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怎么玩鹤顶红

 昵称21794592 2016-02-03


古 玩 中 的 鹤 顶 红



鹤顶红属于近些年在现代文玩市场中颇为火爆的品种,又有业者以“一红,二黑,三白”之讲究将其进行宣传。鹤顶红的新文玩产品也经历了,高端稀有到热炒到烂大街的一个过程。那么古人是怎么玩鹤顶红的呢?

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古代鹤顶红制品。



鹤顶红在中国古代的知名度颇高,主要是因为传说中鹤顶红是剧毒的毒药。通常被认为是丹顶鹤头顶的红色部位所含物质,但是据现代研究者试验,丹顶鹤头顶的红色部位并无毒性。反而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中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


古代传说中剧毒的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有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红信石,是砒霜的一种原料)


在传统古董中有一种材质也被称为鹤顶红。此物外红内黄,质地似象牙而更细致,史料中称之为“鹤顶”。多用来制作各种小雕饰,被视为为古玩中的珍稀材质。当然这种鹤顶不是传说中的毒药,也不可能是丹顶鹤的头顶部分。此物现在极为稀有,实为一种目前原产东南亚热带雨林已濒临绝种的盔犀鸟的头胄部分。当地土著居民捕猎这种盔犀鸟的最初目的应该还是为了食用。后来由于盔犀鸟头部颜色艳丽,可能被土著居民作为装饰品佩戴,由此逐渐出现了鹤顶的贸易。又因盔犀鸟头胄质地坚实美观,而以进贡及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名之为鹤顶。




(盔犀鸟,鹤顶红原料的来源)


国人知道有这种材质应该在元代之后。史料中,最早出现“鹤顶”一词,是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所记出产国有丹马令、吉兰丹、苏洛鬲、龙牙犀角、须文答剌等。在当时应该也是以珍惜物产而被收入书中的,但在书中没有说其以此为贡物。到了顺帝至正九年,《岛夷志略》撰述“鹤顶”一词则已为其定名无疑。


(两只仿生鹤顶红鼻烟壶,很有意思)


而对它大量接触则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随员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马欢的《瀛涯胜览》,以及费信的《星槎胜览》等书中,都或繁或简地提到这种奇特的鸟类。正因为其头胄材质的特殊,出产国常作为贡品以入中国。因出产国多以为贡物,故典制不仅在贡国下列出,且还规定了正式的回赐价格。 据《明史》记载,曾进贡过鹤顶的国家,只有浡泥(现文莱)、满剌加(现马来西亚)、苏门达剌(现印尼苏门答腊)三个而已。




(鹤顶红龙纹鼻烟壶)


鹤顶作为贡物以入中国,明载《会典》自无可疑,但各出产国自宣德以后贡者日稀。其最后入贡时,据《明史》爪哇、浡泥在嘉靖九年、满剌加在正德三年、苏门答剌在成化二十二年。且其进贡都不是经常性的。因出产国多以为贡物,故典制不仅在贡国下列出,且还规定了正式的回赐价格。明廷对四方贡物例有回赐,其实是变相的交易。鹤顶虽然不是经常有的贡品,但制度上亦须订定价格以为依凭,弘治间以钞价计,定其值是“一个一贯”,从这一规定可推算鹤顶的价格。就同一资料看,金每两值钞五十贯、银每两十五贯、象牙每斤五百文,那么,就“公告价”而言,每两金与五十个鹤顶等值、每两银值十五个鹤顶、一个鹤顶可换两斤象牙。明中叶后国力渐渐减弱,出产国不再进贡,鹤顶的输入只能依靠民间贸易。因此鹤顶红逐渐稀少,因而更加贵重;如前所述,至万历间远贡不至,鹤顶之入中国多赖闽广商舶,而实际上已极罕有。至清初实施海禁政策,到顺治、康熙间,清廷为防范郑成功的海上势力而实施多年海禁,沿海对外贸易几近停顿,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海外贸易口岸,因而鹤顶难以入中土是可以想见的。清中期以后,鹤顶的原产地纷纷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与产地贸易断绝,鹤顶在中国的贸易遂至绝迹。


(鹤顶红龙纹带扣,可见相同的龙纹在上面的鼻烟壶也出现过,红色部分为揭皮而制成。)


