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

 中原高考678 2016-02-03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一对老冤家,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最常提的一点,那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同样受托辅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忠臣之表,而司马懿隐忍阴险,数代接力,篡权称帝。

可是,陈瓷有一点要提醒大家:诸葛亮的事业失败了,司马懿的事业成功了。

为什么忠诚的反倒失败,奸诈的反倒成功?

陈瓷想起一句烂俗的话:有竞争才有活力。

话烂理不烂。

司马懿在曹魏始终面临竞争,有时甚至死亡的威胁就在眼下。曹魏天下对他始终是既利用又打压,更有边关重将公开起兵要废他。

诸葛亮在蜀汉绝对权威,虽不是皇帝,说出的话却是金口玉言。扶不起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父,文武大臣唯诸葛亮马首是瞻。

历史不能假设,但还是忍不住要假设一下:要是蜀汉有几个人能和诸葛亮叫板,是不是蜀汉会更有活力?

在刘备去世之初,就有这么一个又实力和诸葛亮叫板的人

这个敢和诸葛亮叫板的人叫李严。

为了不授喷子以口实,陈瓷只能说,和诸葛亮叫板的人,当然是坏蛋。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

李严性格褊狭,他的家乡南阳有“难可狎,李鳞甲”的谚语,说他心术不正,容易伤人,轻易碰不得。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坏蛋,在白帝城与诸葛亮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刘禅,并负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这样做,是为了防范诸葛亮吗?

李严起到了辅佐作用吗?

诸葛亮对李严什么态度?

诸葛亮最后策划二十二人联名废李严为平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诸葛亮死了,李严又为何认为自己再无重新为官以致愤激而死?

也许,透过李严事件,能揭秘诸葛亮掌控权力的行为密码。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

李严引起刘备重视,是因为他发现了“黄龙”。

建安二十四年(217年)八月,秋雨连绵,龙泉山特有的燥红土随着雨水流入鹿溪河,河水变成了红色的,鹿溪河流入武阳县后,被称为赤水;而岷山脚下一路奔来的府河,在这里则被称为锦水。二江汇流,溪水褐,江水清,一浊一清,泾渭分明。

此时担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的李严向天下宣布:蜀地现黄龙。

他的这一伟大发现,给刘备雪中送炭。

他在打下汉中之后,七月份做了汉中王,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刘备小时候就指着自家门前那株远望去就像车盖一般的大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现在五十七岁了,想做皇帝已经想得白了头。

可是,要是随随便便称帝,那就是“篡位”啊!最好是有个“不得不”称帝的理由。

在汉中称王后,刘备迫不及待地回到成都,日思夜想,寻找着这么一个理由

李严的奏章在合适的时间呈上来了。

奏章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龙为君象,益州现祥瑞,有人登帝位。

刘备笑了,放下奏章,第一次觉得李严是讨人喜欢的。

在此之前,刘备一想起李严来,总是感觉不爽。

李严是南阳人,本是荆州牧刘表部下。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所向无敌。这时,在秭归担任县令的李严,不战而逃,到了益州,成了益州牧刘璋部下。建安十八年(213),刘备进逼绵竹。刘璋派女婿费观做李严的参军,到绵竹抵抗刘备。结果,李严怂恿费观背叛岳父,一起投降了刘备。

一次逃跑,一次投降,单凭这两次不光彩经历,李严就不配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刘备攻取益州后,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对他并不另眼相看。但是,现在他搞出了一个“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为刘备找到了“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

诸葛亮没做到,张飞没做到,关羽没做到,赵云没做到,其他任何人没做到——李严做到了。

发现黄龙之后,李严有条不紊地开展“留住黄龙,帝象永存”的活动:第一步,铸一个黄龙鼎,浇注龙形,沉入江底,留住龙脉;第二步,在距离县城二十八里的导江东岸,修建黄龙庙,香火供奉,敬拜龙气;派人去益州各地和荆州关羽那里,联名签字,勒碑纪念。

黄龙庙落成的那天早晨,露水很大,从草地上走过,鞋裤都被打湿了。李严急忙上奏刘备,说是又现甘露祥瑞,益州定有帝王之气。

有黄龙,有甘露,李严立了一座黄龙甘露碑。

刘备心里乐开了花,暗暗地给李严记了大功一件。

很快,远在许都的曹丕听说了李严立的黄龙甘露碑,急了,下令群臣:中原之大,难道找不到黄龙吗?

