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女儿说:我要“打死”马老师

 佳音看云 2016-02-02

早上起来,女儿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

我婉拒了,我的所谓婉拒,就是“幼儿园是要上的,就像我也要上班一样。”

她接着说,“可是我讨厌马老师,她总是说我,她不让我随便拿东西”。一边说一边流眼泪了,“我不要上幼儿园了,我想在家里。”

今天女儿说:我要“打死”马老师

我当时心里想了一些事,例如是不是女儿总是想把幼儿园东西带回家而被老师拒绝,就像前几天孩子特别喜欢幼儿园的玩具高跟鞋,马老师同意她把班里的高跟鞋带回家一天…...或者是不是马老师在对待比较敏感的她的时候还没有特别得法…...等等,按照人的思维惯性闪出了很多的念头,但瞬间回神对自己说,无论你在想什么,那些全是“你认为”,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念头都不重要!

我顺着话往下说,“你可以先跟她商量商量,东西是幼儿园的,由马老师管,你的确是需要经过她同意的。”

女儿说,“可是我就是讨厌跟她说,我就是想自己悄悄的拿,就是不跟她说!我不要跟她交流!”

我仍然闪过了一些念头,诸如,糟糕我是不是得留意孩子别养成偷东西的习惯了......我接下来该怎么说才能正确引导呢?!…....

像这样的念头,我当然没法像大师一样在0.01秒内察觉,但目前我基本上可以在10秒之内搞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能在10秒内就知道怎么说下去才是最合适的,我在还没有什么特别合适的下文时,我只好把问题先抛出去......(点评:这就是和心在一起,这位妈妈很智慧!)

我问,“那怎么办呢?”

她说,“我想打死马老师!我要让狗把她咬死!我要打她的眼睛!”

字字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这每句话可都是有来头的,她怕被狗咬,所以觉得狗是最厉害的。还有一次打我的时候伤到了我眼睛,我还疼得流了半天眼泪,为此她也哭了好久,所以她知道打眼睛一定很疼。

说真的,她说打眼睛的时候,我被吓着了一下,但我当时发现她的眼神非常的异样,就是当时并不是那种恶毒的样子,而是一种更关注我的态度的眼神,甚至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眼神,看看我会做何回应......

再说个真心话,我还真有点担心马老师,今天会不会被殴......

我后面说的这句话,给我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恐惧,至少现在都还没有消除,“那带上姥爷做的金箍棒吧!见到马老师,一定要把你对她的愤怒统统表达出来!”

“恩,我要死她!”打字说的相当重。

拿到金箍棒后,第一个挨打的不是马老师,是我:(还好,是纸做的…...)

“我就这样打......”

拼命的打了几下后,好像气下去了点,还笑了几下。

姥爷叫她喝姜水的时候,她边擦眼泪边憋着嘴说“我能等会儿喝吗,我现在情绪还没有好。”(点评:孩子能这样诉说自己的情绪,是优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我确实和她提过情绪,也给她描述过情绪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情绪在她心里究竟是什么样的。

喝完了这碗辣辣的姜水,她跟姥爷走了。

后来从姥爷那里知道,马老师如期的挨打了。

姥爷跟我说,他在去幼儿园的路上,试过引导孩子尽量不要打人,虽然没起到作用。

其实我很后悔,至少应该让姥爷提前和马老师打个招呼孩子可能会打她,这样她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事后,姥爷向马老师道歉了,马老师很宽容!马老师也说会和她交流的。

放学的时候,姥爷看到孩子对着老师眼睛边上吹了一下。

其实不管马老师做何反应,我此时心里真的很感谢花径的老师,试问有几个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来“打”老师,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呢?

(点评:优质教育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爱我们的孩子,爱她,如她所示。)

今天女儿说:我要“打死”马老师

晚上睡觉前,我问孩子,“今天和马老师的事解决了吗?”

她憋着嘴说“我打了马老师了......”

“马老师疼了吗?”

“疼了”

“你心疼了吗?”

“心疼了......马老师和我交流了。那天她是为了打扫哥哥姐姐拉的臭臭。我明天要给马老师一个月饼。”

“那你是不是误会马老师了?”

“嗯。”

“下回要是再对马老师生气了呢?”

“跟马老师说,交流。”

除了月饼,孩子还说要给马老师画一个她喜欢的画,说了很多的动物,马,兔子,毛毛虫......本来想让我画,说实话我真不是画画的料。最后还是她自己画了,没想到她还真画了个毛毛虫,很让我惭愧的是,我都不知道毛毛虫原来这么画.......

不过......似乎今天晚上睡觉的话题转移为,“妈妈,我不喜欢新来的赵老师,因为她老是穿黑衣服,我不喜欢黑衣服......而且她不同意我不吃完饭......”

“噢......那你是不是希望赵老师穿着和你一样鲜艳可爱的颜色,那你按照你喜欢的颜色和样式,给赵老师画一个,或者你给她买一个.......”(点评:这样的沟通,就是和心在一起的沟通。)

……

我只庆幸孩子还愿意把内心的不愉快说出来,庆幸她还愿意和我分享。

林巨老师曰:人性的规律是--情绪没有了,情感就升起来了。

所以,要允许孩子发泄,那怕看起来好像很唬人。

这样的孩子,才是内心干净的孩子,才是人格健全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才是未来新生活、新文明的希望。

反过来呢?!

一味盯着孩子的行为,教导孩子的行为,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去看到、去满足人性的深层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

这样的伪教育,造成的后果就是内心无边无际的压抑和扭曲,一切恶之花,就此茂密地播种、生长、开花、结果......

于是,这个世界,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也许你认为我说的对,但事到临头,还是忍不住会担心。

理解你的担心,但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性是值得信任的!

若人性不值得信任,我们又何必来做教育?!

回家卖红薯多好。

文章来源:花径美德(本文精选自微信订阅号悦读悦享,微信号wo2yued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