鹤顶工艺品的制作也是按选料,雕刻,打磨抛光的顺序进行的。鹤顶材质上者必须个体硕大,颜色满红润透。个体大可以雕刻相对较大的物品。颜色满红润透就是指鹤顶的红色部分颜色鲜红,几乎没有色差,黄色部分富有油性,犹如咸鸭蛋的蛋黄一样的颜色。工匠的因素在鹤顶雕刻中也极为重要。由于鹤顶材质大小所限,绝大多数工匠都着力于在鹤顶制品上表现精细的雕刻技艺而不会考虑制作尺寸较大的鹤顶工艺品。有时工匠为了尽力追求成品的完美度,会用揭皮的手段对原料进行加工。揭皮就是指把原料上红皮颜色不够完美的部分去掉,用别的原料上的的红皮粘接在原料上,再加以加工雕刻。也有顶级工匠利用拼接的方式能够使用鹤顶材料制作出尺寸很大的鹤顶制品。例如现藏于故宫的鹤顶红如意就属于鹤顶工艺品中的巅峰之作。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鹤顶红如意,是当时工匠拼接而成的顶级器物)


鹤顶的雕刻方式一般有几种。主要是阴刻,浮雕,镂雕。。。打磨抛光也是很重要的工艺步骤。雕刻完成后,工匠必须用不同的打磨抛光材料对成品进行抛光打磨。使得成品能够显现宝光才能给人最好的视觉感受。




鹤顶的成品包括以下几种。有主要表现材质之美的素器,例如素工带扣,翎管,扳指,背云,朝珠等。也有利用原料本身红黄异色而进行巧做的器物,例如带工的如意,带扣,扳指,牌子,烟壶等。还有利用整只鹤顶在头骨处粘上羽毛,眼窝处镶嵌琉璃或水晶眼睛,在头胄处加以雕刻山水人物的摆件。





在明代鹤顶制品中最普遍之用是制带。前引《四夷广记》称“堪作腰带”、《咸宾录》称“为带最佳”。皆显示品官以鹤顶制公服的腰带及常服的束带的普遍性。明中晚期的王士贞说:“世庙晚年不视朝,以故群臣服饰不甚依分。若三品所系,则多金镶雕花银母、象牙、明角、沉檀带;四品则皆用金镶玳瑁、鹤顶、银母、明角、伽楠、沉速带。”在清代也能见到为数不少的鹤顶制作的带扣。在记载明末著名奸臣严嵩抄家清单的天水冰山录里也有严嵩收藏金镶鹤顶杯的记载。  




也许是因为物以稀而贵的原因,在清代鹤顶器物的制作反而比明代种类更多,相对来说使用者的品级也更高,加工的工艺也愈加精细。见到的鹤顶器物中间有鹤顶朝珠,鹤顶翎管,鹤顶扳指,鹤顶带扣,鹤顶背云和鹤顶牌子等。除此之外还有些用整只鹤顶雕刻后做摆件的。在清代造办处档案里也有鹤顶器物的记载。最为让人惊叹的是现在存放于故宫的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当时赏赐的鹤顶红如意。这件如意长35,6厘米,相当于旧时的一尺。如意雕作灵芝式,通体橙黄半透,如膏冻般,有细微龟裂,纹饰凸起处和边沿均为红色,呈现出别样风格。柄尾系黄色字条,正背分书:“皇太后赐鹤顶红如意一柄”及“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收”。这种如意在清代非常少见,清宫档案的记载也屈指可数,比较明确的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关物唐英曾进鹤顶红如意二柄。


(揭皮贴红鹤顶红大扳指)


(鹤顶红坤扳指)




近几年对于鹤顶的关注度增大,很多人喜欢这种珍稀材质的制品,鹤顶制品也成为文玩爱好群体的关注对象。鹤顶制品也出现了不少以新充老,以假充真的手段。例如使用化学合成材料制品冒充鹤顶,使用新的鹤顶原料雕刻后冒充古代鹤顶器物销售等等。老的鹤顶制品年代久远的会有一些分辨手段。除了从物品的器形,纹饰和工匠的雕刻手艺来断代鉴定之外,老的鹤顶时间长了,红的部分会褪色,能够褪到橘黄色,,,黄的部分会出现笑纹,但是笑纹的表现形式跟象牙的笑纹是不一样的。。。。。。。。

(鹤顶红斋戒牌)


(鹤顶红朝珠,真正老的鹤顶朝珠现在已经很罕见了)


对于新的鹤顶红制品,我们是不提倡推广的。因为其本身是属于国家禁止销售的动物保护制品,而古玩制品无论从合法性还是收藏意义甚至工艺难度来说都更加适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