黄龙是最好找的,只要是有人想做皇帝,肯定能找到黄龙。果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三月,殷登说曹丕的老家谯县出现了黄龙。既然有了黄龙,十月,曹丕就在“迫不得已”地把汉献帝刘协赶下台,自己做起了皇帝。

你无我有,你有我多。李严与曹丕展开了黄龙竞赛,在黄龙甘露碑的旁边又立了一块碑,由第一块碑的三尺宽变为二尺宽,碑文十四行。

在李严的带动下,群臣纷纷说各地出现符瑞,一共八百多人上书。刘备开心地翻看着这些“恳求”他称帝的奏章,内心里满是对李严的感激。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在几番“推辞”之后,“经不住”群臣的百般“请求”,“无奈”称帝,改年号为章武。

称帝之后,刘备像所有天子一样举行籍田活动。

刘备一生仅有的一次籍田,把地点选择在了哪里呢?

发现黄龙的地方,现在已经改名为黄龙溪。在距离黄龙溪十里的地方,李严恭恭敬敬地等侯,迎来了前来藉田的刘备。李严跪下的田地,在北周孝闵帝时设为籍县,刘备籍田后沐马的江,被后世称为沐马川。

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万多人,兴兵讨吴,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距离成都越来越远。

君在外,往往担心后方起火。可是,刘备根本不考虑成都的问题,因为那里有一个他最让他放心的人——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在成都的心脏。

这时,诸葛亮不但是丞相,录尚书事。诸葛亮虽是丞相,但是刘备并未让他开府。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

陈瓷认为,刘备不让诸葛亮开府,是为了限制他的权力。那刘备又为何让诸葛亮领录尚书事呢?这是因为刘备在登基时就做好了亲征东吴而留诸葛亮打理成都的打算,他必须要保证与诸葛亮之间毫无障碍地沟通,所以,赋予诸葛亮录尚书事的权力,是非常必要的。

对此,陈瓷得出一个结论:刘备既要限制诸葛亮权力,又要他鞠躬尽瘁效力。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备在夷陵惨败,铩羽而退。

病困白帝城,刘备开始安排后事。

谁也想不到,他为此做出的第一个动作是急召李严入宫中,让其担任尚书令。

这个任命在成都尚书台引起了震动。尚书令对皇帝负责,刘备这一任命,等于剥夺了诸葛亮录尚书事的权力,这是他削弱诸葛亮权力的开始。

陈瓷人文,刘备把李严调到身边,隐含着一个重大信号:培植李严,制衡诸葛亮。

刘备最需要一个毫无势力但是又有能力的人来辅佐刘禅。诸葛亮自从走出茅庐,一直处于核心层,在朝中已有着根深叶茂的势力。刘备能放心地把一事无成的刘禅交给诸葛亮一人吗?

相比诸葛亮来说,李严是“干净”的。李严此前最高官职只是郡守,在朝中没有渗透。更“难得”的是,李严人缘奇差。人缘差的人,没有帮派,没有结盟,不会对刘禅形成威胁。李严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谚语:“难可狎,李鳞甲”,不要去惹李严啊,他的身上有鳞甲,动不动就要伤人的。这种性格,群众不喜欢,领导喜欢。发动群众斗群众,也是领导智慧。刘备喜欢的几个人,例如法正、魏延、还有李严,都是刺猬性格,难以相处,睚眦必报,这样的人,没有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会出卖给领导。

陈瓷常常为刘备感慨,最终刘备没有避免英主的俗套结局:在生命尽头亲近小人。

陈瓷还认为,刘备在生命最后信任李严,是因为他代表着刘璋旧部。刘备要借刘璋旧部来限制诸葛亮,或者说是借此来安抚刘璋旧部。

在李严到永安半年之后,章武三年春二月,诸葛亮被召到永安。

著名的白帝托孤一幕上演了。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啊,我知道你有本事,如果我儿子有出息,你就辅佐他,没出息,你就取代他。

这真是刘备的真实内心吗?

刘备说这番话时,李严应该是在场的。刘备是在告诉李严要绝对服从诸葛亮,还是提醒李严防备诸葛亮篡位?

