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1定义在化学上,广义的盐是由阳离子(正电荷离子)与阴离子(负电荷离子)所组成的中性(不带电荷)的离子化合物 ⒈和酸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酸+盐→新盐+新酸(强酸→弱酸)这里的盐可以是不溶性盐。但不能是不溶于酸的盐 [举例]2HCl+Na2CO3=H2O+CO2↑+2NaCl (碳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⒉和碱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碱(可溶)+盐(可溶)→新碱+新盐 [举例]2NaOH+CuSO4=Cu(OH)2↓+Na2SO4 ⒊和某些金属反应[置换反应]盐+金属单质(某些)→新金属单质+新盐 反应中的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才可以把它给置换出来 [举例]Zn+CuSO4=ZnSO4+Cu (有一个金属活泼性顺序表,活泼性依次减弱: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在这个实例中,锌(Zn)的活泼性在铜(Cu)之前,所以可以把铜置换出来)。 正盐:单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酸式盐: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氢离子 酸根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构成 碱式盐: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酸根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构成 复盐:由不同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碱式盐详细解释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的盐。 酸跟碱反应时,弱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为碱式盐。碱式盐,二元碱或多元碱才有可能形成碱式盐。碱式盐的组成及性质复杂多样。碱式碳酸铜(也称铜绿,铜生锈后产生的物质)Cu2(OH)2CO3和碱式氯化镁Mg(OH)Cl等都属于碱式盐。 碱式盐是碱被酸部分中和的产物。 盐的种类 关于盐呈酸性碱性的口诀:"谁强显谁性" 说明:强酸性的物质(或化合根)有: Cl (氯) (硝酸根) (硫酸根)等 弱酸性的物质(或化合根)有: (碳酸根)等 强碱类的物质(或化合根)有:Na(钠)、K(钾)等 弱碱类的物质(或化合根)有:NH4 (铵根)、Cu(铜)等 强酸强碱盐:中性(pH=7)(如:NaCl,KNO3) 强酸弱碱盐:酸性(pH<7)(如:NH4Cl,CuSO4) 弱酸强碱盐:碱性(pH>7)(如:Na2CO3) 2理论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例如:H2SO4(硫酸),HCl(盐酸),HNO3(硝酸),H2CO3(碳酸)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例如 :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Ca(OH)2(氢氧化钙),NH3·H2O,NH4OH(氨水) 盐:电离时生成含有金属阳离子(或NH4铵根)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Na2CO3(碳酸钠),CuSO4(硫酸铜) ,NH4NO3(硝酸铵) 仅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非金属单质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为酸。 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为碱。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为盐,不一定都是如此。例子如CU2(OH)2CO3碱式碳酸铜,有氢氧根 酸碱盐类化合物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3简单读法盐酸盐除银铅汞(盐酸盐即是氯,即氯化银、氯化汞、氯化铅不溶) 其余大多都不溶(除了上两句提到的,其他的盐大多不溶) 碱类常见溶五种 钾钠钡钙铵可溶(即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铵可溶、氢氧化钙微溶) 不妨请来酚酞试 保证杯杯都变红(酚酞用于检验碱的存在,遇碱从无色变红) 碳酸根、硅酸根、磷酸根溶三种(三种是指钾、钠、铵,即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硅酸铵……) 其余都不溶,或微溶(除了钾、钠、铵,其他的都不溶) 盐的化学式:金属开头+酸根结尾(如碳酸钠) 碱的化学式:金属开头+氢氧根结尾(如氢氧化钠)(除NH3·H2O 氨水) 酸的化学式:氢元素开头+酸根结尾(如盐酸HCl、硝酸HNO3)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银不溶) 硫酸盐不钡钙银微,(硫酸盐中,硫酸钡不溶,硫酸银、硫酸银微溶) 碱类不溶是多数, 除去钙钡钾钠铵,(氢氧化钙微溶,氨水具有挥发性) 硝酸盐,亚硫酸盐, 溶解只有钾钠铵。 (只适用于初中!) 读法 酸:含氧酸的读法是把氢和氧去掉,剩下什么叫什么酸 例:H2SO4,去掉氢和氧之后剩下硫,所以叫硫酸(HNO3念硝酸除外) 无氧酸的读法是氢某酸 例:HCl,除去氢还剩氯,所以叫做氢氯酸 (也称盐酸) 碱:碱的读法是氢氧化某 例:NaOH,去掉氢氧还有钠,所以叫氢氧化钠 根据化合价的不同,还可以读作:氢氧化亚某 盐:一般叫做某酸某,但是有些特殊的读法 酸式盐:叫某酸氢某(酸式盐就是有氢离子的盐) 亦可叫做酸式某酸某 例:NaHCO3叫碳酸氢钠 也可以叫碱式某酸某,羟基某酸某 4通性碱有腐蚀性。溶液呈碱性,能与酸,某些盐,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某些碱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与指示剂反应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但是碱一定是碱性溶液.(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即所谓的碱;但碱,一定显碱性,即pH大于7.) 5性质介绍酸的性质酸+碱=盐+水 即:中和反应。反应条件:无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例:H2SO4(酸)+Mg(OH)2(碱)= MgSO4(盐)+ 2H2O(水) 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条件:1.有气体或者水或者沉淀生成才能反应 2.