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根据取类比象、以形补形原理,把奶汤赋予了下奶、美容之功能。那么这些“奶汤”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它为什么是乳白色的呢?

 为赢 2016-02-03


奶汤的形成机理

某些食材放到清水锅里能够煮出乳白色的汤汁来,比如鲫鱼、猪骨头、猪蹄、鸡骨架等。很多人大概是根据“取类比象”、“以形补形”的原理,往往把这些汤赋予了“下奶”、“美容”之类的功能。那么这些“奶汤”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它为什么是乳白色的呢?

其实,这些奶汤的微观结构跟牛奶还真的很相似,它们当中都含有大量的脂肪。聚集在一起的油脂呈浅色或无色透明,而当它们被分散成一个个的小油滴时,就能散射光线呈现出白色,这跟碎玻璃呈现出白色是同样的道理。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油脂和蛋白质,就可以形成分散的小油滴,从而使液体呈现出乳白色。虽然所有的肉类都含有油脂和蛋白质,但只有某些肉类才能煮出乳白色的汤汁。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油脂需要被分散成多大的油滴。在未经加工的牛奶中,油滴大约是几微米大小,虽然几微米大小的油滴,用肉眼已经无法分辨了,但是还不够稳定,放置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现油水分层的现象。而经高压均质化以后的牛奶,其油滴大约在1微米以下,那就相当稳定了。因此,要煮出乳白色的汤汁,也就是要把油脂分散成几微米甚至更小的油滴。

不过,在煮汤时不可能进行均质化处理,最后的结果往往呈现出油是油、水是水的状况。在煮汤时用大火猛煮,能起一定的“搅拌”作用,让油滴分散开来,但这样的“搅拌”力度不够大,帮助也很有限。如果煮汤时,油脂从固体里渗透出来得比较分散,并且速度也比较慢,同时水中又有足够的蛋白质,那么渗透出来的油脂还来不及聚集在一起,就被蛋白质包裹起来,并形成较小的油滴,从而制作出奶汤。比如炖骨头汤的情况就与此类似。煮制大块的肉就不同了,大量的油脂会连续不断地进入到水里,而蛋白质却来不及对其进行分割包围,油脂也就很快会聚集成大片,奶汤因此熬不出。

蛋白质的表面活性也是“奶汤”形成的重要因素。蛋白质之所以能够跑到油滴表面去阻止油滴合并变大,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表面同时具有亲水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亲水氨基酸想呆在水里,疏水氨基酸想呆在油里,所以油和水的交界面就成了汤中所含蛋白质最好的居所。一般说来,疏水氨基酸越多的蛋白质,其稳定油滴的能力就越强。不同的食材,在煮汤时溶解到水里的蛋白质不一样,其“乳化”油滴的能力也就不一样。猪骨头、猪蹄、鱼肉等都含有很多疏水性很强的胶原蛋白,它不仅可以乳化油滴,还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小颗粒。而这些小颗粒也能够散射光线,跟油滴一样呈现出乳白色。

此外,汤中蛋白质的浓度也会影响奶汤的形成。要有效地实现乳化,水中的蛋白质含量至少需要达到1%~2%。虽然肉类含有很多蛋白质,但要把它们溶解到水里却并不容易。即便是通过长时间的炖煮,汤里溶解了足够的蛋白质,油脂也早已在水中聚集成大部队,这时要对它们进行乳化就更不容易了。

我们即使明白了让汤汁呈现出乳白色的科学原理,也很难对各种食材产生白汤的能力进行预测,因为食材里含有的成分实在是太复杂了。不过,我们至少可以据此了解煮出奶汤的一些条件。比如通过大火猛煮以增加搅动;鱼在炖煮之前先用油脂煎一下,既有利于蛋白质溶解到水中,又提供了大量的脂肪,有助于产生白汤;还有投机取巧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往水里加一些牛奶,汤汁自然就变成白色了。

既然奶汤的形成原理已经清楚,那么它究竟能不能美容,有没有“下奶”的功效,也就不言自明了。

云无心

编辑:张先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