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汉民入李棋 陆篾屯里编竹器

 七里山人 2016-02-03
江南汉民入李棋 陆篾屯里编竹器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3-06-06   进入社区    来源:   点击:159 ]

    昏暗的老房中,一个个堆积的竹筐和一根根未经加工的竹子。由于竹器销量小、价格低廉,已经很少有人从事竹编了。

记者注意到,在以前的竹器厂中,不管是楼中的墙壁还是房门大多用竹子所编。

    街道深处的小巷中,正在加工竹子的老人。据相关资料记载,陆篾屯的竹编手艺是从明洪武年间传承至今的。

陆篾屯擅长制作竹器,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这所看上去破败的老宅中成立了竹器厂。

现在的竹器厂内仍有人居住,在他们的诉说中,似乎能隐约感觉到他们对竹器盛行时代的怀念。

□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明洪武十五年,沐英等人率军平滇后,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进行军民屯耕。此时,随军的一位陆姓人来到今天的红塔区李棋街道。因其善于竹编,在他到达此地后便以此为生。久而久之,这门手艺便代代相传至今,该地也因其姓氏得名陆篾屯。

  城边的洪武“民屯”

  李棋街道位于红塔区东北部,是一个临近城区的地方。今天的李棋已经不是大多数人传统印象中的村落,而是有着宽阔马路和现代化建筑的地方。

  时间临近中午,李棋的街道上并没有太多人。而在街道深处的小巷子中、老宅门前,却坐着很多纳凉的老人。谈笑之余,他们会习惯性地抬头打量过往的陌生人。而在其身后昏暗的老房中,则是一个个堆积的竹筐和一根根尚未加工的竹子。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等人率军30万远征云南,消灭了元军在云南的主力后,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初,正式设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公布法令,安定全省秩序。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就此在全省相继建立,并为移民和恢复发展云南经济做准备。

  说起这里的历史,当地人似乎颇为了解。据当地老人说:“600多年前这里荒芜人烟,直到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姓陆的人来到这里,成为这个地方的屯主,因他擅长竹编,并以此来养家糊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人丁开始兴旺起来,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编织。因屯主姓陆,又以编织竹器为业,人们便把这里叫做陆篾屯。”而据相关资料记载,陆姓屯主来到陆篾屯的时间恰好就在明洪武十五年之后,也就是说,陆姓屯主是明朝时移民而来的。

  明灭元后,为了巩固明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朝大移民历时50年时间,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而在这些移民政策中,明王朝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强迫的办法。为了使移民顺利进行,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达后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税三年。

  对于陆篾屯来说,从其地名和它的起源来看大致属于民屯。记者问及当地老人祖上来自何处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南京柳树湾”。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京隶属江南一带。而民屯,正好是将江南一带汉民迁入云南屯垦。由于当时采用的是强迫移民的办法,很多人都不愿意被迁往当时属于蛮荒之地的云南,而这种迁移也有了被“发配”的意味。也因此,当记者问及祖上因何来到这里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充军或发配”。

  家祠毁于战火

  陆姓屯主既是“发配”而来,那其后人对祖上是否有所记忆?陆篾屯这个地方又是否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60岁的陆树保告诉记者:“我祖上是发配到这里的。当时,这里的土著民族是彝族。后来因为他们害怕移民来的汉族会给他们带来危险,便跑到附近的山上躲了起来。其实汉人来到这里无非就是耕田种地生活。看到他们都躲到了山上,可能是由于语言的不同或者是发音的相似,汉人称其为‘倮倮’,其实是‘躲躲’。老祖带着家眷来了以后,兄弟二人便开始分家。据老一辈讲,陆篾屯在以前分为上中堂、中堂和下中堂。历代以来,陆姓人家基本没有文人,多为行武出身。到了清朝,我们陆家还出了一个武进士。”

  在陆篾屯,记者发现这里和以往传统的村落或集镇不太一样:大多数地方不管经济如何都会有很多老宅,但在这里很少看到老宅的影子。询问之下得知,这里的老房子大多被烧毁,究其原因还和“长毛”有关。

  据记载,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经过多年的筹备后,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发起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其嫡系势力曾先后发展到广西、云南、陕西等省,期间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当时,因清朝推行剃发易服,太平天国则主张恢复中国自古以来的蓄发传统。因此,太平军被称为“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贼”。而“长毛”一词也逐渐成为了民间对太平天国的称呼。

  “陆家本有宗祠,里面供奉着陆家祖先。但在太平天国时期,因‘长毛’在云南和一位白族领袖结盟起事,后因洪秀全兵败,一部分太平军被清军追赶至西南一带。这部分太平军到处烧毁寺庙、祠堂和各种建筑物,我家的宗祠就毁于此时。自那以后,我们就没有重建过祠堂。”陆树保说。

  竹编手艺面临失传

  陆篾屯最擅长的是手工编织竹器,不仅品种繁多、式样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因此,他们的编织品曾畅销玉溪境内和昆阳、晋宁、昆明等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手工业却日渐衰落。这门传统的手艺到底还能走多久?让人不免有些担忧。

  陆树保说:“我们这里的竹编工艺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解放前卖卖自家编的竹筐等,就能养活一家人。解放后,当地政府还成立了竹器厂。由于种种原因竹器厂解散后,那些会编织的人都回到家中自己讨生活。虽然这里的手工业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前无法被替代的竹编制品被越来越多的工业品替代,我们的编织收入也减少了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年轻人都不愿重拾老祖宗留下来的生存技艺,而是纷纷外出打工挣钱。目前还在坚守这份祖业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因为他们所历经的那些年代并没有给予其更多的生存技能,所以他们也只会编竹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者们也在渐渐逝去,手工业没有了接班人,这门竹编技艺也将面临失传。不怕你笑话,我编竹子已有很多年,但现在没再做这个了。原因很简单,编竹子赚不到钱,只能改行干其他的,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呢。”

  行走于陆篾屯的小巷之中,见一老人坐在路边编竹箩。老人告诉记者:“现在这些竹编制品基本上没人买,我平时就做一些简单的箩筐,等到有水果上市时人们就会来买些,但数量不会太多。一个6块钱,运气好的话一天能卖三四个,平时很少有人来问。”

  说起那些年竹器的繁荣,老人眼中流露出一丝喜悦:“旧时陆篾屯的人都以编织竹器为生,很少种田、栽竹。所吃的粮食、蔬菜,所用的竹子,都要到外地去买。日子久了,当地就有卖米、卖蔬菜、卖竹子的把货送上门。明末清初,在原陆家祠堂那里,先是外村人来卖、本村人去买,后来是外村人来卖、外村人来买,渐渐的,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市场。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这些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也就没人看得上了。”

  编辑:刘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