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老师: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真友书屋 2016-02-0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这是孔子的名言,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得。这几句话大家千万要背得来。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的故事,那不是小说,是事实,正史、小说都有记载。刘备告诉自己的儿子阿斗刘禅说:“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有的人以为这是小善,我何必干呢?没有什么意思。不知道小善也是善。他又说:“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一件小事情,马马虎虎可以原谅。你要知道,积小恶就成大恶,到那个时候就可怕了。

 

刘备快死了,为什么对儿子讲这两句话呢?要知道刘备书也读得不错啊!他也是卢植的学生。与他同时的荆州刘表,还是《易经》大家,有著作传世。三国时代的这些人,都读过书,都很了不起。曹操的诗文更好。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只会打仗的老粗啊!刘备告诉他儿子这句话的精神,就是从《系传》这里来的。

 

我们中国人骂人时,说这个人很坏,快要完了,就说他“恶贯满盈”。贯就是跟铜钱一样地串起来,满盈就是像电脑资料库装满了,装不下了。到了这时候就开始报应了。所以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不过中国也有人怀疑这善恶报应的问题,司马迁就说过,中国人讲报应是真的吗?他在《史记·伯夷列传》里就讲到,我看社会上成功的都是坏蛋,好人都没有好报,天道说福善祸淫,是真的吗?司马迁讲这话,当然是很愤慨的。其实这个中间也有个道理。中国又有句话说:“天将厚其福而报之。”譬如一个坏人,他坏事做得很多,不但没有遭到报应,反而更春风得意。因为他更得意,他便更造孽,更作恶,做坏事的本钱更雄厚,力量也更大,使他快一点把坏事做满,做绝,好接受报应。也就是西洋人说的“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的道理是一样的。有时候你感觉用心机很得意,那就太可怕了,上帝必厚其福而报之。你的福气好,上帝还要再加一点给你,因为加一点以后,你就快一点把福报消耗完了,好快一点接受报应。

 

孔子作《春秋》,《春秋》的大义在什么地方?就是说明一部历史的因果。春秋两百七十年,杀了几十个国君,亡国几十个。孔子在坤卦《文言》中也讲过:“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部下杀长官,儿子杀父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等于我们看到台湾社会上的问题,很感叹,这个社会这么糜烂,这么奢侈,也是“非一朝一夕之故”所形成的。我看到大家这几十年来过分的享受,心中也非常感慨。初到台湾来的时候,大家都穿木拖板。我们由基隆上岸一看,啊!台湾的女孩子真漂亮,就是满口金牙、两条烂腿不敢领教。因为不用蚊帐,女孩子的腿被蚊子咬了!这么漂亮的腿,变得一个疤一个疤的,真叫人可惜。可是这二十年来了一个突变,大家都忘了过去二十年的痛苦,太过分了,真怕“天将厚其福而报之”。静观越想越觉得可怕,在座的诸位要注意呀!

 

所以佛家常常教人要惜福,珍惜自己的福气,不要享受得太过分了。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成名就是成功,一个人想成功要做好事,但不是说做了一件好事你就可以成功了。你今天跟人家打架,报纸登出来,你成名了,这个名靠不住啊!善要慢慢地累积起来,才有真正的幸福。做坏事也一样,坏要累积起来,不累积还不至于灭身,上天还不会马上报应你。所以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原理一般人不清楚,有些人以小善没有多大意义而不为。路上见到一块石头,应该马上捡起来放在路边,以免后来的人碰到了跌倒,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现在我们经常看到马路上的香蕉皮,尤其基隆、高雄在过去几年,那真是司空见惯。如果把石头、香蕉皮捡起来,避免人家跌交,就是勿以小善而不为,积小善可以为大善。所以不要“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小毛病就要改,不能不改,不改累积起来就成大恶大患,就要吃大亏。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自己不要以为有点小毛病没有关系,累积起来就是大毛病。“故恶积而不可掩”,掩饰不了,到了罪大恶极的时候,永远也无法解决了。

 

《易经系传别讲》

 

--------------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然在空的境界中,但是处处行有,每一个细行都做,善是要累积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易经系辞》的话。所以叫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管小乘大乘,都崇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一切修行人不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要念念归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代表在家的居士讲,就不算是修行人。看人的行为,就要在起心动念为人处世之间去看,能空掉的,什么事情算了就算了,想都不用再想的,这个起码要能做到啊!这虽然不是性空境界,却是行空的行门,提得起放得下,放掉了就放掉了。前天一个朋友说:“我辛辛苦苦一百万就这么没有了。”我说:“你贪嘛!”他否认,说只是想放点利息吃饭。我说:“这不是贪是什么?就一点也是贪!要贪就有果报的。原来那一百万本来也没有的,有什么稀奇!”一个学佛的人还这么放不掉,起码要行于空,本来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点,你最后证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罗汉声闻有个大毛病,不肯动,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为真到了空是很乐很舒服的,这种乐境恐怕你们青年同学没办法了解。但有一种同空差不多的,有点空的影子,你们想不想学?想。就是睡大觉,当然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懒得起床。其实睡觉还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还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来,何况真证到了空。所以贪着于定,贪着于空,是犯菩萨戒律的,因为菩萨道是起行,可以说是入世,入什么世?就是“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一切菩萨证到了空,第一,不会被空耽误,不会贪着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会偏向于空,落在顽空之中拨无因果。

 

所以菩萨“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注意这个“殖”是繁殖的殖,这个殖包括了很多东西,譬如培养细菌、养鱼、养牛、养羊,生出更多来,是殖。怎么殖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要放弃,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念念归空,还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护念,起心动念遍行功德,不是万事不管,反而更管事,为什么?要入世,“殖众德本”。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欢迎关注公众订阅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本公众号及新浪同名博客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欢迎分享文章至“朋友圈”,欢迎阅读过往文章(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进入),欢迎浏览“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同名博客,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