盐必须溶于酸:例如BaSO4、AgCl不能与酸反应,因为它不溶于酸(初中化学不讨论)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2HCI(酸)+Na2CO3(盐)= H2CO3(新酸)+ 2NaCl(新盐) 但是碳酸不稳定:H2CO3=H2O+CO2↑这样就有气体和水生成了 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金属是活泼金属 反应类型:置换 例:2HCl(盐酸)+Fe(活泼金属)= FeCl2(盐)+H2↑(氢气)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反应条件:无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H2SO4(酸)+CuO(碱性氧化物)= CuSO4(盐)+H2O(水) 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碳酸盐类多不溶,易溶只有钾钠铵 碱类能溶钾钠钙钡铵 诸酸多溶解,硅酸不在内 盐的性质盐+酸-(见酸的性质) 盐+碱-(见碱的性质) 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条件:盐必须都溶于水,生成物中有沉淀(二者同时满足) 例:BaCl2+Na2So4=BaSO4↓+2NaCl 这是一个沉淀的反应 盐+某些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盐能溶于水,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的大(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置换 例:CuSO4(盐)+ Fe(金属)=FeSO4(新盐)+ Cu(新金属) 但是有些金属无法实现此反应,即除钾钙钠以外,因为他们和水就反应了 酸性氧化物: 溶于水之后呈酸性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 例CO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碳酸,碳酸是酸性的,所以CO2是酸性氧化物 同上类似,水合后是碱性的物质(一般是金属氧化物) 例CaO(氧化钙)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故CaO(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 关于酸碱盐的反应性质,需要知道什么是可溶物,什么是不溶物 那么有一个口诀: 都溶硝酸钾钠铵 即意为:硝酸,钾,钠,铵的盐都是能溶于水的 碳酸没有三价盐 即意为:一般认为,碳酸盐中的金属离子没有3价的 盐酸除银汞 即意为:银和汞的氯化物不溶于水 碱溶有五位 ....... 钾钠铵钙钡 即意为(合上句):一般情况碱只有5个能溶于水:钾钠铵钙钡 (钙为微溶) 6离子鉴别7疑问⒈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是因为氯化钠晶体中不存在带有电荷的微粒,这句话对吗? 不对,因为氯化钠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由于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氯化钠晶体中的和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只能在一定振幅范围内振动,不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干燥的氯化钠不导电是因为其中的带电微粒(即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⒉ 氯化氢溶于水可电离产生,故氯化氢属于离子化合物,对吗? 不对,氯化氢是典型的共价化合物,它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在氯化氢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以一对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由于氯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于氢原子,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偏离氢原子。当氯化氢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使该共用电子对完全由氯原子享用,即相当于氯原子完全获得了一个电子,形成了氯离子,氢原子完全失去唯一的电子,形成了氢离子。类似的离子如硫酸,它属于共价化合物,但溶于水后可电离产生。 ⒊ 酸溶液与酸性溶液是不是一回事? 酸溶液是酸的水溶液,它显酸性,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酸性溶液是显酸性的溶液,溶液中也有氢离子,但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氢离子,因此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例如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所以也表现出酸性,可使石蕊变红色。但只是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⒋ 只要在反应中能生成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对吗? 不对,因为中和反应是特指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它属于复分解反应,而反应中能生成盐和水,未必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就不是复分解反应,那更谈不上中和反应,即使是生成盐和水的复分解反应也未必是中和反应,如,虽然能生成盐和水,但由于反应物不是酸与碱,所以不是中和反应。 ⒌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此话对吗?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可以说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不能说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⒍ 怎样保存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怎样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固体氢氧化钠吸湿性特强,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氢氧化钙虽不像氢氧化钠那样潮解,但也有吸湿性,同时也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必须密封保存。 不仅固态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需密封保存,而且它们的水溶液由于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必须密封保存。 久置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往往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变质为碳酸钠、碳酸钙,要检验它们是否变质,只要加足量稀盐酸即可,如果有气体产生表示已变质,否则未变质。 ⒎ 结晶水合物中通常含有两种或多种微粒。那么硫酸铜晶体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依据是看该物质的组成(或构成)是否固定,而不是看该物质中所含微粒的种数。