海水易量,君心难测。我们不知道刘备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时真实内心。

史书记载:“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史书还记载:“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刘备一生最后的一次人事任命给了李严,让其担任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相当于军事一把手。诸葛亮是丞相,统内外政事,政务一把手。诸葛亮与李严,一主一次,一政一军,诸葛亮治成都,李严镇永安,一内一外。

为什么让李严担任中护军?刘备说得明白,李严这个中护军,“统内外军事”,一旦有战事,有权力调动全国所有军队,当时在蜀汉就是大都督。这样,李严就可以牵制诸葛亮。诸葛亮要真地把刘禅拉下马,“君可自取”,那李严可以率领全国军队讨伐诸葛亮。

为什么不另调别将来守永安,让李严和诸葛亮一块回成都主政?

这就是刘备用人艺术炉火纯青的体现了。当时蜀汉的军事版图为三分之势:汉中军区,由汉中太守魏延控制;成都军区,由兼任司隶校尉的诸葛亮控制;永安军区,由中护军李严控制。三方力量,互为掎角。从配合上说,诸葛亮威慑国内反贼,魏延威慑曹魏,李严威慑孙吴;从牵制上说,任何一方有非分之想,其余两方都可围而攻之。

刘备是要李严永远留在永安?

当然不是,否则就不是“亮正严副”了。

刘备看中了李严的军事才能,要他临时稳定永安局势,等局势稳定后,成都再派人接替李严,李严回成都,与诸葛亮共同辅政,二人一文一武,扶刘禅上马。

亮正严副,一个看来很平淡的辅政安排,却藏有无穷机关。刘备白帝城托孤,个中奥妙,谁又能读出其中的帝王之术?

诸葛亮从早年在躬耕南阳时就自比管仲、乐毅,吟啸人生,志比天高;李严则一身不可触犯的鳞甲。

他们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刘备预设的规则吗?

蜀汉章武三年五月,十七岁的刘禅登基为帝。

诸葛亮并没有遵照刘备遗嘱吧李严吸收为顾命搭档,而是把李严排挤出了权力核心。

刘备让李严“统内外军事”,还另有良苦用心:用李严弥补诸葛亮军事才能与军事经验的不足。

刘备死之前,诸葛亮没有任何出彩的军事行动,刘备看出了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当时蜀汉国力微弱,要想在曹魏和孙吴的夹缝中生存乃至发展,必须用“奇”。后来所谓的“六次北伐”,在最需要改变局面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总显得无计可施,就证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欠缺。而李严此前有多次军事行动,证明他是能创造战场奇迹的人。

因此,刘备肯定是要诸葛亮把李严作为军事主政的。诸葛亮这样做了吗?看一下诸葛亮对他与李严之间的权力分配就能得出答案

李严与诸葛亮是怎样分配权力的呢?

李严: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

诸葛亮: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益州牧。

光禄勋相当于皇宫卫队长,但是李严这个光禄勋,本来该在皇宫里,却镇守边疆永安。如此一来,对于李严来说,光禄勋也就是一个虚拟身份。“亮正严副”成了“亮实严虚”。

李严的尚书令本该掌管皇帝诰命文书,但是刘禅在诸葛亮身边,而不是在李严身边。“亮正严副”成了“亮全严无”。

诸葛亮还领益州牧。当时蜀汉惟益州而已,诸葛亮控制了益州所有的官员,也包括永安一带的地方官。李严是无法渗透进诸葛亮的势力,诸葛亮却可以操控李严的势力。“亮正严副”成了“亮进严退”。

按汉制,中都护是临战授命,全国进入战备状态时才拥有三军帅权,可是刘禅即位后两三年年内,蜀汉没有对外战争,李严的“统内外军事”从来没有成为现实。“亮正严副”成了“亮主严废”。

刘备死的时候,给了李严中都护的权力,却没格外再给诸葛亮更多的权力。刘备要诸葛亮“到此止步”,但是诸葛亮却在后主即位后,获得了开府治事和领益州牧两大项实权。

刘备的精心设计的辅政局面,瞬间崩溃。

这个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李严留守永安,远离权力源头成都。

是李严不愿意回成都吗?

不排除李严想坐稳永安建立独立王国的可能。他知道回到成都,也是被架空,还不如把留在永安呢,最起码他在永安是有发言权的。

是诸葛亮不愿意让李严回成都吗?

这个可能性也有。

不能肯定地说诸葛亮在抢食李严的权力蛋糕,我们还是愿意选择性地相信诸葛亮是过度敬业,把刘禅看做自己的孩子,交给外人监管他不放心,再苦再累,他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可是,李严能心甘情愿地被诸葛亮任意摆布吗?

