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活着才是硬道理 俗话说,世上除死无大事。《孙子兵法》开篇提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生命有机体,企业及其决策者所经历的就是时间上不可逆的“活着”过程,其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决策。 对生命有机体来说,活着,既是外化过程,更是内嵌目标,人类还有着追求不死的梦想。所以,德鲁克认为,企业的首要责任是活着。华为的任正非指出,“我们的使命就是活着”。马云曾在一个演讲中专门谈到“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活着”的问题。 作为过程,企业等社会组织甚至个人的活着、生存、发展、兴盛,乃至衰亡,若从终点回望始点,展现的就是一条路径,或波澜壮阔,或平淡无奇;若从始点出发,路途多分岔节点,需要适时判断选择,最终绘就了有机组织或个人不可逆转的前行历程。 分岔节点的判断选择,汇成系列的取舍决策,无论结局成败得失,战略均会随时间画卷展开。有时似精心设计而成,有时像歪打正着巧合,没有统一模式。战略动态演化,非一成不变,因为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都在变,常超出人们的认知,难以预见。 时间,意味着变数、变异、变态,颠覆了静止、稳定、恒久,新常态就是乱局、无常、复杂、模糊的程度提升与过程加剧。对于变化带来的不对称后果,既有“馅饼”也有“陷阱”,如何理性应对趋利避害?如何辨乱处变,活出精彩?需要行思与涵养的修炼。 面对吉凶变幻,更需守底线的防患修炼,不贪图眼前一时便利或局部一地得益。这有如安全驾车训练,变道要打转向灯。若不打转向灯成积习,在必须打转向灯的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因为习惯性的疏忽而忘了及时打转向灯,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要想让企业活着、活好、活久,首先要让企业做到不死。有创投者发现,只要所投的项目,最终能存活,就会有回报。从竞争的角度看,“短胜不如长胜,长胜不如永胜。”企业若能做到持续地活着,或许就能等到同行自行消亡,结果真的“剩者为王”了。 活着,现实操作之难在于,许多事情或做法,从局部、短期看,似乎能助活,而从整体、长期看,却容易致死。有时放弃甚至牺牲一些局部、短期的利益,可为长期生存提供更多的冗余储备,创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使整个组织能够活得更经久稳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