诚加入了争夺,最终3932万港元(当时约合人民币4089万元)为曹兴诚先生如愿竞得,2006年,田黄就已经出现过每克20万元的高价。

2013年东京中央秋拍,这块仅仅只有41克的田黄由吴昌硕为民国才子陈浏所刻,最终以4945万日元成交,约合人民币300万出头,每克近8万元人民币了。其印文"望云轩",由于一位藏家朋友名字中带有"云"字,最终被他如愿竞得,好田黄是要讲究缘分的。

说到薄意雕刻,2013年西泠秋拍,一枚重34.5克的林清卿作田黄石云纹薄意扁方章以517.5万元成交,以每克15万元刷新当代雕刻田黄单克成交纪录。

2013年,一代薄意雕刻大师郭懋介以89岁高龄去世,其雕刻的一块重达 390的山居即景薄意摆件拍出3680万元,但是一般上到这种分量的田黄,中间很可能有裂(大块田黄在河床泥土中受到冲刷挤压,要做到整块完美太难了),但郭懋介巧妙的利用构图将中间的大裂纹掩盖了。

附上:历年田黄石拍卖成交排行榜(这里大象已经作了筛选,如果您还听说其他地方有成交更贵的田黄,大象表示,呵呵)

1 2006年香港苏富比明十七世纪田黄石雕瑞狮纸镇 200g

约合4089.28万元

2 2013年福建东南郭懋介作田黄石山居即景薄意摆件 390g

3680万元

3 2011年中国嘉德郭懋介作田黄石《赤壁夜游》摆件 340.7g

2012.5万元

4 2013年香港苏富比十七世纪田黄留皮雕坐狮观音像

约合1716.28万元

5 2015年北京保利清康熙田黄冻双凤钮大方章 256g

1610万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