建安四年(225年)春天,诸葛亮决定征讨南中。

机会来了,“统内外军事”的李严摩拳擦掌,等着诸葛亮调他去南中。

可是,李严失望了,最后是被刘备安排主内的诸葛亮,带兵南征。

十二月,诸葛亮平定南中,回到成都。

然后,诸葛亮做了一次几乎不被人察觉的人事调动:任命中都护李严为前将军。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

李严被拜为前将军之后,就自动免除了中都护一职。中都护虽然是个应急的角色,战备状态时才拥有三军帅权,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有极大权重。诸葛亮以极其高明的手法,拿掉了李严的全国军事主宰权。

至此,诸葛亮完全背叛了“亮正严副”和李严“统内外军事”的遗命。

彻底拿掉李严“统内外军事”的权力后,诸葛亮才开始筹备他主政以来的第一次北伐。

先前几乎没指挥过考验性战斗的诸葛亮,一出手就是调集十万大军。十万大军几乎是蜀汉的所有家底。

在此,陈瓷再次假设一下历史:如果,诸葛亮忠诚地遵守刘备的遗嘱,把兵权交给军事奇才李严,然后他本人集中精力治国,发展国力,也许能改写历史。

建兴五年(226年)春,刘备留下一道千古《出师表》,离开成都,屯兵汉中。

《出师表》一半的内容,是在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谁是“贤臣”?诸葛亮说得明白:文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良实”之辈,武是向宠。

文武各方面,唯独少了刘备钦定的顾命大臣李严!

谁是“小人”?为了维护同事关系,诸葛亮没直接点明。每个庸君背后都至少有一个奸佞小人,黄皓算是刘禅身边最知名的“小人”。可是,黄皓是在诸葛亮死后才渐渐崛起的,甚至在蒋琬、费祎为宰时还没成气候。所以,《出师表》里的“小人”,不会是黄皓。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要刘禅疏远的小人,除了李严,还有谁有实力让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念念不忘?

当然,这只是猜测。

可是,有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实:诸葛亮出征前,任命丞相府参军的蒋琬与丞相府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统理后方军国事务。

李严被完全架空了。

老子就这么好欺负吗?

李严开始反攻。

诸葛亮未在蜀汉设置史官,所以李严到底有什么举动,也成了历史悬案。但是,后来诸葛亮写信给蒋琬和董允,说原本以为李严只是不好合作,不惹他就是,没想到他还会有“苏张之事”。

所谓“苏张之事”,就是连横、合纵之类拉帮结派的小集团行为。很可能,李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趁机拉拢人,想把权力抓到手。

嗅觉灵敏的诸葛亮,很快觉察到了李严的异常表现。

于是,一纸调令发出,要李严进驻汉中。

建兴九年(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挥师北伐。这是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制造了著名的木牛流马运粮,让李严督运粮草。

这一次的开局,格外得完美。曹魏派司马懿和张郃迎战。上邽战场,诸葛亮大获全胜后割麦而还。卤城战场,魏延、高翔、吴班迎击司马懿,大破之,司马懿惨败而归。南围战场,王平的山地特种部队——无当兵打退了张郃的反攻。

捷报到此戛然而止。六月份,大雨不止,诸葛亮突然下令退军——缺粮。

这个刘备安排打压诸葛亮的人,是怎么被诸葛亮打倒终生不得翻身的

负责督运粮草的是李严。

我们就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回放一下整个事件。

李严督粮不力,“运粮不继”,派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去前线说明情况,让诸葛亮退军。

诸葛亮退到汉中,李严装作很吃惊的样子,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诸葛亮拿出物证来,“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白纸黑字,还有狐忠、成籓作人证,李严无法抵赖,只好坦白以求从宽。

破坏北伐大业,还诬赖北伐领导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诸葛亮上表给刘禅,对李严来了个大清算。

接着,诸葛亮又联合刘琰、魏延、杨仪、邓芝、刘巴、姜维等二十二人上书,请求废掉李严:“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一句话,就是开除李严的公职,让他成为平头百姓。

这就是《三国志》对李严事件的记载。这个记载,和魏延事件的记载一样疑云重重。

李严是个老官僚了,精明世故,怎么会在自己让诸葛亮退兵的情况下又指责诸葛亮无故退兵。有书证,有人证,即使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雏儿,也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

“值天霖雨”而“运粮不继”,本不是什么大错。蜀道艰险,运粮本来很困难。诸葛北伐,多次困于缺粮,前几次也没见有督粮官为之负责。

可是,李严竟然为了逃避运粮不力的罪责,而“诬赖“诸葛亮擅自退军?