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即该晶体中微粒与分子之间的个数比是固定的,为1:5,所以硫酸铜晶体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由此可知硫酸铜晶体是纯净物。类似的碳酸钠晶体也是纯净物。 ⒏ 碳酸钠属于盐,为什么其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钠溶于水后电离产生,和水分子发生如下反应:,溶液中产生一定量的离子,所以溶液显碱性,如果给碳酸钠溶液加热,可产生更多的,使溶液的碱性更强。 ⒐ 为什么硝酸钾、硝酸钠、硫酸钡等物质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硝酸钾是盐,盐能与酸、碱、盐起反应,分别生成新酸、新碱与新盐,但硝酸钾与酸、碱、盐反应后所生成的新酸是硝酸,生成的新碱是氢氧化钾,生成的新盐必定是硝酸盐或钾盐,其中既无气体也没有沉淀,而反应又不生成水,不具备复分解反应发生时对生成物的必要条件,同理,硝酸钠一般也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根据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反应物必须可溶于水或酸,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所以硫酸钡不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⒑ 鉴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时,除了加溶液、溶液外,为什么还要加稀硝酸?以钠盐为例说明。 强碱,强酸,弱酸,弱碱 在含有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溶液鉴别反应中,必须加入稀硝酸以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如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酸、弱酸是相对而言, ----酸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酸。如HCl、H2SO4、HNO3、HBr、HI、 ----酸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酸。如碳酸、H2S、HCN、HF、磷酸、甲酸(HCOOH)、乙酸、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 ----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如KOH、NaOH、Ba(OH)2、Ca(OH)2、---活泼的金属对应的碱一般是强碱。 ----碱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碱。如一水和氨、氢氧化镁(中强碱)、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等。 ⒒酸或碱加水,溶液是否可以由酸变碱,由碱变酸? 不可以,加水只可稀释溶液,使其酸性或碱性的的程度降低,不会使其由酸变碱,由碱变酸。 8相互关系⑴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⑵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⑶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⑷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1.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Na2CO3 + H2O 2.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Na2SO4 + H2O 4.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⑸酸 + 碱 -------- 盐 + 水 1.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3.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CuCl2 + 2H2O ⑹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3.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4.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AgCl↓ + HNO3 ⑺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2.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9中和反应英文:neutralization reaction 酸和碱互相交换阴阳离子成分(其中酸根算作一个整体),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并放出热量。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H2O)。 酸+碱→盐+水 例如HCl+NaOH=NaCl+H2O (注意: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如:2NaOH+CO2= Na2CO3+H2O) 所以只要酸碱发生了反应就叫中和,不管进行到何种程度。 判断是否完全中和是以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作为标准的。 在酸碱滴定中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总有相差,来看看这个: 酸碱滴定中三个重要的点: 当量点:酸的当量数=碱的当量数(二者正好完全反应) 终点:指示剂变色的点. 中和点:酸碱滴定过程中,容易恰成中性的点. 即pH=7 注意:(当量点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终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中性. 当量点无法直接观察到,滴定时酸碱的强弱不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酸碱性就不同,需选择适当指示剂使终点等于当量点,以作为判断标准. 指示剂的选择: ①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的pH=7,这时既可选酚酞做指示剂,也可选甲基橙做指示剂.一般不用紫色石蕊试液做指示剂,因其颜色突变不明显. ②强酸与弱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酸性,溶液pH<7,最好选甲基橙、甲基红做指示剂,一般不选酚酞试液做指示剂.因为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③弱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碱性,pH>7,这时最好选酚酞做指示剂,一般不选甲基红和甲基橙做指示剂. 酸碱反应产生热量: 10中和反应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