李严这样做,实在是三岁小儿也做不出来的弱智行为。

鬼才信呢!

而且,陈瓷还发现一件更加诡异的事情,李严听说诸葛亮快要还军,居然采取了更加离谱的行动,竟然擅离职守,想潜逃到沮、漳一带,甚至想干脆退还至江阳,那里属于江州大本营了,而他的儿子李严正在江州镇守。最终李严在参军狐忠多次劝谏下,才打消了这一公然对抗诸葛亮的选择。

他的反应如此激烈,实在是让人想不通。这里面,肯定有运粮之外的事情发生,可惜没有历史记载。

即使运粮不济,那该不该由李严负责也得打个问号。李严仅仅负责督运,不负责具体运粮。

运粮的责任,应该由运粮官而不是督粮官来首先负责。谁是这次的运粮官呢?这次的督粮官是岑述。大军退还后,李严本来是要追究岑述的责任的。可是,诸葛亮却奇怪地放过了岑述。,

再者,诸葛亮也插手了运粮,将自己的新发明木牛运用到运输中。还有,诸葛亮的参军马忠,也因运粮一事往来于汉中和祁山之间。

很多史料都指向一点:运粮一事,并非李严负责。

那么李严到底是负责什么呢?李严负责“催督运事”,就是集结粮草和后备兵员以支援前方战事。

李严完成任务了吗?

从“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三句来看,事情出在“运”上,而不是出在“督”上。

也就是说,李严在运粮工作上,不该负有责任,若有,也不会到革职流放的地步。

可是,最后运粮官岑述安然无恙,督粮官李严却被革职流放。

这里面,莫非还有其他事情?

诸葛亮联合二十二人的弹劾书里,说李严“情狭志狂”。“情狭志狂”,“志狂”就是野心大,李严有何野心呢?

史书没有记载,后人无从得知了。这一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一个弹劾书,居然只有空洞的概述,而无具体的指控,这也太不符合诸葛亮的行文风格了吧。莫非,这里面有不可启齿的事情?

李严一案,有着太多疑云。

我们的政治,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乃至黑幕。拿到太阳下的,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很多事情,我们分不清是悬案还是黑幕。

诸葛亮轰轰烈烈地秋后算账,也没怎么为难李严,只是废李平为民,流放梓潼。李严在梓潼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拥有奴婢门客一百多人的大户。诸葛亮也没对李严的儿子李丰施行株连,只是将他的江州都督职位夺了,改任丞相府中郎参军。后来,李丰还当上了太守。诸葛亮甚至还给李丰写了一封信,说如果李严悔过,李丰配合蒋琬的工作,那么李严还是可以复职的。

是李严并没有犯什么滔天大罪,还是诸葛亮格外宽容?

李严于建兴九年(231年)八月被废,而据《汉晋春秋》记载,其年“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似乎在以此灾异暗示李平蒙冤。李严是否被算计,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梓潼,梓潼,东倚梓林,西枕潼水。李严天天遥望险峻的山路,不是在欣赏梓潼的山明水秀,而是盼着诸葛亮派人邀请他出山。

李严以为,他没犯什么错误,诸葛亮会给他机会的。

苍蟒高悬的尤门、峰翠云白的剑山,野旷遥开的梓潼平坝,绿意勃发的潼川浅丘……人生何处无风景?为何非要挤在局促的权力擂台上呢?

李严最终也没等来诸葛亮给他的机会,因为诸葛亮自己也没有机会了。建兴十二(234年)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在征途中。

李严闻讯,悲痛欲绝。有人说:诸葛亮那么整你,你为什么还为他悲哀呢?

李严说:孔明一去,再无人能为我翻案!“

对手死了,李严再无扳回的希望,“闻亮卒,发病死”。

可惜李严一生,除了权力,心里再无人生风景。他为什么不去梓潼的五丁山去看一看呢?那里,悬崖过后是平川,坡去平来,一险一夷,顿现眼前,促人顿悟。

五丁山上有一送险亭,清咸丰年问梓潼县令张香海在送险亭上题一字数不等的“意对”联:

从此履险若夷,回头想鸟道羊肠,经多少阅历艰辛,才博得脚跟站稳;

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驰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何妨将人比路摸心。

是的,费如许奔驰劳碌,何如抛却蜗角名利,相对青山,相看不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